8.第二節黎族古籍文獻(6)

8.第二節黎族古籍文獻(6)

「漢馬伏波之井」碑,位於東方市羅帶鎮十所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為紀念漢代馬援開海南黎族地區的功績而立。***《後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將軍馬援「往來南海、撫定朱崖,調立城郭,置井邑」。相傳,馬援率兵到達今東方市羅帶鎮十所村時,天氣炎熱、士兵饑渴難耐,將軍所騎白馬用蹄子在地上掘出甘泉。後人為紀念馬援的功德,就在該處挖出一口井,取名「伏波井」。

馮子材十字形大道碑刻,是馮子材撫黎政策的寫照,他仿照明代海瑞「開通黎峒十字路之議」,制定了有利於黎族社會展的《撫黎章程十二條》。他以五指山腹地水滿峒為中心開通十字大道,大道開通后,其下屬為紀念開路成功,在每條大道旁的巨石上題刻。

十字大道之樂太路:從樂安營(今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經凡陽(今五指山市番陽鎮)、毛陽、水滿、什萬至太平營嶺門市(今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

十字大道之寶薄路:從寶停營(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城鎮)經文化市(今五指山市南聖鎮)、毛祥、水滿、紅毛至薄沙營(今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春,馮子材在「樂太」路旁大石上親筆題寫「手辟南荒」。馮子材的屬下江國榮在十字大道旁題寫「一手撐天」,紀寶光、楊樹熏題了「巨手擎天」,方長華等人寫的「仙掌雲開」,林德均題寫的「百越鎖鑰」,等等。這些石刻既是紀念十字大道開通,也反映了五指山地區黎族社會生的變化。

(三)與文化教育有關的石刻、石碑

「續修社學」碑,位於今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立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碑文近千字,主要記載有志之士在黎族地區興辦學校,展黎族教育的事,但碑文中也有污衊、輕視黎族語的內容。

「左有文總管事略」碑,位於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立於民國24年(1935年)。碑高84厘米,寬50厘米,楷字陰刻,碑文共有380個字。是為保亭地區黎族總管左有文歌功頌德並宣揚其政績的,碑文讚揚了左有文的德行,提倡「革除鄙俗」,還記述了左有文同其他黎族上層人士在保亭地區辦學興教的事迹。碑文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左有文在保城道隆村創辦寶亭小學。根據史料推斷,這所小學應該是五指山地區最早的由黎族人自己創辦的學校。因此,這一碑刻的意義在於它提供了五指山地區黎族接受學校教育的確切時間,對研究五指山地區黎族的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專著、論文、文章

(一)《黎歧紀聞》

作者張慶長(1717~1762年),字谷貽,號壽山。畿輔天津府南皮(今河北南皮縣)人。《黎歧紀聞》是張慶長任海南島的定安令時撰寫的。張慶長在任期間深入黎區了解黎地況,推行「撫黎」政策,寫出了史料價值極高的著作。全書共有條目70餘條,其中黎族族源1條,經濟生活8條,政治生活5條,風俗習慣30條,黎地物產15條。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黎族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等況,對研究清代黎族狀況提供了具體的材料。

《黎歧紀聞》至今無單行刻本傳世,流傳的版本主要有下列3種叢書:《小方壺齋叢書·輿地叢鈔》(清)王錫祺輯,自光緒三年至二十三年(1877~1897年)共21年刊成。《黎歧紀聞》在其整邊第9目次前署「南皮張慶長著」。《嶺海異聞錄》(清)陳坤輯,光緒三年至六年(1877~1880年)刻本。《昭代叢書》(清)漲潮輯、楊復吉等續輯,沈懋德重輯,10集560種。《昭代叢書》中的《黎歧紀聞》刻印時代最早,3種版本進行比較,前兩種版本應出於此書。

(二)《嶺海異聞錄》

黎族族源:「黎之種,舊無所考。或雲黎母山有女卵中誕生,適外來番男與之配,遂為黎種所自出,故名其山曰黎母。或雲有女航海而來,入山中與狗為配,生長子孫名曰狗尾王,遂為黎祖,其子孫即以王為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黎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黎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二節黎族古籍文獻(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