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三節歷史簡述(1)

5.第三節歷史簡述(1)

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侗族的歷史與其他民族的歷史緊緊交融在一起,並相互促進,共同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展歷程。***就侗族歷史展脈絡,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先秦時期

侗族沒有本民族所創製的文字,遠古歷史的記憶只能從古歌、神話傳說以及一些現實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端倪。一些民俗學者認為,「傳說也是一種歷史話語,是一個特定的群體對所記憶的歷史事實的闡釋,只不過傳說的製造者們並不是歷史學家」1。傳說同樣離不開特定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只不過在流傳的過程中,因為內容被不斷的裁剪和拼接,使具有理性者看來似乎荒誕無稽,與史實相去甚遠,幻想、虛構、誇張、生動的渲染成為其特點。但「傳說是記憶的敘述,是基於歷史的創作,是不斷的虛構的過程,而歷史卻是不斷的真實的過程,是社會科學」2。因而,從傳說中我們也能尋覓到某種歷史的影子,並作為理解一定民族社會文化的視角。我們今天雖然不能完整地構建出侗族先民遠古時期的社會歷史,但其豐富的民間文學內容卻給了我們許多想像的空間。

與許多民族一樣,在侗族的傳說中,其先民也曾經歷過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侗族古歌《開天闢地》認為,人類的祖先是龜婆孵生出來的。龜婆卵生誦藏(女性)和誦摁(男性),他們結合後生了12個子女,既有動物也有人類。人類章良和章妹認為人與禽獸不能共處,於是放火燒山,驅使虎進了山林,龍下了海,蟒蛇進了山洞,雷婆上了天。後來雷婆為報仇,洪水滔滔淹沒了大地。章良和章妹躲進大葫蘆里,並在蜜蜂、畫眉、蜾蠃的幫助下戰勝了雷婆。之後,章良章妹兄妹結合,繁衍了人類。這則神話故事反映了侗族先民在遠古時期與大自然作艱苦鬥爭的場景,以及侗族先民的勇敢與智慧,同時還反映了遠古時期人類血緣婚的歷史遺跡和母系社會的朦朧記憶。

採集狩獵曾是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主要生存方式,侗族「哆耶」歌《手拉手》唱道:「公上山,把獸趕;婆下河,把魚捉。公得肉,分眾友;婆得魚,分不留。人有份,喜盈盈;人得些,笑嘻嘻。手拉手,喊出聲;腳跟腳,歌來和。」再現了一幅原始社會共產生活的圖景。這種「上山打獵,見人有份」的原始平均分配習俗,直到進入階級社會後,在一些侗族地區仍可尋覓到其蹤跡。如在「月也」活動中,招待賓客時,同樣不分老幼、性別、親屬遠親,均按人平分,各得熟肉一串,人稱「吃肉串」。1

從考古掘來看,江浙沿海地區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馬家浜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以及廣東曲江縣的石峽和泥嶺等文化遺址,學術界通常認為與古代越人有密切的關聯性。2在這些遺址中,不僅現了稻穀的遺存,還現了一些居住遺跡,尤其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的干欄建築遺存,反映了六七千年前的越人先民已能適應自然環境,建築了這種防潮濕、防蟲害、通風透氣的樁上民居。而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中,不僅稻穀耕作技術有了較高展,如出現了種耕、施肥等,而且在原始紡織業中出現了葛麻和桑蠶絲紡織,玉器雕琢工藝同時也達到了一定水平。此外,在一些遺址中還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如廣西武鳴全蘇山遺址、恭城加會遺址等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中,都有大量的青銅禮器和兵器,3這些都反映了古越人達的原始文化水平。《史記·貨殖列傳》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耦而水耨。」稻作農耕、干欄建築、精細的紡織技藝,至今在侗等壯侗語族民族中仍有顯著的表現。

二、秦漢時期

作為古越人的後裔,無論是「駱越」抑或「西甌」,秦漢時期的侗族先民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生產水平仍在繼續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三節歷史簡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