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族稱族源(3)

3.第一節族稱族源(3)

另一些侗學研究者認為,「梧州說」更能反映侗族的源流及其展歷史歷程。***如《從〈祭祖歌〉探討侗族的遷徙》一文寫道:「侗族在遠古時候,定居於梧州,遷徙時循潯江而上,途經柳州,逆都柳江進入貴州,先落居古州,而後再由古州伸展;一部分遷居通道,再由通道北移天柱、新晃;另一部分向東遷移,定居於三江、龍勝等縣。」6持該說的主要證據有:一是流傳於黎平、榕江、從江等侗族地區的一些遷徙歌。1981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侗族祖先哪裏來》一書中收錄了20侗族古歌,都是敘述侗族祖先遷徙的。其中有11古歌傳唱說,侗族祖先是從廣西梧州遷徙到貴州的,如:「我們侗族祖先,落在什麼地方?就在梧州那裏,就在潯江河旁,從那膽村一帶走出,來自名叫膽的村莊。住在梧州那裏……地少人多難養活……為尋生路離家鄉。」二是根據鄂西恩施清人手抄本《吳氏家譜》說,其祖先本「居寓廣西柳州府」。三是南部侗族供奉的女祖先「薩歲」,傳說來自今廣西一些地區。四是侗族的一些習俗與古籍所載嶺南人之習俗有相同之處。五是一些古籍在記載柳州、梧州古代居民時,稱有「峒人」分佈等等1。另有一些學者還從語比較的角度,對侗族來源於梧州進一步佐證。如范宏貴以侗語(榕江縣車江話)和壯語(武鳴話)941個詞進行比較,其中有173個詞相同,部分相同的有288個詞。它們在語法上也有共同之處,即修飾成分在被修飾成分之後,而在語音上,兩者都有p、t、k入聲字韻尾2。而張均如則對居住在梧州附近「標話」人的語與壯侗語進行比較,現與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較為接近。3

儘管學界對侗族的源流莫衷一是,各持己見,但多認為侗族族源與古代越人有關,如《侗族文化研究》稱:侗族「從史書中可以追溯的較早祖先,是五代時期便已在我國江南和嶺南居住的百越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原是居於秦漢蒼梧地區的越人,即那時生息在今西江中游的廣東肇慶、廣西梧州一帶的土著居民。」4「根據文獻和調查資料,大多數學者主張壯侗語族的壯、布依、水、侗、黎、傣以及台灣的高山等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族源同百越均有密切關係。」5越人,即戰國至秦漢時期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廣大區域的一個較大族群,因其支系繁多,史稱「百越」或「百粵」,主要支系有于越、句吳、東甌、閩越、駱越、南越、西甌、山越、揚越、撣人、滇越、夜郎、越裳等。越人活動區域大致包括了現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及嶺南、貴州省烏江以南和黔西北,以及雲南省的東部、南部和西部等地。此外,泰國東部和北部、越南北部、緬甸東部、老撾北部等地區,也曾分佈着古代越人。《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引臣瓚:「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百越」之名初見於《呂氏春秋·恃君》:「揚漢之南,百越之際」,而西漢之後,史書中不再「百越」之名,但越人仍大量存在於南方許多地區,且活動頻繁。唐之後,「越」之名漸漸不見於史籍中。

由於越人支系繁多,故對侗族先民與哪一支越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學界又有不同的說法,如「駱越」說、「西甌」說等,1但更多的概而之為「古越人」。越人是一個分佈廣泛、支系繁多的族群,欲使現代意義上的侗族與古代越人的某個支系建立起直接的淵源關係,需要多方翔實、精細的考證,這是不易做到的。與此同時,在中國這樣一個族群繁多、各族交往頻繁的統一多民族國家裏,純粹血統的民族往往是不存在的。事實上,侗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其族體展的過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糅雜了大量其他族群的成分。

「黔中蠻」「武陵蠻」或「五溪蠻」是秦漢時期居住在今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交界地區的族群,一些學者認為其中也包含了侗族先民在內。「黔中蠻」因分佈於黔中郡而得名。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年),秦「蜀守(張)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2《括地誌》云:「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二十里。江南,今黔府亦其地也。」黔府即黔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彭水,領有辰、錦、巫等州。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黔州為義陵郡,治義陵(今湖南漵浦縣南),東漢光武帝時郡治東移至臨沅(今湖南常德縣西),后改為武陵郡。東漢武陵郡的轄縣主要有12個,其中與今侗族分佈地相關的主要有辰陽(今漵浦、辰溪、懷化、芷江、新晃、麻陽等地)和鐔成(今洪江、黔陽、靖縣、會同、綏寧、通道等地)等縣。3「武陵蠻」即因居於武陵郡而得名。又武陵郡內有五溪,故又稱「五溪蠻」,《水經注·沅水》卷三十七說:「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故謂此蠻五溪蠻。」可見,「黔中蠻」和「武陵蠻」均是概稱,包含了多種族群成分,同時也反映了侗族與苗、土家、仡佬等民族在歷史上的密切關係,以及侗族在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互動關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族稱族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