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四節居住習俗(1)

9.第四節居住習俗(1)

一、同姓聚居

毛南族多同姓聚居於一個村屯(圩鎮及移民點例外),在一個村寨中,異姓雜居的現象很少。這些聚居的農戶,多是同一血統、同一祖宗,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倫理等都高度一致。即使有個別異姓外來戶,不管原來信仰習俗如何,一旦遷入定居,就得隨同村裡的大姓,否則將受到責備和排擠。毛南族的每個村屯都有自己崇拜的社神(社王)。各村屯所崇拜的社神名稱繁多,其中有水源社、聖母社、國土社、古今社、光朗社、谷昌社、宜離社、官民社、李谷社、六部社等。有一個、幾個或十幾個自然屯共同崇拜一位社神,而沒有一個自然屯的居民分別崇拜不同社神的現象。

二、村落布局

毛南族的村落多依山而立,少佔耕地。組成干欄群落是毛南族村莊的一種布局,但形式不拘一格,根據地形特點而富有變化。有的從山腰往下建成輻射式群落,即幾座房子前後用「天橋」串聯起來,組成串聯式干欄群,這是同一宗族兄弟常採用的一種方式。有的則建立並聯式群落,即由若干間干欄房子排成兩行,中間留一條通道,兩端置圍牆與院門,圍成長形院落。也有從實際地形出,把房屋排成梯級式干欄群或擺成一字長蛇形的。此外,有的在幾座並排的房子中間開通方便門,以利叔伯兄弟及鄰里串門聯繫,相互關照,形成一種向心力。村中巷道皆用石板鋪就。自清末民初,不少村、峒聯合起來,用石頭在周邊的各個坳口壘成石城牆,設有城門,以防匪盜侵擾。20世紀前,各村屯或聯村還建立社王和三界廟宇,每個屯都用大塊片石修龕,安放李廣將軍塑像,作為屯神崇拜。村邊興種竹木擋風,綠化美化環境。村頭奇特的大樹被視為村、峒守護神樹,神聖不可冒犯,一旦遇有瘟疫等異常事件,病家抑或全村皆到大樹下祭神禳解。各村屯的村背面都有大片護村林,既防石頭滾落,又美化村景,此林不允許隨意砍伐。同時,自然屯大都設立集體活動場所,在水井、溪邊、道旁或大樹下擺放石凳,供人們節日及閑暇時間聚會、娛樂。

三、傳統房屋建築

毛南族聚居於偏僻山區,20世紀以前,經濟展緩慢,居民貧富差異較大,其房屋建築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歷代傳承下來的木結構干欄式;另一種是受漢式影響而展起來的硬山擱檁地民居。鄉村群眾多為簡陋的木結構干欄式茅房。其房屋底層四周用石塊或土磚圍砌,內部用木條圍成柵欄,以圈養豬牛等家畜。上部為居住層,用竹篾或竹片編排遮擋,屋頂用茅草遮蓋。樓層用木板平鋪於檀條上,再用木板圍成卧室,通透的縫隙較多,防風禦寒性較差。到20世紀,隨著經濟的逐步展,傳統的木結構干欄式茅房逐步被石塊、土磚或夯土、木混合結構的干欄石屋所取代。在交通較為便利的鄰近集鎮的富有人家則流行石料、土磚或夯土築成的硬山擱檀地居式瓦房,四面牆體均用料石、土磚築成,頂上的桁條上釘以瓦桷板條(俗稱栓皮),覆蓋以魚鱗瓦片。有的還用青磚在原干欄的兩邊砌成厚實的封山式山牆,邊脊兩端塑有翹起的鳳形圖案,顯得精緻美觀;山牆中間開設兩扇可供室內通風和採光的直欞式大窗,內部為木結構的干欄式。每一家的前面都有一個小庭院,院門開於一側,面向石板巷道。在主房旁側或前檐外另建一間作為廚房或牛欄,使整體形成一個獨立的居住小單元。如今,簡陋的木結構干欄式房屋已絕跡,鄉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逐漸增多。

四、干欄石屋

干欄石屋(亦稱干欄石樓)為進入20世紀后多數農民的住屋,凹形矮腳石木結構干欄式,因牆基用石頭砌成而得名。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及堆放農具和柴草,可以防潮。整棟房為石基、泥牆、木柱、瓦頂。每棟以用銜條數和間數多少區別大小。從屋頂到屋檐兩邊,用13根銜條叫檐十三,用15根的叫檐十五,以此類推。檐十三屋內較窄,不便擺放傢具雜物;檐十九較寬敞,但屋檐低矮,室內陰暗。以檐十七居多,屋裡寬敞,通風采光也良好。多為三、五、七、九間,大門居中,兩邊對稱。建房程序為先砌石基,再豎木柱護梁,然後在石牆基上舂封山牆、后牆,再安銜條,釘栓皮,覆蓋瓦片。前面鑲木板,開窗,其餘三面為泥牆。木柱、櫨梁合成的排架,毛南語稱「排檐」。每排用母柱、子柱各兩根。以厚板為櫨梁,把母、子柱連結起來。每根柱底墊以70~80厘米高的圓台形石墩,以防木柱受潮腐爛。排檐多少視間數而定,但總比間數少一個。二樓平面呈凹形,用木板隔為卧室。對著大門的板壁上設神龕,後面是戶主卧室,樓梯兩邊廂房為子女卧室或客房。居住層之上靠封山牆一側,流行用木板架成一個半邊閣樓式房間,用於放置糧食或其他雜物。火塘設在封山牆與后牆銜接的一隅。每戶住房的前面一側都喜歡建一個涼台,大小約5~10平方米,與住房的樓板相平,住房的側間有門與涼台相通。涼台用石頭砌成,也有用木條、竹條架成的,供乘涼和曬穀物、衣被之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第四節居住習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