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三節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2)

15.第三節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2)

二、兩漢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展

兩漢之時,天下大定,從公元前206年劉邦建西漢到220年曹丕廢獻帝滅東漢的426年間,大一統的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民族的轉化。在這個新的歷史背景下,漢族不僅開始了向華南新一輪的遷入,也開始了與華南土著族群涵化和融合的過程。

此時漢族大規模遷入華南是從漢武帝平南越國開始的。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將士10萬,分五路大軍進擊南越。以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兩路為主力,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從湖南入連州,楊仆出豫章下橫浦,從江西入南雄。兩路大軍均取北江而下直搗番禺。另三路,以歸義侯鄭嚴、田甲分別為戈船將軍和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灕水,或下賀江,取道西江,直逼番禺;以越馳義侯為第五路軍遣別將巴蜀罪人,夜郎兵,下群柯江,取道西江,咸會番禺。6第二年冬,平南越,在嶺南地區置7郡,即南海、蒼梧、合浦、郁林、交趾、九真、日南。緊接著,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樓船將軍楊仆率軍「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洲」,置儋耳、珠崖2郡。至此,漢在嶺南共置9郡。

漢武帝平南越后,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兵進擊閩越。經過一年多的戰鬥,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滅了閩越。漢武帝根據「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1。但是,當時閩越和東甌「其人數可能在百萬上下」2,不可能全部移徙江、淮,「後有遁逃山谷頗出」3,故漢武帝立「都尉」4治其地。

漢武帝滅閩越后,華南遂進入了一個安定、穩定的展時期,漢族的遷入掀起了第一個**。據有的學者研究,兩漢各有一次名籍(戶口)統計。第一次是在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第二次是在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兩次間隔為138年。據《漢書·地理志》和《後漢書·郡國志》所記,其間全國人口從59194900人減至49150200人,下降約17%,而華南的南海、蒼梧、合浦、桂陽諸郡因兩漢之交沒有遭到戰禍,人口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南海郡從94253人增至250282人,增長約166%;蒼梧郡從146160人增至466975人,增長約220%;合浦郡從78980人增至86617人,增長10%;桂陽郡從156488人增至501403人,增長約220%(桂陽郡所轄各縣約有一半在嶺北)5。4個郡增加的人口為829396人。值得注意的是就南海諸郡來說,奴婢不入籍,未歸「王化」的少數民族不入籍,故東漢永和五年(140年)統計南海、蒼梧、合浦、郁林、桂陽、嶺南部分共有285993戶,1138527人,並不是這一地區的自然人口數,而主要是已入籍的少數民族和遷入華南的漢族。若按四六開,漢族佔60%的話,那麼兩漢整個華南的漢族應在80萬人以上。

兩漢時,漢族遷入華南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漢軍落籍

漢武帝平定南越的10萬大軍有的留戍駐守,久而久之落籍華南。如路博德副將、太原人郭孚留守桂陽,死後桂陽民「感其遺愛,恤其子孫之旅外者,於是立祠」6。東漢光武帝年間(25~57年),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南征交趾,事平之後,留兵今廣西以戍邊,嘉靖《欽州志·溪峒》云:青州人黃萬定隨馬援軍南下、留家合浦,其後裔世代充當溪洞領。

(二)流放落籍

兩漢之時,統治集團爭權奪利爭鬥中的失敗者,往往被流放到邊遠煙瘴之地,以示懲罰。華南的合浦郡就是西漢時流放罪人的一個重要地點。如漢成帝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時,京兆尹王章對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王鳳專擅朝政不滿,上書王鳳專權蔽主,推薦琅邪太守馮野代王鳳,結果反被王鳳設陷處死,其妻則被流放合浦。據《漢書》有關《傳》和《表》所記,西漢末年被流放的官僚貴族,哀帝時有孔鄉侯傅晏、方陽侯孔寵,平帝時有光祿大夫董恭、駙馬都尉董寬信、京兆尹毋將隆、太僕史立、尚書令趙昌、關內侯張由和中山王後衛氏等,均被流放合浦,他們大多帶家屬隨行而落籍合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第三節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