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6)

11.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6)

楚人性格直率熱,做起事來風風火火。***這或許就是司馬遷所說的西楚之人,「其俗剽輕,易怒」2。楚莊王一世豪傑,相傳也有這樣的性格特徵。一次文無畏奉庄王之命出使齊國,歸途經由宋國,宋人以他不曾請求「假道」為借口,把他殺了。消息傳到楚國,「庄王方削袂,聞之,曰:『嘻!』投袂而起……」當即快步走出宮外。侍者慌忙追去,在庭院里才給他穿上鞋,在大門口才給他佩上劍,直到一個叫做「蒲疏」的鬧市才使他登上車。當晚,庄王在城郊住下,隨即興師伐宋。3這個故事雖有誇張,卻也事出有因,符合楚人的一般性格。4

楚人好樂舞,這或許與他們崇鳳有某種關聯。前述關於鳳的引文,即多與「舞」相連。楚人的樂舞,藉助於跳動的聲和態,抒了楚人的藝術懷,顯示了楚人的藝術素養,也顯示了楚人樂觀豪放的民族性格。

楚人的舞姿已在長曳千年的流光中消失了,但楚伯樂聲卻凝結在出土的樂器上,繚繞在文獻的字裡行間,至今恍若在耳。八音之中,楚人所愛以鍾為最。尚鍾之風,於楚為烈。諸夏以鼎為寶器或重器,九鼎是王權的象徵。兩國交兵,勝者攻入敗者的國都,往往要遷其重器。楚國就大不一樣了,它的重器,與其說是鼎,不如說是鍾。春秋晚期,楚王有「九龍之鐘」,後來吳師攻入楚國郢都,曾破其「九龍之鐘」。再後來秦人入郢都,也是把所能找到的鐘都搬走了。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讓我們依稀可見當年楚地鐘的盛行。而身處草莽的鐘子期竟如此精通音律,以至「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佳話流傳千古,足見楚地樂舞之盛和楚人對音樂的偏愛5。

楚人鮮明的民族特點,使楚民族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熊渠和熊通均曾宣稱「我蠻夷也」6,強烈地表現自己與中原華夏族不同的民族認同。

由於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楚人的民族感也就特別濃烈,因此楚民族史上產生了許多忠君愛國感人至深的事迹。

楚國的將帥,如有覆軍之敗,往往自盡以謝國人和國君。雖貴為公子王孫,位至令尹、司馬,也很少有委過和偷生的。楚莊王曾命其子屈瑕伐羅,敗績,屈瑕自縊。城濮之戰,楚國屬縣申、息之師損失慘重,成王派人對令尹子玉說:「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1子玉遂自縊於方城之外。鄢陵之戰,統率中軍的司馬子反醉酒敗事,共王派人去責備他,也表示寬恕他,但令尹子重以子玉自盡的故事提醒他,子反還是自盡了。康王時,令尹子囊為吳師所敗,整軍而還,感到無顏見君,途中伏劍而死,死前猶不忘國事,囑咐司馬子庚一定要修築郢都城垣。

平民的愛國義行,也感人至深。伍子胥復仇之師攻入郢都后,昭王出奔,但楚國人民卻自覺奮起抗戰,「相率而為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為之斗。當此之時,無將,率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卻吳兵,復楚地。」2有個叫屠羊說的商人,一路侍奉著昭王。事平之後,昭王要給他高官厚賞,他辭謝了,依舊去做他的屠羊生意。楚國人民忠君愛國的自行動,是其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而楚國上下強烈的忠君愛國精神,是楚國能夠變小為大,轉弱為強,並能長期保持強盛的堅強基礎。3

然而,隨著與中原華夏民族交往的日漸加深,春秋戰國以後,楚民族正逐漸與華夏民族走向認同,直至完全融為一體。

楚人由於其特殊的族源背景,造就了它特殊的夷夏結合,以夏為主的民族文化特點。在心理上,它雖自卑於諸夏,但又自矜於蠻夷。出於對源出中原炎黃集團的祝融始祖的認同,以及這種特殊的文化和心理特點,楚人從一開始就積極地向中原諸夏學習,吸收其先進的文化,並不斷向中原推進。春秋時期中國的政局,可以說就是圍繞著楚人的北進和中原華夏族諸國聯合抗楚的鬥爭軸心而展開的。然而,楚人向北展得越深,它捲入這場以華夏民族為核心的民族大融合的程度也就越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