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1)

6.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1)

一、遠古時代的華中原始族群

華中地處長江流域中游,這裡氣候宜人,水土豐美,是遠古人類重要的活動區域之一。***

迄今為止,華中已在相當廣泛的範圍內現了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晚期的舊石器遺物,其展序列相當完整,說明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遠古人類就已在這裡生息繁衍了。在湖北,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長陽、大冶和鄖西、鄖縣等地都有重大的現4;在湖南,自從1987年次在新晃現舊石器遺存以來,至今已現近200個遺址,範圍廣及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平原,尤其集中在湖南西部的沅水和澧水流域5;江西地區的舊石器也有零星現。尤為可喜的是,在一些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還現了古人類化石。

(一)舊石器時代華中地區現的古人類

鄖縣人。1975年現於湖北鄖縣龍骨洞,現了三枚猿人牙齒化石,共存物有經人工打擊的石核和20多種動物化石。其年代與藍田猿人相當或稍早。1

鄖西人。1976年現於湖北鄖西縣白龍洞,共現了六枚猿人牙齒化石,共存的動物化石與前者大致相同,年代亦大致相當。2

長陽人。1956年現於湖北鄂西清江流域的長陽縣趙家堰龍洞,現的化石為1塊左側頜骨斷片連同兩顆牙齒,還有1顆前臼齒。長陽人已進化到早期智人階段,年代在距今10萬年左右。3

(二)華中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展到新石器時代后,華中考古現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覆蓋面也更廣。

1。彭頭山文化

先現於湖南澧縣彭頭山,目前現的遺址往南不出澧水北岸,往北可能到達鄰近的湖北境內。其年代大約在距今9000~8200年,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現有磨製石器和陶片,並現了豐富的稻作遺存和大型的居室遺址。4這說明彭頭山文化的主人已懂得栽培和種植水稻(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國現的最早的稻作遺存),展起了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業。

2。石門皂市下層文化

截至目前為止,已現遺址近20處,分佈地域較彭頭山文化大大擴展,有慈利、石門、臨澧、澧縣、津市、常德、桃源、南縣等縣市,即包括澧水中下游和沅水下游。其文化仍以打制石器為主,磨製石器不多且種類單調,但陶器製作比彭頭山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器形較規整,胎壁較薄和均勻。其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5

3。城背溪文化最早現於湖北宜都縣境內,是長江三峽峽口一帶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的代表,年代在距今7000年以上。其文化特點,磨製石器多石斧,陶器多夾砂紅褐陶,並已採用泥片貼築法製作。1

4。大塘文化

先現於湘江中游的長沙縣南託大塘,屬於該文化的遺址目前現的還有湘潭縣老虎坑、汨羅縣附山園和茶陵縣獨嶺坳。所出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褐陶為主,器表紋飾多為篦點連成的細線,然後構築成水波紋、橫人字紋、圓圈紋等圖案。陶器火候較高,質地較堅硬,胎的厚度較均勻。其年代與皂市下層文化同時或稍晚。2

5。大溪文化

以1958年先現於四川巫山縣大溪而得名。目前現的屬於該文化的重要遺址有湖北松滋縣桂花樹、枝江關廟山、江陵毛家山,湖南安鄉湯家崗、澧縣夢溪三元宮等。3其範圍跨越了長江南北,但主要在長江兩岸,西自三峽,東至洪湖西岸。其文化特點、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已經開始種植水稻;石器有石斧、帶肩石鋤等,晚期還出現圭形石鑿和較厚的穿孔石鏟;房屋建築採用編竹夾泥的方式,內外焙燒。地面鋪墊紅燒土塊,牆基和立柱下的溝、洞也常填築紅燒土,說明已知道防潮技術;陶器為手制,流行泥條盤築,不規範,晚期出現了慢輪修整。多泥質紅陶和黑陶,紅陶表面多施以鮮紅或深紅的陶衣。圈足器特別達,同時有相當多的圓底器。從現的大型公共房屋來看,大溪文化的母系氏族社會已相當達。其年代在距今6300~5300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