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講 非同尋常凌煙閣(2)

2.第一講 非同尋常凌煙閣(2)

寶玉不足以勸賞,故茅土是封;鐘鼎不足以昭宣,故圖贊是緝。***傳厥象於繪事,壯崇台於天邑。」唐後期劉肅的《大唐新語·褒錫》:「貞觀十七年,太宗圖畫太原倡義及秦府功臣。」類似的例子非常多,看來後來的唐人已經普遍認可了這種說法,現在您在咱們很多現代的出版物和網絡上看看,一說「凌煙閣」,很多人都說是用來表彰建國功臣的,這就是太宗要的效果。

說這些人都是建國功臣,這話對不對呢?當然對,這其中的確有很多人參與了隋末唐初的建國戰爭。可是這裏面其實另有玄機,在我看來與建國戰爭關係不大,而是與埋藏在唐太宗心裏十八年的一個隱憂密切相關。

咱們分析一下這個時間點的選擇您就明白了。除了剛才提到的魏徵之死的刺激之外,我認為李世民選擇貞觀十七年二月搞這個凌煙閣,是因為這一年他特別需要標榜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為什麼呢?因為就在這一年前後,唐朝宮廷有再次爆爭位之亂的可能——太宗的兒子們互相攻擊,拉攏朝臣,大有當年玄武門事變前黑雲壓城城欲摧的陣勢。而唐太宗也正要着手解決這個事。

咱們都說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這一點沒問題,可是李世民在世時自信心沒那麼強,他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人們會不會質疑他的政權合法性,畢竟十八年前玄武門那一幕說白了就是一場殺兄逼父的叛亂,自己為了奪取皇位殺死了親兄弟建成和元吉,逼迫父親立自己為太子,然後又傳位給自己。

現在的朝廷形勢又有點當年的感覺了,太子承乾是一個不堪大任的人,

他主要有三方面的缺點。

第一方面缺點,痴迷突厥文化。

他對突厥文化的愛好達到了痴迷的地步,衣食住行都在模仿突厥,還學死去的突厥可汗,躺在那裏挺屍,讓部下模仿突厥風俗哀悼他。他還曾說:「使我有天下,將數萬騎到金城,然後解,委身思摩,當一設,顧不快邪?」(《新唐書·常山王承乾傳》)就是說,等我有了天下,帶領數萬騎兵到金城,然後學突厥人解開髻,在李思摩手下當個「設」,該有多快活啊!李思摩是投降唐朝的一個突厥領。什麼是「設」?那是突厥的一個官名,他放着好好的中原皇帝不做,想去突厥當個「設」,實在是太荒唐。

第二方面缺點,拒諫。

太子要有穩重的行,太宗給承乾找了好幾位大臣當老師,但是承乾逆反心理很強,誰的勸諫也聽不進去,甚至於還曾想殺死勸自己的人。

第三方面缺點,有足疾。

被立為太子時承乾腿腳還沒問題,後來得病落下殘疾,行動不方便,上朝都困難。古人迷信,身有殘疾者當皇帝被視為不祥之兆,這也使他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

與此同時,太宗的另一個兒子在虎視眈眈看着太子的寶座,誰呢?魏王李泰。李泰是太宗和長孫皇後生的第四個兒子,此人心眼特別多,他走的是文藝路線,一身的文藝范兒,喜愛讀書編書,好結交文人,太宗很喜歡他,給了他很多優待。李泰現在的角色就是當年李世民的角色,他聰明,又編書有功,舉止行為都很有范兒。而承乾則是李建成的角色,功勞遜於自己的弟弟,又一身的毛病,這樣李泰就難免有想法了。《舊唐書》記載說李泰「潛有奪嫡之意」,而且在麾下招募了一批人,在朝臣中大做手腳。

太子承乾也不是傻子,他看出來了,李泰是自己的對頭,所以他也暗中結交朝臣,積蓄力量,要跟李泰來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甚至於他還使出了政治鬥爭中最下三濫、最無奈的招數——刺殺,但是沒有成功。

滿朝文武都看出來了,太子和魏王之間早晚要爆衝突,在凌煙閣繪製功臣像的半年前,也就是貞觀十六年(642)八月,褚遂良就勸過唐太宗。他說:「今四方無虞,唯太子、諸王宜有定分最急。」意思是現在天下無事,唯有太子之爭需要解決,您需要早日確定他們的地位。太宗聽了以後反應很特別,《資治通鑒》記載說「上聞而惡之」,也就是非常厭惡大家議論此事。為什麼呢?因為觸動了他內心的隱憂。他怕人們把這個事和他當年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講 非同尋常凌煙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