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棠(1)

1.甘棠(1)

——吃水不忘挖井人

蔽芾甘棠[1],

勿翦勿伐[2],

召伯所茇[3]。

蔽芾甘棠,

勿翦勿敗[4],

召伯所憩[5]。

蔽芾甘棠,

勿翦勿拜[6],

召伯所說[7]。

常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這都是告誡人們不要割斷歷史,更不能拋棄傳統,這樣才能保持歷史展的連續性。後世的人為了感念前人,將基業代代相傳。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展,或許就是建立在這種生生不息、世代傳承的基礎之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打下的基業,後世得到恩澤。後世不忘,前世之師。《甘棠》一詩就是感念前人恩德的佳作。

《甘棠》詩文的主題,藍菊蓀在《詩經國風今譯》的論斷認為是諷刺召公的作品,而古今眾多學者都認為應是懷念召公的詩作。詩文寫作的背景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一文中有較為明確地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眾多民間的傳說和地方志中的資料對召公聽訟甘棠樹下的故事都有所涉及。召伯南巡,從不佔用民房,只是在甘棠樹下停頓,斷訟決獄、支棚安歇。這種關心民間疾苦,不擾民、為民眾排憂的好官,自然獲得百姓的稱頌。因而後世的人不忘前人,留下樹木瞻仰恩公。

全詩共有三章,每章有三句。詩文由物引出人,由思人到愛物,因仰慕人的高尚品格而展為對與之關係密切的物的敬重。對甘棠樹的一枝一葉,從強調不要砍伐、毀壞到不能攀折枝葉,都從側面烘托出人民對召公的愛戴,這種愛源於對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詩文前兩句先告誡人們不要損傷「甘棠」,而不是先說明原委。這樣安排不僅為召公的故事埋下了伏筆,也使讀者對「甘棠」的典故印象深刻。短短詩文竟藏如此淵源,可見作者構思之巧妙。方玉潤的《詩經原始》有云:「他詩練字一層深一層,此詩一層輕一層,然以輕愈見其珍重耳。」陳震《讀詩識小錄》上也曾評說:「突將愛慕意說在甘棠上,末將召伯一點,是運實於虛法。纏綿篤摯,隱躍外。」對《甘棠》詩的語技巧都有著精到的論述。詩文僅用賦體鋪陳排列,物象鮮明,文意精要;寓意深遠,真摯感人,無怪乎吳闓生的《詩義會通》引舊說許為「千古去思之祖」。

歷史是一種繼承與延續,在不斷創造與更新中向前展。不斷更新,不斷補充新的活力。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這樣才有其連續性;但如果只強調連續性,則易於阻礙創新元素的加入,而如果只強調創新,就可能會誤入背離傳統的歧途。

果香四溢滿《詩經》

中國的水果種類十分豐富,栽種水果與應用水果的歷史也十分久遠。《周禮地官司徒第二》中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凡祭祀、賓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場人」便是指掌管果園以及禮儀上用果的官。中國對於水果的廣泛運用,可以從各種祭祀、典禮、會議及人際交往之間的禮儀饋贈中反映出來。如《詩經·衛風·木瓜》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就可以作為古代中國在禮儀饋贈中使用水果的例子。以下以各種水果傳入的地方,簡單地介紹中國水果的傳播與運用:

在先秦時期的典籍中,桃、李、棗、栗是最常出現的水果,還有梨、梅、杏、柿、瓜、山楂、桑葚,杞、花紅、櫻桃也偶爾見諸於典籍之中。其中最常見的桃、李、棗、栗常被作為祭品或贈禮。除了《詩經》中「投桃報李」的典故外,《左傳》中還有「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棗栗常用於祭祀活動。這四種水果中,桃是最為常見的。《詩經》中有很多以桃為主題的詩歌,出現頻率遠超過其他水果。《詩經》詩句中作比興的對象常是生活中所見的事物,由此可見桃樹的普遍性。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出現了許多帶「桃」字的地名,像桃丘、桃林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甘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