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鴻雁(1)

10.鴻雁(1)

——小人物的悲傷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1]。

之子於徵[2],劬勞於野[3]。

爰及矜人[4],哀此鰥寡[5]。

鴻雁于飛,集於中澤[6]。

之子於垣[7],百堵皆作[8]。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9]。

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維此哲人[10],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11]。

在我們身邊,明智、富有同心、善解人意的小人物有很多。這些人往往能夠拋開自我為他人著想,然而他們自己卻不能為他人所理解。

這些小人物大多數時候都是不被人們所關注的,或者可以說這也是生活中一種永恆的現實吧。

表面上看來,這似乎讓人憤憤不平。但是事實上,這又是合乎人事理的。因為小人物始終都被認為是小人物,他們永遠都處在社會的邊緣而不被人注意。只有那些只顧自己、心狠手辣、寡廉鮮恥、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才可能在芸芸眾生之中「脫穎而出」,高居人上、顯赫一時。所以,小人物自有成為小人物的道理與快樂,顯赫的人物自有成為顯赫人物的奧秘和痛苦。生活的真正面目就是這樣。

《鴻雁》是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詩作,具有國風民歌的特點。全詩共分三章,作者根據每章所敘述的內容的不同,運用了興而比,或比而興的手法,借鴻雁表現流民的困苦。詩歌章就以鴻雁振翅高飛興流民遠行的「劬勞」。描寫了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勞役,連鰥寡之人也不能倖免。振翅高飛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顛沛流離無處安身的感嘆,感嘆中包含著對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反映了受害者的不幸,揭露了統治者的殘酷無。作者以鴻雁起興,不僅可以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而且兼有比義。鴻雁是一種候鳥,秋來南去,春來北遷,這與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勞役,四方奔走,居無定處的境況十分相似。鴻雁在長途遷徙中的鳴叫,聲音凄厲,聽起來十分悲苦,這不禁使人觸景生,平添一絲愁緒。第二章承接上章,以鴻雁集於澤中興流民聚集高牆一處。描寫了流民服勞役築牆的景。鴻雁聚集澤中,象徵著流民在工地上集體勞作,雖然築起了很多堵高牆,但是自己卻沒有安身之地。這兩章都是興中有比,具有象徵意味。詩歌的第三章以鴻雁的哀鳴比而作此歌。大雁一聲聲的哀叫,使流民產生了凄苦的共鳴,他們便不自禁地唱出了這歌,藉此來表達心中的怨憤、哀傷,訴說命運的悲慘。但是卻遭到那些貴族富人的嘲弄和譏笑。作者在此章採用了比中含興的手法,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藝術表現力。

整詩可以說感深沉,語質樸,韻調諧暢;雖然它是一抒詩,但其中兼有敘事、議論的成分。此詩每章所寫的具體內容雖各不相同,但卻有內在的邏輯聯繫。章寫出行野外,次章寫工地築牆,末章表述哀怨,內容逐層展開,主題得到了升華。再加上「鴻雁」、「劬勞」等詞在詩中反覆出現,形成了重章疊唱的特點,有一唱三嘆的韻味,堪稱佳作。

鴻雁——詩人筆下多解的意象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托物志和借景抒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統一體。「景中有」與「中有景」的相互交融,在以鴻雁作為審美創作對象的作品中,就能較好地說明這一點。

鴻雁是一種隨陽之鳥。雖然在季節和環境的渲染下,它的身上帶有「秋」的意象,但是與蟋蟀、鳴蟬等昆蟲相比,鴻雁仍有獨特的美。當我們聽到這些昆蟲的淺吟低唱時,不免產生一種物華將近的寂寥之感;當我們看到列隊南飛的鴻雁時,則令我們心胸開闊、精神振奮。「秋天蕭條,秋容有紅寥;秋風拂地,萬籟也寥寥。惟風賓鴻,沖入在秋空里,任逍遙。」這便是對鴻雁這種審美對象的生動把握。

鴻雁是一種健飛之鳥。雖然在它翱翔天際時,它的翅膀顯得沉穩有力,而且翔姿優美,亦剛亦柔,但它卻不似鷹鷂猛悍桀驁,也不似鶴鷺輕靈飄忽,它能夠給人一種堅忍、強勁的審美感受。無論在風頻雨驟的春日,還是在霜寒月冷的秋夜,當鴻雁結陣翱翔、引吭嘹唳地掠過長空時,我們的這種審美感受就更加明顯和強烈。真可謂是「蜃樓百尺橫滄海,雁字一行書絳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鴻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