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豐年(1)

6.豐年(1)

——歡慶祈願豐收年

豐年多黍多稌[1],亦有高廩[2],

萬億及秭[3]。為酒為醴,

烝畀祖妣[4]。以洽百禮[5],

降福孔皆[6]。

我們的祖先在豐收時節的慶賀儀式上,總是忘不了祭祀神靈,因為他們把豐收歸功於神靈的恩賜。也許這也是古代先民的一種普遍心態。其實,豐收是人們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換來的,這個「神靈」不是別人,正是這些辛勤勞作的人們。因此,人們在祭祀豐收之神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祝福自己。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源泉中包含了對祖先的感恩和崇拜。它就像一根強勁的紐帶,把我們一代又一代牢牢地連接在一起。我國古代稱國家為社稷,社即是土神,稷則是穀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農業對於國家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人民的生存主要就是依賴於農業的生產,而且政權的穩固也要以農業生產作為保障。農業的收成在當時必然就成為了朝野上下最為關注的頭等大事。由於生產力展的限制,當時農業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小雅·大田》中就有關於這一點的敘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喜悅以及《甫田》里描寫「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的迫切心,就是最好的明證。人民的耕作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飯,所以並非每年都是豐收年,因此,一旦遇上好年成,家家豐收,自然就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從《豐年》這詩中,我們可以猜測出它是人們遇上好年頭、大豐收時,在舉行慶祝祭祀儀式上詠唱的頌歌。詩的開頭很有特色。詩人以靜態的描寫手法,表現了豐收景象。許許多多的糧食穀物都貯藏在高大的倉廩之中,並用難以計算的數字襯托收穫的豐盛。這些靜態的景象雖然十分壯觀,但透過靜態,我們不難想象這種靜態背後那億萬農夫長年辛勞的動態場景。詩人寓動於靜,使讀者的思想能夠在廣闊的天地間馳騁。

因為豐收而感謝神靈,自然就要以豐收的果實為祭祀之物。所以詩中寫道:「為酒為醴,烝畀祖妣。」因為豐收,祭品豐盛,從而「以洽百禮」、面面俱到。「降福孔皆」不僅是對神靈所賜恩澤的讚頌,也是向神靈祈求下一個恩賜。在《豐年》中,這詩的前兩句是實寫豐收與祭品,而後兩句則是關於祭祀的描寫。

在周頌的《載芟》中出現過「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這四句。在《豐年》中詩人所表現的則是一種勞動人們豐收的現實和對未來幸福的祈禱,而《載芟》中所表現的僅僅是人們對豐收的祈求和嚮往。《豐年》既著眼於現在,更著眼於未來,與其說是當時的人們善於深謀遠慮,還不如說是他們在深深地感受到失去主宰自己命運的能力時所表現出的無奈。神靈作為一種引導人們方向的精神存在,確實是不可缺少的。同樣,我們的祖先作為生命的源泉,在我們後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意義,一種感念的對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倘若沒有了精神上的依託和感念,人生也就像失去了指示標,只能隨波逐流。

中國的宗教信仰與祖先崇拜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從歷史的角度出,幾乎大部分國家都是信仰宗教的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明都受一種宗教文明的支配。而我國則歷來就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但是也可以說,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受宗教支配其文明展的國家。歷史上的其他文明,大陸文明也好,偏遠的部落文明也好,自始至終,都受到本土的、外來的宗教衝擊,全都膜拜這種宗教或是膜拜另一種宗教。

我國最初的宗教形式,就是統治中國二千年的儒家思想,即儒教。不過儒教這兩個字,僅僅是有叛逆心理的哲學家創造的具有攻擊性的辭彙,並不能說它就是宗教。當佛教從尼泊爾傳入中國,尤其是在唐宋之後,佛教便取代了儒家思想,並以佛的內質、儒教的軀殼繼續統治中國;當然我國本土的道教,也在這個時期成為了中國三大教之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豐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