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汝墳(4)

8.汝墳(4)

中國古代文學的文體紛繁複雜,按照清代著名文學家姚鼐在《古文辭類纂》里的分類,文體被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十三類。***而悼亡詩無疑是屬於哀祭一類的。哀祭類還可以分為哀辭和祭文,悼亡詩屬於哀辭這一類。

悼亡詩並不是一種詩體,而只是文學作品種的一種泛類。最早以《悼亡》為題的文學作品,是晉朝潘岳的三追悼亡妻的詩作,而歷代的著名詩人如鮑照、韋應物、孟郊、元稹、李商隱、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直到明代的于謙和清代的吳嘉紀、厲鶚等,都有悼亡詩流傳於世。而考其源流,當以《詩經》中的《綠衣》、《葛生》、《黃鳥》三篇為奠基之作。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詩經》都被作為傳播正統思想的儒家經典,人們總是從政治和道德的角度加以解讀,而往往忽略了其中大量的愛、哀祭、送別等抒的成分。主要原因是封建社會倫理綱常觀念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在封建宗法社會裡,「男尊女卑」既是人們普遍承認和接受的倫理觀念,也是夫妻關係的基本準則。因此,在當時的社會意識中「兒女」與「英雄氣」是完全對立的,「兒女長」就一定會「英雄氣短」。也正因為如此,夫妻之間的愛,這種萬物人倫中最淳美的感在封建社會裡才顯得彌足珍貴。而悼亡詩的作者們在妻子亡故之後,竟能在詩中毫不掩飾地抒寫自己的傷悼之,則不僅僅是由於勇氣過人,如果沒有真實感,也很難成為千古絕唱。諸如「休說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無主」、「朱戶幾人同插柳?青山何事尚含煙?江南夢繞斷腸天」等,都是明證。

從《詩經》中的《綠衣》、《葛生》、《黃鳥》三篇,我們可以領略到我國古代悼亡詩的寫作手法和抒特色。儘管「志抒」是中國古代詩歌數千年間積澱而成的一種民族特色,並不是悼亡詩所獨有的,然而這類詩在抒方面與其他種類的作品相比卻是更為摯厚、強烈。正如前人所說:「古傷逝惜別之詞,一披詠之,愀然欲淚者,其真也。」這一特點的形成,並不是沒有緣由的。儘管《詩經》的抒一般都比較平和,但是詩中所流露出來的感卻依然是真摯動人的。悼亡詩多為自自語,並且為作者提供了思索和感宣洩的空間。

《綠衣》詩中所展示的是一位喪失愛妻的丈夫,看到亡妻生前親手所做的衣服,睹物思人,反覆詠唱的景。睹物思人,這是我國古代悼亡詩常用的方法,所謂「撫存感往」、「睹物傷神」都體現其中。物象作為詩人感的寄託,以物化的形態進入作品,從而產生出一種凄寂而清冷、衰頹而黯淡的美感。潘岳的《悼亡詩》中「望廬思其人,如室想所歷。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沈約的《悼亡詩》「游塵掩虛座,孤帳復空床」。韋應物在其《傷逝》中的詩句「一旦入閨門,四屋滿塵埃。斯人既已矣,觸物但傷摧」。陸遊的《沈園》「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凡此種種,無不是睹物思人。

人長期居住在某個特定的環境里,必然每時每刻都會受到這個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這個環境中有自己不可磨滅的生活回憶,如今只能追憶舊日的生活場景,目睹眼前的一景一物,不由得就會生出物是人非之感,悲從中來,以至於淚中泣血,五內俱摧。而此中的深卻並非平空的哀嘆感傷所能夠相比的。這些詩句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皆是自詩人內心的真摯感傷。在感上,作者將妻子作為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回想她的種種好處,將妻子視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為自己燒飯洗衣,也可以指摘自己的過失,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這與後代詩人空吟「蛺蝶多元鳳子,鴛鴦恩重是花神」只想到妻子對自己的溫存順從,或要求對方「波瀾誓不起,妾心如止水」,對自己無條件地死心塌地相比,不知要深切多少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汝墳(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