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汝墳(1)

5.汝墳(1)

——希望是生命的支點

遵彼汝墳[1],伐其條枚[2]。

未見君子,惄如調飢[3]。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4]。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5]。

魴魚尾[6],王室如燬。

雖然如燬,父母孔邇。

《毛詩序》以為,《汝墳》意在讚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漢代劉向的《列女傳》也附和著聲稱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因擔憂其丈夫「懈於王事」,所以「國家多難,惟勉強之,無有譴怒遺父母憂」也。而《韓詩章句》則認為,是婦人「以父母迫近饑寒之憂」,而勸夫「為此祿仕」之作,並沒有讚頌「文王之化」的「匡夫」之義。近代學者認為二者都有所牽強,而將詩意解讀為妻子挽留久役歸來的丈夫。

獨守空房的妻子,膝下有兒女,上有年邁父母,不僅要承擔許多瑣碎勞苦的家事,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有女人特有的細緻周到、溫柔體貼,又要有男人所有的剛毅堅強、不屈不撓。箇中滋味,又怎一個「苦」字了得!

其實在詩的章,就已經點明了詩旨。「遵彼汝墳,伐其條枚」——在高大的汝河岸堤邊,一位悲凄的女子手中執斧,正在砍伐山楸的枝杈。像伐木作薪這種重體力勞動,本該是男人們做的事,而現在卻由操持家務的妻子承擔了。觀者不禁問:此女子的丈夫究竟去了哪裡?竟這般狠心讓妻子執斧勞頓!接下來的「未見君子,惄如調飢」,即隱約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原來,丈夫久役未歸,維持生活的重擔,自然要落到妻子柔弱的肩頭。「惄」即憂愁之意;「調飢」作未進朝食解。滿腹的憂愁用「朝飢」作比,而此中滋味也只有飽受饑饉之苦的人們,才深有體會。此時,這蹣跚於「汝墳」的妻子,又在忍受著飢餓來此間砍柴了。這是詩文表面的意思,實際上「朝飢」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先秦時代,「朝飢」往往是男歡女愛的隱喻。由於未見久役未歸的丈夫,這柔弱的妻子,有多久未曾感受到點滴的眷顧和關愛?這便是第一章中所呈現的女主人公的境況:孤苦無依,生活窘困,清晨不得不硬撐著柔弱的身軀來到堤邊採伐。秋風陣陣,堤岸上傳來一聲聲「未見君子,惄如調飢」的愴然嘆息時,怎能不令人感到一陣酸楚?對於丈夫在外遠役的妻子來說,精神上最強大的支柱,莫過於盼望著丈夫早日平安歸來。「未見君子,惄如調飢」。如煎如熬、如饑似渴、如在深淵。

到了第二章,詩意生了轉折。「遵彼汝墳,伐其條肄」,並不是簡單地重複上一章:「肄」指樹木砍伐后新生的枝條,同時也喻示著孤苦的女子的勞頓和期待。秋去春來,愁苦悲涼的歲月在無盡地延續,當守望終化為絕望時,卻意外地現「君子」歸來的身影,怎能不令人驚喜?「既見君子,不我遐棄」,希望如星火閃現,如鏡中影像,想拚命抓住,絕不放手。這兩句便表達了妻子悲喜交加的複雜心境:「被遠征他方的夫君終於歸來了,他終是思我、念我,未曾舍下我啊!」妻子從悲鬱中醒轉,沉浸於欣慰與喜悅當中;然而這來之不易的相聚是否只是一次短暫的廝守:「久役才歸的丈夫會不會又將遠行,而將我孤獨一人拋在家中?」這顧慮與擔憂,不免為相聚的喜悅罩上一層淡淡的陰影:「無論如何,這回是絕不能讓你離去了,你如何忍心再次離開我呢?」這又是一次在喜悅與猶疑的交疊中所出的深挽留。凡此種種,實則意猶未盡,但又被「不我遐棄」四字所涵蓋。

妻子的疑慮終成現實。到了第三章,開頭兩句便以躊躇難決的丈夫的口吻,迫不得已向妻子說出了再次棄家遠征他方的事實:「猶如還未恢復精力的鯿魚又將曳著赤尾遠遊,在國家危急的時刻,大丈夫又怎能袖手旁觀、顧妻戀家?」如此生動的比喻,將丈夫遠役的現實襯托得極為緊迫,這一切將那還沉浸於欣喜之中的妻子,重又推回到絕望的邊緣。無奈之下,在絕望邊緣苦苦掙扎的妻子仍不放棄最後一絲希望:「雖則如燬,父母孔邇!」這便是她萬般無奈中向丈夫出的凄凄質問:「夫妻的團聚,終將被殘酷的徭役再次打破;然而,深陷飢餓之中的年邁老人們,難道你也忍心不管他們的死活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汝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