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出(1)

4.月出(1)

——明月皎皎映伊人

月出皎兮[1],佼人僚兮[2]。***

舒窈糾兮[3],勞心悄兮[4]。

月出皓兮[5],佼人兮[6]。

舒憂受兮[7],勞心慅兮[8]。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9]。

舒夭紹兮[10],勞心慘兮[11]。

這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月上柳梢頭,驚艷月光下的古典浪漫畫卷。

古典的浪漫總是特別的。月光溫柔如水,樹枝在風中輕輕搖曳,空氣中飄浮著微微涼意,靜謐的大地,偶爾響起陣陣蟲鳴聲,展現給我們的是如此特別的景緻。身影若隱若現,舉止似明似暗,似霧裡看花一般,營造出的是這般特別的懷。心態總是欲前不前,暗自撩動著心弦,不由得勾起陣陣憂傷。此此景使人不能自已。

場景或許能夠再現,而卻難以重複。如今的世界,是鋼筋水泥的叢林,瀰漫著燈紅酒綠的喧囂,充斥著笙歌燕舞的奢靡,無限膨脹的**,成為了現代社會的標誌。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是最美妙浪漫的懷,也會在聲色犬馬中化為烏有。

古典之美是沁人心脾的甘泉,而現代之美卻充斥著強烈的刺激。而我們似乎已漸漸習慣了這種現代美。

每詩都有自己的意境,而中國古代的詠月詩真是數不勝數,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閨中望月》,等等這些,不論它們的視角、形式和語如何變換,似乎都只為一種迷離的意境,或者是一種悵惘的調。這些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那樣的迷離。詩人看到緩緩升起的明月,便開始思念他的人。也許,正是看到月兒總是孤孤單單懸挂在無邊的夜空中,不免讓人產生諸多遐想。也許,因為它總是獨自在夜空中普照著萬物,世間的一切都被它的光輝所籠罩,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所以,許多月下懷人的詩句,總能給人以迷離曠遠的感覺。詩人的人,此時,也許近在咫尺,這朦朧的月光,卻似乎又將他們隔離開來,離得很遠很遠,詩人懷想著人此刻姣美的面容,她獨自在月下踟躕的倩影,畫面如幻似夢般撲朔迷離。

《月出》的調是那樣的惆悵。全詩分為三章,可以看出,各章前三句都是詩人的一種對人的設想,而每章末句,則直抒胸臆,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這份憂思與愁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礎上產生的,都是由「佼人」月下倩影而引的,充滿了無限惆悵與無奈。其實,這種惆悵之也蘊涵在前三句中:在這個靜謐的月夜,「佼人」卻為何要獨自在月下躑躅?任憑夜風拂面,任憑夜露沾衣?難道她也在苦苦思念自己?

《月出》的語是那樣的纏綿。每一句都以感嘆詞「兮」字結尾,這在《詩經》的其他詩中並不常見。「兮」字,聽起來那樣的柔婉、平和,詩人的連續運用,正是在與無邊的月色和無盡的思念相呼應,頓時讓人有一唱三嘆的感覺,真是回味無窮!此外,詩人用「皎」、「皓」、「照」來形容月色,用「僚」、「」、「燎」來形容美貌,用「窈糾」、「憂受」、「夭紹」來形容姿態,用「悄」、「慅」、「慘」來形容心,這在古音韻中,屬宵部韻或幽部韻,而宵韻和幽韻是相通的,所以,此詩可謂是一韻到底,使整詩讀起來和諧而優美。其中的「窈糾」、「憂受」、「夭紹」都是疊韻詞,更能凸顯出詩中語的纏綿和婉約。其實,對於這些詞意之間存在的細微的差異,現在我們已很難說清楚。而後人的諸多解釋,坦白地講,不能說沒有望文生義之嫌,當然,這也是人們不得已而為之的。如今,我們只能通過全詩的意境和調去領會詩中的含義。不過,這恰巧也可以使我們充分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填補歷史變遷所造成的詩意上的空白。

寄明月常有時

當我們遙望天上那輪明月時,不禁感嘆有多少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曾吟詠過它。我國古人最喜歡用「月」來抒自己的感。他們將豐富的感都寄予在明月上,因此也就寫出了大量美妙絕倫、迴腸盪氣的絕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月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