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第五十九章外交技法(4)

410.第五十九章外交技法(4)

雖然現實中有人計劃不履行約定,但終究不具備令列強外交團認同的實力。***因此,如今只有堂堂正正地開國才是對新帝時代的真正祝賀,才是粉碎列強野心的外政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慶喜完全做到了。他開通了此後百年日本外交的道路,令日本終於步入正軌……

確如家康重生!

因此,對此事理應最感高興的便是二條攝政和新帝身邊的宮廷重臣們。然而,由於奪權主義者的陰謀活動過於猖狂,使得國體的尊嚴愈加淡薄,竟致使關鍵人物二條攝政也心生動搖。

對當時的日本而,最重大的問題便是外交。只要能夠暫時解決這一問題,便能抽出餘力來慢慢整頓內政,令日本恢復安定。

然而,對於重視「奪權」勝過日本安定的人而,這種安定才是敵人。一旦保持安定,任何革命都無法成功。所謂革命是為了民眾之類的說法,事實上只不過是自說自話地玩弄理論罷了。

若非如此,他們也不會得出如此奇怪的結論——外交問題是日本最大的國難焦點,德川慶喜則漂亮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其政治手腕格外出色,因此必須儘快將其打倒。

而且,在內政改革方面,慶喜也絕不遜於當時的憂國大名和志士們。他早已不再僅僅執著於「幕府的存亡」一事上了。

他曾明確表示:「如今已非幕府中興時代,而是效仿家康重新創業之時。」

但問題在於,不管是朝廷內部還是反幕勢力,其外交智商均過於幼稚,難以委託大任。慶喜清楚地認識到,在這些勢力得到充分培養之前,只能由自己暫掌政權,故而才有此次外交團的謁見。

當然,從內部來看,此次謁見並非毫無問題——二條攝政身為新帝意志的代理者,主持朝議,在此事上卻總是敷衍而行,遲遲無法作出決定。

然而,慶喜似乎以為,先帝締結的政府與政府間的條約不能重新審議或取消廢棄,此乃外交慣例,只需向攝政說明即可。

正如法國公使的忠告所,若不承認既有條約,便是徹底的革命政權,列強自然會以武力相向。

(為了避免戰爭,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而且,若將薩、長視作敵人,還可以採取先行開放下關和鹿兒島兩港的手段。借用如此手段便可拖延神戶和大阪開港,自然也將引國內的手足相殘。

法國公使洛奇認為此乃最佳戰略,慶喜則不以為然。再次播撒內亂火種,何益之有?當此關頭,更重要的是期待真正以朝廷為核心的成熟政權的出現。

然而,事態進展並不會如此順利。目光短淺的稚童墮落成狂熱的奪權者,其妄動之舉令關鍵人物攝政也驚懼不已。朝廷內部騷亂再起,認為慶喜的舉動完全屬於越權行為的呼聲不斷。

眾人向慶喜起攻擊,認為年幼的新帝自然無法理解如此糾纏不清的外交問題,慶喜因此便愈輕視天皇,擅自專斷條約之事。

肇事者仍是薩摩。薩摩的大久保強迫近衛內大臣,逼其要求搖擺不定的攝政再次表示朝議仍未同意慶喜的請求……

所有問題都是因所瞄準的目標不同而爆的謬論。他們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對於日本在列強的步步緊逼之下面臨怎樣的國難,他們完全不明白。他們將慶喜視作眼中釘,相信只要打倒慶喜即可,極盡偏激地盲目行動。

慶喜宣布履行條約,決定先行解決一個難題,自此大原三位便心急如焚,匆忙上書。書中列舉了十二條不可開港的理由,十分有名,關於內容則無須贅述。

大久保一藏也主張道:「若准許幕府所請,則有損朝威,宜先行延後,等待島津大隅守進京。」(《大久保利通傳》)並頻頻以此理由勸說近衛家,妨礙慶喜。

勸說的一方無知,被勸說的一方也很愚蠢,當真令慶喜欲哭無淚。

慶喜以為,攝政至少應該明白條約已經無法取消。更重要的是,不知廷臣們對強行任命的「征夷大將軍」到底作何想法。

政令若分由朝廷和幕府頒布,現實政治將一籌莫展。於是,下定決心的先帝才會傳達如此聖意:「縱然中納固辭,此次務必令他應允!」終於令慶喜同意就任將軍。先帝當時已經病篤,不久便駕崩,因此此舉也本非正常況下的所作所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德川慶喜 最後的幕府將軍(上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德川慶喜 最後的幕府將軍(上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10.第五十九章外交技法(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