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十一烈士暮年(一)(15)

230.十一烈士暮年(一)(15)

奪權以後,新生的政權採取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呢這是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海奪權以後,在張春橋授意下,於2月5日成立所謂「上海人民公社」這一地方國家機構。但**否定了這一名稱。2月12日,**為此事專門召見張春橋、姚文元說:原想建立北京人民公社,但考慮到國家體制改變的問題很複雜(國家體制的改變,又牽扯到外國是否承認的問題)。因此,還是叫革命委員會好一些。在**和中央指示下,2月24日,「上海人民公社」易名「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以後的其他各省在奪權后就全部以「革命委員會」來命名新的政權機構。1967年《紅旗》雜誌第5期社論《論革命的三結合》,傳達**的「最新指示」:「在需要奪權的那些地方和單位,必須實行革命的三結合的方針,這是一個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無產階級權威的臨時權力機構。這個權力機構的名稱,叫革命委員會好。」根據**的指示精神,「革命委員會」這個權力機構形式進一步完善。「革命委員會」逐步擴展成為既是省以下各級政權的組織形式,又是各企事業和農村基層單位領導機構的組織形式。並實際取代各級黨組織,「以政代黨」。從1967年1月至1968年9月,歷時一年八個月,全國(除台灣省外)29個省、市、自治區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標誌著奪權任務已基本完成。1968年3月,**總結革命委員會的基本經驗:「一條是有革命幹部的代表,一條是有軍隊的代表,一條是有革命群眾的代表,實現了革命的三結合。革命委員會要實行一元化的領導,打破重疊的行政機構,精兵簡政,組織起一個革命化的聯繫群眾的領導班子。」他認為,「國家機關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聯繫群眾。」[11]「革命委員會」的產生,既是「文革」特定歷史條件下收拾時局,填補政權和各級領導班子空缺的不得已之舉;也反映出**變革中國政治體制以防止官僚主義和產生特權階層的政治思考。

為穩定日益動蕩的局勢,**多次批示修改旨在穩定軍隊、不準衝擊軍事機關的「軍委八條」。1967年1月23日,**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出《關於人民解放軍堅決支持革命左派群眾的決定》。此後,解放軍陸續對一些要緊機關、部門和領域,以及派性武鬥嚴重的地區實行軍管。這對控制全國的局勢一度產生重大的作用。但也帶來不小的副作用。1967年7月中旬至9月下旬,**視察華北、中南和華東三個大區,調查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文化大革命」的況,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的這次視察,是在「文化大革命」陷入極度混亂的局面下進行的。7月中旬離京后,**沿途找來各地黨政軍負責人彙報況,了解和考察運動開展況,並表談話。面對極度混亂的局面,**希望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針對當時群眾之間的分裂現象,**號召各地革命群眾組織實現「革命的大聯合」。**認為:在工人階級內部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工人階級內部,更沒有理由一定要分裂成為勢不兩立的兩大派別組織。**提出:革命的紅衛兵和革命的學生組織要實現革命的大聯合。只要兩派都是革命的的群眾組織,就要在革命的原則下實現革命的大聯合。**要求:兩派要互相少講別人的缺點、錯誤,各自做自我批評,求大同、存小異。**批評說:自己提「以我為核心」是最蠢的。他指出:要正確地對待受蒙蔽的群眾。對受蒙蔽的群眾,不能壓,主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站隊站錯了,站過來就是了。針對當時武鬥成風的局面,**指出:在進行批判鬥爭時,要用文斗,不要搞武鬥,也不要搞變相的武鬥。針對紅衛兵的過火行為,**告誡說:對紅衛兵要加強教育,加強學習。要告訴革命造反派的頭頭和紅衛兵小將們,現在正是他們有可能犯錯誤的時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毛澤東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澤東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30.十一烈士暮年(一)(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