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7)

108.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7)

[1]。楊子,即楊朱,戰國初期魏國人。主張「貴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為我」思想。其論事迹,散見《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

[2]。墨子(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者。主張「愛無差等」的「兼愛」思想。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248·

由於天授的就是。例如簡狄吞燕卵而生商,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之的話,都是和凡人不同的。這些口傳,今人謂之「傳說」。由此再演進,則正事歸為史;逸史即變為小說了。

我想,在文藝作品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後的。詩歌起於勞動和宗教。其一,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純的呼叫展開去,直到揮自己的心意和感,並偕有自然的韻調;其二,是因為原始民族對於神明,漸因畏懼而生敬仰,於是歌頌其威靈,讚歎其功烈,也就成了詩歌的起源。至於小說,我以為倒是起於休息的。人在勞動時,既用歌吟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以消遣閑暇。這種事,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所以詩歌是韻文,從勞動時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生的。

但在古代,不問小說或詩歌,其要素總離不開神話。印度、埃及、希臘都如此,中國亦然。只是中國並無含有神話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話,現在也還沒有集錄為專書的。我們要尋求,只可從古書上得到一點,而這種古書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經》。不過這書也是無系統的,其中最要的,和後來有關係的記述,有西王母的故事,現在舉一條出來: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如此之類還不少。這個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驪山老母奪了位置去。此外還有一種《穆天子傳》,講的是周穆王駕八駿西征的故事,是汲郡古冢中雜書之一篇。——總之中國古代的神話材料很少,所有者,只是些斷片的,沒有長篇的,而且似乎也並非後來散亡,是本來的少有。

附錄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我們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為最要的有兩種:

一、太勞苦因為中華民族先居在黃河流域,自然界底形並不佳,為謀生起見,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實際,輕玄想,故神話就不能達以及流傳下來。勞動雖說是生文藝的一個源頭,但也有條件:就是要不過度。勞逸均適,或者小覺勞苦,才能生種種的詩歌,略有餘暇,就講小說。假使勞動太多,休息時少,沒有恢復疲勞的餘裕,則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麼文藝了。

二、易於忘卻因為中國古時天神,地祇,人,鬼,往往殽雜,則原始的信仰存於傳說者,日出不窮,於是舊者僵死,後人無從而知。如神荼、鬱壘為古之大神,傳說上是手執一種葦索,以縛虎,且御凶魅的,所以古代將他們當作門神。但到後來又將門神改為秦瓊、尉遲敬德,並引說種種事實,以為佐證,於是後人單知道秦瓊和尉遲敬德為門神,而不復知神荼、鬱壘,更不消說造作他們的故事了。此外這樣的還很不少。

中國的神話既沒有什麼長篇的,現在我們就再來看《漢書》《藝文志》上所載的小說:《漢書》《藝文志》上所載的許多小說目錄,現在一樣都沒有了,但只有些遺文,還可以看見。如《大戴禮》《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說: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

《青史子》這種話,就是古代的小說;但就我們看去,同《禮記》所說是一樣的,不知何以當作小說?或者因其中還有許多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之故吧。至於現在所有的所謂漢代小說,卻有稱東方朔所做的兩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小說史略(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小說史略(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8.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