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4)

77.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4)

四川的劉湘、雲南的龍雲也都趕去南京,參加商討抗日大計。***自此,全國掀起了團結抗日的新**。

蔣介石的廬山談話,給他贏得了很大的政治資本。除了**和地方實力派表示擁護外,社會各界也給予很高評價。許多社會名流,更是由此改變了對蔣介石的態度,轉為大力支持抗戰。

無黨派人士胡適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七七事變爆后不久,胡適應邀南下,參加蔣介石主持的廬山談話會。此前,在對日問題上,胡適一直保持低調。廬山談話表后,國民政府表示要抗戰,胡適才逐漸改變態度,擁護蔣介石和抗戰。9月,受蔣介石之託,胡適出訪美、歐諸國,宣傳中國抗戰,爭取援助。次年,胡適受命擔任駐美大使。在任期間為爭取美援,爭取美國朝野對中國抗戰的決心和意義的了解,奔走不懈,頗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各界領袖人士的尊重。1942年9月,胡適卸去大使任,仍留居美國,重操舊業,做起歷史考證的學問。直到抗戰勝利后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於1946年返國。

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也是其中的一位。張伯苓應邀參加廬山懇談會。會上,張伯苓主張力排「低調論」,主張抗戰到底。不久,南開大學慘遭日軍炸毀,張伯苓幾十年心血毀於一旦,其內心之憤怒和痛惜不難想見。蔣介石隨即接見張伯苓和北大、清華等校的校長,明確表示:「南開為中國而犧牲,有中國就有南開!」

作為一個政治腦,國難當頭的這番表態,足以感召和聚攏當時教育界。本來對蔣介石就懷有感激之的張伯苓,經此番遭難,更增強了政治上對蔣的親和力。翌年,張伯苓在蔣介石的邀約下,加入了國民黨,其後又出任戰時成立的國民參政會副議長、主席團主席等職;1945年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本來學校規模不大、學科遠未健全而聲譽良好的南開大學由政府當局決策,與北大、清華合組國立性質的聯合大學,先長沙后昆明,構成抗戰期間大後方高等教育的翹楚。抗戰勝利后「凱旋」天津的張伯苓,其身份較之八年前就有了明顯不同,他不再只是作為社會賢達的南開校長,而是在此底色上疊加了某種政治色彩。這對於後來南開大學的復校,不無裨益。

但是蔣介石的對日策略,還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到了此時,蔣介石仍沒有最後放棄和平解決的幻想。他仍然聲稱:「和平未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本此旨意,17日當天,國民黨統帥部決定,在目前的形勢下,既不對日宣戰,也不對日絕交。這就為日後的對日妥協留下了很大的餘地。

對於廬山談話中的一些「格警句」,蔣介石顯然頗有些得意洋洋,經常掛在嘴邊。1949年12月8日上午,蔣介石即將去台。他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這一消息,並作最後動員:「中正去台後,……雖然形勢維艱,但政府還不是毫無辦法。請諸君記著我在抗戰時就說過的話,『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犧牲;失敗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失敗。』成都萬一不保,我們還有西昌**基地。幾十萬**精銳之師可以在涼山與共軍周旋。我們已做了妥善安排。只要我們在大陸上再堅持三個月,就會出現轉機。而堅持三個月對於我們是決無問題的……」

日本軍部與內閣出最後通牒

就在蔣介石廬山談話的當天,日本軍部和內閣,決定對中國實施「最後通牒」。

日本軍部急於動戰爭,陸相杉山元和參謀本部第一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交換意見后,於17日提出了陸軍省的意見。決定以19日為期限,向中國提出四點要求:1。宋哲元正式道歉;2。處罰責任者,罷免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3。撤退八寶山附近的部隊;4。在7月11日所提條件上簽字。

如果19日前中國方面不予履行,即對二十九軍動攻擊。為此,下令動員國內部隊,立即派往華北。在期限滿后,即便二十九軍願意履行所提條件,也要使二十九軍退出永定河右岸地區,並向南京政府提出,要求中央軍恢復舊態勢,停止對日挑釁行動,並不得妨礙日軍與二十九軍就地解決。他們之所以以19日為最後期限,是估計到這個時候日本華北駐屯軍已經準備就緒,完成了戰爭部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七七事變(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七七事變(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7.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