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水務工作者的甘苦與自豪(1)

1.一個水務工作者的甘苦與自豪(1)

李星

按照「知人論文」的觀點,我是無資格為常崇信先生的《踏歌江河》一書寫序的,因為至今為止,我不僅沒有與他見過面,甚至連一般印在書舌上的作者簡介也沒有看到。***關於他,我所能依據的只是書中的內容所透露的信息:《除夕感懷》一文中所說的1997年10月被任命為岐山縣副縣長,四年後在正縣長位置又幹了四年;根據《防汛救災札記》一文中所說的他以「水利局長」身份參加了在全省農田基本建設現場會的說法和書中大量的關於「水」工作的內容,可以判定他當於2005年直接從岐山調任寶雞市水利局長一職;按照通常的縣級職務是40歲左右的話,那麼他現在的年齡在55歲至60歲之間。另外,從《踏歌江河》所具有的嚴格的漢語文學修養來看,作者應該是語文成績不錯的大學畢業生等等。如此一來我對作者大致的人生經歷也算知道了許多。我還猜想,他是有意請本書責編代他約請別人寫序的,之所以避而不現,只是為了讓一個「陌生人」,更客觀地評價一下他的這本著作。作者,一個長期在縣級「主官」(這是一個縣委書記朋友的說法)位置上的官員的嚴謹、務實,還有自信由此也可見一斑。

《踏歌江河》中雖有如書中《隨想》《攬奇》二輯中所見的一般遊記體的散文內容,但從全書的主要內容來看,它基本上是作者崗位工作(特別是水利工作)的主要經歷和部分回憶的記述。但即如第四輯中的札記、日記等,我們也不能將它排除在賈平凹先生的《美文》雜誌所倡導的「大散文」之外。只不過它不是文人、騷客、作家、教授們所擅長,並為許多少男、少女們所模仿的那種文人臉、教師腔很濃,甚至濃得令人起膩的散文。即是如「見聞」「攬奇」輯中那些頗類遊記的文章,也是多與作者的職務特徵聯繫很緊密的考察和參觀內容。如《漂流九曲溪》夠休閑了嗎?但仍然離不開作者對水、水文化的觀察和思索:「溪水兩岸,林木蘢盛,河堤不是硬堤防,全是植物的根繫結土而成的土堤。」由《虢鎮鐵牛》他想到的是「縱觀江河上下之鐵牛,大多是人們用作鎮水和交通之用的,」的文化心理,並結尾於社會「願江河安瀾。」即使在遙遠的呼倫貝爾草原,他關注更多的仍是額爾古納河和根河濕地,是那裏「人與自然的協調」……可以說,翻遍全書,我所能找到的所謂純散文,也就只有《山野桃花》一篇了。所以說,《踏歌江河》是一部一個水利工作者的治水工作實錄。在有些自然條件下,水多了易成洪澇,水少了易成乾旱,抗洪抗旱,怎麼科學地治水,用水,建立科學展理念下的人與水的和諧共生,這裏面有多少經驗,多少教訓?因此說「水」——治水、用水,人水和諧共生和思考,是本書的鮮明主題,應該是實事求是的。

在為寶雞水利工作者所合作的散文集《在水一方》所寫的「為水而歌」的跋中,常崇信先生以詩意而深的筆觸,以「齊心協力」「剛柔相濟」「謙謙君子」「包容天地」「隱逸靈活」「公平正義」等人格化的詞語,概括了水的性格,並以「為水而歌」「頌歌如水」表達了自己對水的熱愛和「上善若水」的精神嚮往,而他圍繞自己與水結緣、與水為侶的職業經歷所寫的《踏歌江河》,正是一個水官員在自己即將走上人生的又一個階段時,寫給同學、朋友及數千萬寶雞人民的一份履職「彙報」,也是作者文字、文學性的經常性的實錄。人們從中看到了一個在乘飛機出訪觀光,坐車開會、遊覽的表面風光下所承擔的責任,所奔波的使命,所承受的艱難。這是當代中國一個縣級官員的生存狀態。《防汛救災日記》《難過難忘的日子》《抗旱進行時》《防汛救災日記》等篇中,幾乎是逐日記錄自己幾天、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夜不安寢、晝不安席的工作和生活,真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如此「救災如救火」的奔波、勞累,下面百姓所受的災,上面上級的壓力,為自己內心的使命和責任所形成的焦灼,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我想到了自以為出身貧困的農家、有底層百姓關懷的自己,也僅止於天旱了盼雨,雨澇了盼晴,何曾想過如常崇信這樣的人經常性的在「水深火熱」下努力和奉獻。所以《踏歌江河》不僅有一個歷史時段水利工作實錄的文獻資料價值,還有以一個過來人身份如實揭秘、披露一個歷史階段,我國一些職能部門真實生存的意義。在一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貧困到富裕、繁榮,由利益關係單一到利益關係多元的社會,由於權力和信息的不對稱,人們往往將自己的種種不滿和抱怨緒,宣洩到一些基層官員身上。《踏歌江河》以一個水利官員的身份,將自己的幕後生活公開了,將自己的生存狀況揭秘了,他的本意可能只是自抒胸臆,自道勞乏,但它的意義卻在於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交流和理解。應該感謝這個日漸走向公開、透明,寫作、出版自由的社會,它使大小官員出「自傳」不再大逆不道,也使官員揭秘自己工作內幕成為可能。自由、尊嚴和行政公開、透明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共識。這也是《踏歌江河》一書所告訴歷史和今天社會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踏歌江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踏歌江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一個水務工作者的甘苦與自豪(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