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一章保安族概況(9)

9.第一章保安族概況(9)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處於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轄16個鄉、2個鎮,總人口22。***47萬人,有保安、東鄉、撒拉、漢、回、土、藏、維吾爾、羌、蒙古等1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51。9%,是全國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保安族人口佔全國保安族總人數的95%以上。

1949年11月14日,**致電彭德懷及西北局,指出「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幹部,是不可能的」1。西北局指示臨夏地區大量吸收和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據此,黨和政府選拔了一批保安族青年加以重點培養,並吸收一些保安族上層人士參加政權建設。1949年11月18日,保安族代表參加了臨夏縣第一屆各族各界代表會議,討論貫徹民族政策、減租減息、剿匪肅特、恢復生產、興辦教育等事項。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區、縣、省三級人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了「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49年12月20日,保安三庄進行群眾集會,認真討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問題,並於1950年6月在大墩建立了包括關門、郭家、長林驛、陰家山嶺、麻池、麻池溝等7個自然村的農會組織,接著梅坡村、周劉家村、高李村、甘河灘等保安人聚居的保安三庄成立了農會組織。

1951年8月6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批准成立臨夏縣保安族自治區。

1952年3月25日,政務院正式批複保安族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命名為「保安族」,從此,保安族成為祖國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員。同年3月27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和保安族人民的願望,成立了保安族自治鄉,全鄉由大墩、梅坡、甘河灘、崖頭、高李等5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組成,共858戶人,其中保安族644戶。是日,在梅坡村召開了保安族自治鄉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65名代表中,保安族代表52名,占代表總數的80%;選出的鄉政府11名委員中保安族9名,選舉馬如良為鄉政府主席,周尚文為副主席。

1952年4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立臨夏縣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自治區。1954年4月2日,積石山地區又成立了「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這是一個多民族聯合的自治機構,下轄包括保安族自治鄉在內的10個鄉,30個行政村,90個自然村,共有保安、回、撒拉、土等9個民族的24649人。1955年3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保留大河家保安族自治鄉,改名為大河家保安族鄉。

1956年9月11日,甘肅省有關部門根據國務院《關於建立民族鄉若干問題的指示》,通知保安族自治鄉改為保安民族鄉。同年11月13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在召開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作出決議,保留臨夏縣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及保安族民族鄉。1958年,國務院決定撤銷永靖、臨夏兩縣,將兩縣轄區劃歸臨夏市,保安族地區隨之劃歸臨夏市管轄。保安族鄉的名稱也隨之改為保安族人民公社,1961年12月15日,恢復永靖、臨夏兩縣建制,保安族地區重歸臨夏縣管轄。

1980年6月14日,根據保安、東鄉、撒拉等各族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國務院以保安族主要聚居的地名作為縣名,正式批准成立了甘肅省第一個多民族聯合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下轄18個公社,其中包括原臨夏縣癿藏區的癿藏、小關、中咀嶺、居集、郭干、鋪川、銀川7個公社;吹麻灘區的吹麻灘、寨子溝、安集、胡林家、關家川、柳溝、石塬、劉集、大河家9個公社,共136個大隊,1297個生產隊,2。96萬戶,16。44萬人。1983年,將公社改建為18個鄉(鎮),共145個行政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第一章保安族概況(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