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9)

56.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9)

多少年來,由於腰刀生產活動一般只限於家庭作坊,所以很少有僱工的況,比較普遍的是招收學徒。***拜師收徒之風在保安族刀匠中極為盛行並形成了嚴格的師承製度。從選徒、拜師、傳藝到出師,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可以說,師傅對徒弟實際上採取的是家長式的管理方式。剛進師門的小徒弟,先要為師傅家裡干雜活,挑水、劈柴、燒飯等。經過一兩年的家務訓練,師傅認為他能聽話吃苦,人品合格,這才開始傳藝。剛開始的時候徒弟先給師傅打下手,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繼而在師傅的監督和指導下,干一些關鍵性的技術活。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直到能夠獨當一面,這才能出師。學徒出師后,如果要另起爐灶,則必須得到師傅的同意。

保安族工匠的技藝傳承一直以來都呈現親緣化,即師徒關係一般不出親戚、親屬的範圍,絕大部分刀匠還是樂意選擇自己的子孫、外甥或族內人作為自己刀藝的繼承者,而不會輕易地將自己的祖傳技藝傳給外族人,一些關鍵性的技藝歷來都是父子相傳或者兄弟相傳。直到今天,保安腰刀的技術傳承還是以祖傳(父子相傳、傳男不傳女、傳賢不傳愚)和一般的師承關係(如親戚、鄰里之間的傳承)為主流,其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保守性和神秘性的特點。

保安腰刀打制手工技藝的這種傳承方式,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刀匠。20世紀七八十年代,保安三庄流傳著這樣的話:「冶古拜的刃子有說頭,善家寶的魚刀剃光頭,尕西木的腰刀一把手,尤素夫的雙刀扎指頭(即伸出大拇指稱讚的意思)。」這幾句俗語里說的是保安三庄最有名的幾家刀子匠的絕技。當然,保安族的制刀名匠,遠不止這些。安民灣的馬尕虎父子,梅坡的馬黑牙,大墩的馬以努、馬以地力,甘河灘的馬忠孝等都是技藝精湛的制刀新秀。

保安腰刀是尚武的保安族人在長期的摸索、觀察、反覆實踐和不懈的追求中,在本民族制刀技術的基礎上,融合藏刀、蒙古刀、哈薩克刀、漢刀、中亞刀甚至印度刀而形成的,由於其具有獨特、濃郁的風格和固有的實用性而受到了周邊各民族(如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撒拉族、土族等)的歡迎與喜愛。保安腰刀工藝精巧,樣式美觀,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別具一格的工藝品。它是保安族工匠長期抽象思維和藝術創作的產物,因而是保安族傳統民俗文化中的精華,是一種兼具實用與審美符號,在某種意義上表達了保安族人的藝術觀、價值觀甚至世界觀。

保安族作為弱勢群體在現代化、全球化的進程中正在進行著「痛苦」的抉擇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他們的文化傳統不僅受到強大的漢文化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蝕。保安腰刀的生產民俗,不僅再現了這個民族工藝品的變遷歷程,也成功分析了它之所以持續傳承的文化內因。同時,它也面臨著機器大生產、工業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擠壓以及刀具管制法令的雙重挑戰和壓力。手工生產的工業化、自動化程度很低的保安腰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遺產,一種民族智慧的結晶,一種文明的象徵,一種人的創造能力的本質的顯現,在頑強地進行著技藝的傳承。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相關規定,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名保安族腰刀工匠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保安腰刀的申遺成功對保安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

第三章註釋:

1馬克勛:《保安族文學》,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頁。

1馬克勛:《保安族文學》,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頁。

1陶立璠:《民族民間文學理論基礎》,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年,第161頁。

1馬志勇:《臨夏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20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6.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