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章保安族概況(4)

4.第一章保安族概況(4)

在保安族人口中,城鎮人口有0。24萬人,佔總人口的14。40%;鄉村人口1。41萬人,佔總人口的85。60%。從各年齡段的人口比例看,2000年統計數據少年兒童人口(14歲以下)的比例為33。71%,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的比例為61。43%,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佔4。86%。與1990年相比,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了3。43個百分點,少年兒童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分別增加了2。08和1。35個百分點。與1990年相比,文盲人口減少了0。06萬人,文盲率下降了12。87%。在15歲及以上人口中,勞動力人口為0。95萬人,其中從業人口為0。94萬人,失業人口0。01萬人,勞動參與率為86。58%,就業率為85。84%,失業率為0。84%。從業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佔84。26%,從事第二產業的佔2。87%,從事第三產業的佔12。87%。

從職業看,2000年從事腦力勞動工作的佔全部從業人口的比率為7。77%,從事城市體力勞動的比率為7。34%,從事農村體力勞動的比率為84。89%。具體來說,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占從業人口比率的1。17%,技術人員佔3。51%,辦事員佔3。09%,商業、服務業人員佔3。83%,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作的比率為3。19%,從事農林牧漁工作的佔84。89%,從事其他工作的比率為0。32%。在保安族15歲及以上人口中,已婚比例為82。01%,初婚比例為69。50%,再婚比例為6。30%,離婚比率為1。64%,喪偶比例為4。57%。1

從整體上看,積石山縣的人口一直保持持續增長態勢,截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已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356人攀升至1。65萬人,增長了兩倍多。人口的過快增長,引了一系列制約保安族展的問題。就絕對數量而,保安族在我國各少數民族中是人口較少的民族,然而,保安族聚居地的土地面積是基本固定和有限的,迅速膨脹的人口導致了人均耕地的持續減少,而且目前的人口結構不合理,人口素質也有待提高,這類問題都制約著保安族的進一步展和進步。

第三節歷史沿革

歷史上,保安族生活的積石山,在夏朝時屬於雍州,商朝和周朝時屬於羌、戎等族管轄,戰國末期時併入秦國版圖。秦漢兩代均實行郡縣制,積石山地區曾先後隸屬於隴西郡、金城郡的袍罕縣和河關縣。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在此地設隴西郡,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隸屬於金城郡袍罕縣,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現在大河家鎮的康吊村設置河關縣,屬金城郡管轄。自唐代起,隴右地區開始啟用河州地名,雖經過歷代不同民族的統治,行政區劃屢有更迭,但積石山境始終歸河州管轄。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設置河州,下轄袍罕,積石山屬於袍罕。金朝天會九年(1131年),金兵進入隴右地區,攻取熙、河、蘭等州,河州受金朝統治。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河州被改為河州路,隸屬於宣政院。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設置河州衛,受陝西都司西安行都衛管轄。清朝初期,積石山屬臨洮府河州管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明代里甲制被廢除,改設會社制,積石山境屬西鄉二十九會中的第十八會。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於循化營,設循化廳。

保安族自離開其原先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地區定居積石山大河家等地,至今已150多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保安族舉族遷至積石山定居的足跡。

明末清初,保安地區仍歸河州管轄,保安堡駐有清兵,招募當地撒拉族、土族、藏族、保安族充當兵丁。

乾隆年間保安地區增設營制,改屬循化廳,改都指揮為都司。此後,展為不斷有內地兵丁駐防的永久性駐地。雖然隸屬關係多次變動,但大體保持了較完整的行政建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一章保安族概況(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