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

2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

綜上所述,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經堂教育,保安族的長輩總是以傳身教的方式,傳授給後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日常禮儀、生產活動等相關的道德知識。在日常生活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後代子孫了解本民族的遷徙過程和不屈的民族精神,還通過猜謎語、做遊戲等形式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與此同時,保安族通過節日儀式,讓年輕的一代在參與的同時將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

第二節民間科技

一、水利

積石山縣水利事業的展歷史悠久,據《續修導河縣誌》載:「大河家黃河南岸翻水車一輪,高四丈余,清光緒中年建,邑紳馬安良私置,灌園八十餘畝……西鄉劉家集川渠,長度25里,灌劉家集及秦杜家等村田二行余頃,水取樊家峽河……下銀川王家溝水,灌陳家王家二村田一頃六十畝,韓家溝水又灌陳家村田二頃。」新中國成立后,保安人的水利事業有了長足的展,但仍然存在用水困難的況。20世紀80年代初,積石山縣沒有一處飲水工程,群眾基本上飲用的是河水和井水,80%以上的保安人存在飲水困難和不安全況。近30年來,積石山縣的水利事業有了質的飛躍。據統計,30年來全縣水利投資1。89億元,新建各類水利工程128處。截至2010年底,全縣共有水利設施249項,其中保安族群眾有水利工程28處,農田實灌率達到70%以上,保安族群眾人飲工程鄉村供水覆蓋率達到100%,充分保證了保安族群眾的飲水便利和安全。

二、農副產品加工

(一)麵粉加工

明成化年間,縣內開始用水磨加工糧食。水磨以水為動力,順河水流向修建,有平輪磨、立輪磨兩種。水力強者修平輪磨,水力弱者修立輪磨。銀川河、吹麻灘河、清水峽河、劉集河等幾大河流流域及其支流河道多有水磨。新中國成立時,全縣共有水磨72盤。水磨經營者均為較富裕的農戶,為營利性質。20世紀70年代初,大河家、銀川等公社批引進機電磨,水磨逐漸被淘汰。20世紀90年代初,全縣有水磨10盤,機電磨530台,年加工糧食約4500萬公斤。近十幾年來,水磨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逐漸興起的麵粉加工廠基本保證了保安人的麵粉需求。

(二)油料加工

油料加工分土榨、機榨兩種。土榨是用木料、石塊等依槓桿原理建造,油籽經炒、磨、蒸、榨4個工序始得油品。新中國成立前,榨坊均由富裕農戶經營,純營利性質,每包油收取3。5公斤課油。1949年有榨坊9座,年加工清油8。25萬公斤。20世紀60年代末,油料加工均為土榨。70年代初,購進千斤頂榨,后又陸續購進螺旋式電動機榨油機,不僅減輕勞動強度,而且出油率提高15%~20%。70年代末,機榨基本普及。近年來,保安人不斷購置最新設備,榨油更加方便。同時,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許多保安人放棄了手工作坊式的榨油方式,群眾用油基本都是購買品牌成品油,更加便捷和安全。

(三)粉條加工

蠶豆是製作粉條的主要原料,制出的粉條或粉絲,色白、亮度好、有韌性、耐煮、可口、營養價值高,是食用佳品。土豆、豌豆也是製作粉條的主要原料,其副產品粉漿和粉渣是飼養牲畜的好飼料。制粉工藝簡單,設備投資不高。20世紀50年代初,癿藏、居集、吹麻灘、大河家等集鎮有粉坊5座,年加工粉條、豆腐0。5萬公斤。除滿足本地群眾生活所需外,部分銷往青海民和、循化及甘肅臨夏等地。粉坊經營者多為農民,或自己生產經營,或投資聘技師生產。70年代,粉條作坊展隨體制變化,多有起伏。90年代初全縣仍有粉坊16處,年加工量為2萬公斤。如今,保安人不斷完善改進粉條加工技藝,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仍然憑藉精良、可口、綠色的優勢,成為眾多人購買的選。保安人的粉條加工逐漸從分散加工的方式,變為集中生產,粉條生產企業在積石山應運而生,以品牌的方式不斷擴大保安粉條的銷售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9.第三章保安族的民間文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