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宦官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2)

11.三、宦官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2)

宋代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並掌握軍政大權。***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他們的官階,禁止他們兼任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確規定宦官不許干政,違者立斬。

從朱元璋的四子永樂皇帝開始,宦官漸漸受到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去擔任監軍。

永樂皇帝的帝位是從親侄子手中奪來的,因此總是睡不穩覺,怕臣民起來反對他,於是,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置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監視臣民,有事直接報告皇帝。

明宣宗時,改掉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置內書堂,讓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

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東廠外又另設西廠,用宦官擔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

此外,宦官機構日益膨脹,宮中設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十二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四司及兵仗、銀作等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也稱二十四監。各監設專職掌印太監一名。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竟多達數萬之眾。

明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之先河。

此後,宦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的**,給百姓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從此,明朝江河日下,亡不旋踵了。

鑒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皇帝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嚴禁宦官干政。順治皇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宦官凡有不法行為,要凌遲處死。

康熙皇帝在位時,總管宦官最高只為五品,雍正皇帝裁減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宦官人數大幅度減少,直至清末也未超過三千人。

慈禧太后統治中國近五十年,保守固執,剛愎自用,寵信宦官李蓮英,在朝中一手遮天,胡作非為,從而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宦官制度。但退位后的末代皇帝仍在紫禁城宮中居住,繼續役使前清宮內的部分宦官,約有一千人左右。直至1924年,末代皇帝被趕出皇宮,殘存的宦官才終於被遣散。

宦官是中國古代宮中的特產,主要負責帝王及後宮的各項事務,實際上是帝王和后妃的奴僕。帝王為了防止他們穢亂後宮,便殘忍地將他們閹割了。他們是不幸的,但他們身居後宮,在帝王之側,常與帝王接近,由於這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他們在宮廷政治中揮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宦官雖然出身卑微,但卻不可小覷。他們一旦手握重權,好太監可以興邦,壞太監可以亡國。

好太監如東漢的蔡倫和明朝的鄭和,他們功在國家,名揚世界,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此外還有更多為國家和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的宦官,下面要加以介紹的。

壞太監可以亡國,已如上述,這裡就不贅敘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宦官與太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宦官與太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三、宦官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