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附錄(3)

149.附錄(3)

1913年,赴緬甸仰光中學任教,1916年回國。******次年入燕京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後來又進入宗教學院學習,獲得神學士學位。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五四運動爆后,積極投身到革命運動之中,並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合辦《新社會》旬刊。

1920年10月,許地山和鄭振鐸、周作人、沈雁冰等人,組成了「文學研究會」,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團體。許地山也由此成為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起人之一。

1921年,許地山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說《命命鳥》,並表在《小說月報》上,並聲名鵲起。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許地山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宗教,后獲得碩士學位。

1924年,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峰時期。

1927年,許地山回國在燕京大學任教,他的作品集《綴網勞蛛》、《空山靈雨》、《危巢墜簡》相繼出版,代表作《春桃》、《綴網勞蛛》成為膾炙人口的現代名篇。與此同時,許地山還編著了《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等宗教類的書籍,並着手編纂《道教辭典》。當時其已在學界大有名氣。

1935年,許地山在胡適的引薦下,應聘為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並開始出任港大教授和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預感到民族前途的憂患,於是憤然走出書齋。

1938年3月,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人在漢口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時大批文人與青年學生在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開始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號召全體華人一致抗日,共赴國難。其間,他寫了在當時影響巨大的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通過作品表達了人們要同敵人頑抗到底的決心,得到了極大好評,被文藝界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1941年8月,許地山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49歲。

1「唔」等於「不」,讀如英文m。

2「我地」等於「我們」。

3「人地話」就是「人家說」。

4「睇」就是北方的「瞧」字。

5「啖」等於「如此」,「這樣」。

6「慨」等於「的」,「地」。

null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許地山經典全集(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許地山經典全集(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49.附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