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九章 漁翁之利

第七三九章 漁翁之利

徐還說的是徐家老四承佑,他和耶律余里衍的兒子。

小傢伙身上有遼國皇室血脈,深得契丹人看重,將來必定是要封為遼王。

而遼國昔日的都城臨潢府在燕山以北,仍舊在金國手中。

不管怎地,最起碼要保證兒子的封號實至名歸,有一塊地食邑之地,否則當爹的就太不稱職了。

至於金國,有道是放虎歸山,必為後患。按理說是應該直搗黃龍的,但是徐還卻有另外的打算。

宋軍出燕山,繼續向臨潢府挺進,這讓金國上下十分不安,顯然宋國並未打算就此收手。

金國當真感受到了滅國壓力,兀朮親自率兵出擊,前來抵禦宋國大軍。擔心金軍獨力難支,為此兀朮特意邀請了蒙古諸部南下,會同金軍,聯合抗宋。

徐還坐鎮幽州,一邊整修城池,一邊遙控指揮大軍,張浚與蕭高六則在前線衝殺。

與此同時,一直護衛在徐還身邊的虞允文失蹤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

……

兩軍開戰之時,金國帶來了許多從五國城押來的趙宋皇族,以人質作為威脅。

然而宋軍前鋒蕭高六是個契丹人,壓根就不在乎。

對於如今的宋國而言,這些人質一點也重要,如果被殺了,則會算成是金國的罪名,便又多了一條北伐復仇的罪名。

因而豈會在意他們的生死!

兀朮眼見無用,只得將指望放在蒙古部身上,也不知他用了什麼法子,蒙古各部竟然被他慫恿前來做先鋒。

不得不承認,能夠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確實驍勇無比。

但是很遺憾,提前了近乎一百年,面對的又是火器裝備的宋軍,所以他們敗的很慘。

兩番交戰之後,蒙古的勇士們便有膽顫心驚,心底里不斷詢問長生天,宋人手持的那些冒火的玩意是什麼東西?

最強壯的勇士也會倒在槍口之下,最快的駿馬也逃不過射速……

在慘重的傷亡面前,蒙古諸部害怕了,心裏開始打退堂鼓。

就在這個時候,虞允文作為宋國使臣,來到了蒙古乞顏部首領合不勒的帳篷里,簡單地說了幾件事。

其一,兀朮知道宋軍火器的厲害;

其二,宋國無意北上漠北草原,亦無意和蒙古諸部為敵;

其三,宋國需要一些皮毛和戰馬,希望在漠北草原上有一個強大的合作夥伴;

其四,宋國皇帝可以冊封和賞賜蒙古唯一的可汗;

趁著金滅遼的這幾年,蒙古乞顏部壯大,合不勒被推舉為可汗,是蒙古各部頗有號召力的核心人物。

虞允文走後,合不勒隨即召見了蒙古各部的首領,次日一早他們共同前去會見趕來支援的金國四太子兀朮。

不久之後,會面的中軍大帳里便傳出了呼喊聲。

沒有人知道過程,只知道金國四太子兀朮死了,蒙古諸部倒戈相向。

他們的理由很充足,金國背信棄義,故意不告知宋軍的火器裝備,誘使熱門為先鋒,意圖讓蒙古各部與宋軍兩敗俱傷。

兀朮的做法導致了蒙古各部死傷慘重,也徹底激怒了蒙古勇士們。

四太子被殺,金軍自然怒不可遏,戰爭突然改換了方向,成了蒙古和金國之間的激戰。

宋軍趁機奪取了臨潢府,隨後便駐守不出,避開戰事。但將兵器和糧草源源不斷得送到了蒙古軍營之中。

當蒙古與金國激戰之時,虞允文出現在會寧府,這一遭他要見的是金國皇帝完顏珉。

他帶來的見面禮比較特別——兀朮之死。

完顏珉一直被叔父兀朮壓制,根本不能掌握實權,如今兀朮死了,他終於可以喘口氣。

可是面對蒙古的突然反目,以及宋軍的咄咄逼人,完顏珉壓力很大。

虞允文也恰是為此而來,他帶來了徐還的兩個想法,金國釋放五國城的宋國皇族,宋金停戰。

完顏珉答應了,他太需要喘息之際,更珍惜這個自己可以完全掌權的機會。

他清楚地意識到,宋國中興之後金國再也沒有機會染指中原,既然如此,倒不如好好經營塞北,專心致志對付蒙古諸部。

為此,他額外提出了一個要求,宋國不得繼續向蒙古提供武器和糧草,虞允文爽快地答應了。

宋金停戰,宋國皇族得以從五國城陸續被放回。

尤其是淵聖趙桓,徐還帶着兒子徐承嗣,以及眾多將領親自前去迎接,十分恭敬。

趙桓在金國多年,受盡委屈,早已沒了昔日的意氣風發。大概是對宋國的情況有清晰的了解,這位仁兄歸國以後未提半分帝位之事。

於他而言,能夠安穩回到故國,過上平穩生活,不至於客死異鄉就算不錯了。想當年韋氏南歸之時,他曾請求給他趙構帶話:「只為太乙觀主足矣,他不敢望也」。

只要能南歸,當個道士足以,徐還滿足了他的要求。

先是派虞允文護送淵聖返回洛陽,與太上皇、皇帝趙嬛團聚,接受群臣朝見請安。

不久之後,趙桓便表示自己心向三清,不願再受俗世紛擾,故而前去終南山修道。

皇帝趙嬛(xuan)再三勸阻,奈何淵聖心意已決,無可奈何,只得下聖旨在終南山修建道觀,供淵聖修行。

至於其他皇族,則分別被安置在涿州、洛陽、開封和臨安等地,他們仍舊享受着宗室的待遇,但前提是必須安分守己。

大概是在五國城關押太久,能夠回家便是極大的福分,再加上徐還的威懾,歸國的宗親們還算比較聽話,一切十分平穩。

而徐還暫時仍舊留守在幽州,只有徹底處理好塞外的情況,他才能安心離開。

接連出使的虞允文歸來,向徐還道出了一個擔心:「王爺,蒙古人驍勇,如此這般資助,讓他們與金國兩虎相爭,兩敗俱傷,我們坐收漁翁之利固然是好,但會不會……養虎遺患?」

「你說得對,不得不防啊!」

沒有人比徐還更清楚蒙古崛起的恐怖之處,之所以不立即徹底消滅金國,就是存了牽制消耗蒙古的打算。

但正如虞允文所言,必須的小心防備,避免養虎遺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之重鑄山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之重鑄山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三九章 漁翁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