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從游牧民的世界開始(2)

5.從游牧民的世界開始(2)

「什麼」超越「民族」?

一般使用「游牧民族」或是「游牧騎兵民族」來定義游牧族群,有時稱「游牧民族國家」或「游牧騎兵民族國家」,這是耳熟能詳的普遍用語。***

但真的是那樣嗎?若說「游牧民」尚可理解,但說「游牧民族」或「游牧騎兵民族」時所使用的「(單一)民族」,真的存在嗎?真有「民族」這個群體嗎?或「游牧民族國家」、「游牧騎兵民族國家」中定義的「民族國家」真有這回事?後者或許不是將它當做「(單一)民族國家」的意思,而是單純地指「游牧種族」或「游牧騎兵群眾」所建立的國家,但即便如此,由「民族」及「國家」兩個辭彙連結所產生的誤解,是不可否認的。

現在日本大眾所使用的「民族」、「國家」的概念,具有強烈刻板的語意印象,那是以距今20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為契機,根基於近代西歐所創的架構及價值觀中。

「nation(民族)」(在法文為「nation」,德文為「nation」,但語意及意涵都有些微差異)總而之,所謂「nation」這個人群的「實體」,是被視做超越地位或身份,財富或階級而存在的,而國家則是被定義為以之為基礎的人工產物。這其實是某種「神話」。如果不這麼做,就算有波旁王朝,「法蘭西」也不曾存在。這種論述獲得普遍認同,德國及義大利的統一,都是利用此種趨勢應運而生。

19世紀是西歐最輝煌的年代,世界在其手中分割、支配。它的價值觀、國家觀及文明觀更是至高無上的標準,今日學問、學術上的「知識框架」,幾乎都與之同時形成。

以「nation」為基礎的「state」,像是「nationstate」,更被視為歷史的當然產物。在許多地方,人們為了追求那個「理想」努力、流血流汗,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稱為「nationstate」的國家接連建立,其中相當多數在實際上成為「區域國家」,而以特定族群為政治核心的「nationstate」,其「國內」的對立,則是從一開始就結構性地存在。不過就一般而,最大衝擊的還是在蘇聯解體前後開始的一連串轉變。

最初東歐有民主運動,也有許多人提倡西歐式民主的勝利,然而那都是短暫的黃花,「民族自立」、「民族紛爭」及「民族純化」幾乎同時在各地頻繁生、激變,多數人感到困惑,甚至彷徨不安。在「民族」、「國家」、「國界」及「社會」等既成概念傳遍各地前,這類意識形態急速地褪色。

更直接地說,這也是必然的結果吧!只能說這種想法是一直以來都太不了解,或太不關注歐亞內陸的現實,或是歐亞世界史的實際狀態了。真是有點過於輕率的想法。

「回顧人類歷史諸多事象,西歐型『民族』、『國家』的概念,雖然很完備,但充其量也不過是模式的一種爾爾。若能不要只將西歐文明作絕對、神聖觀,能夠更平易地重新檢視人類一路走來的步伐,就一定能夠意識到這點。」

對於那些「nationstate」視做前提的美好故事,若是冷靜地觀察或現,大多數的事例都是先有「state」后才出現「nation」。先有「國家建設」,才有「國民建設」,西歐的例子即是如此。

日本的歷史及風土環境非常容易引起西歐型的「nation」及「state」概念。不論「民族」、「種族」、「國家」、「領域」、「社會」及「文明」等方面,日本的傳統及環境都異常地與西歐相似,因此容易被連結(當然,若嚴格來說是不同)。西歐型的「nationstate」過度適合於日本,甚至超越其本來意義。

而更加促成了這種近乎於無意識的意識者,即是翻譯用語。將「nation」翻譯為「民族」或「國民」,將「state」解釋為「國家」,也因此不得不將「nationstate」解釋為「民族國家」或是「國民國家」這類漢字,這樣的譯法是否妥當?還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就不在此深入說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5.從游牧民的世界開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