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希羅多德說故事(7)

7.希羅多德說故事(7)

那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有可能是某種程度長期的時間間隔所導致的結果,總之可以推論,至少在斯基泰以後,這個廣闊地域已被轉換成以游牧民及其文化為共通點之「世界」。***而這個歷史上最初的證據,原本就是將這個區域設定為「中央歐亞」之大區劃的理由之一。

此外還有一點,在某種意義上是與最為重大事物相關的要點。那就是在斯基泰國家成為所謂游牧國家之根源的另一方面,與斯基泰並立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將具有多樣性的地域社會合併成「龐大國家」,並形成另外一種國家形態(而且是疆域廣大之國家)的源起。

事實上,形成阿契美尼德王朝這個大帝國核心的「波斯人」集團,本身就是個由十個小族形成的亞利安人(aryan)游牧民集團。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以札格羅山脈中「法爾斯」(如先前已經說明過般,「persia」這個以希臘語為根源、由別人以西洋語給予的稱呼,就是來自fars)為根據地后,從公元前6世紀中期左右開始,走上消滅佔據伊朗高原大半版圖的米底帝國(media)並步上霸權之路。

要說是轉換可成為根據地之土地也好,或是為了形成之後的「國家」也行,事實上在這個時期,幾乎已經與斯基泰國家沒有兩樣。從公元前8世紀到6世紀為止,在歐亞西半部相繼地誕生了南北兩個龐大的疆域國家。而且,不論是哪一個都是由游牧民軍事集團構成國家的關鍵(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成為龐大帝國后,儘管步兵部隊佔了大多數,但組成關鍵部隊的還是「波斯人」騎兵)。

只是,南北地域的地理條件(阿契美尼德王朝擁有較多樣且大規模的幾種「農耕文明」)以及在帝國建立前的歷史背景等兩點上有所差異。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有米底王國,而米底王國前則有亞述王國(assyria)。亞述王國擁有以戰車馬軍為核心的堅強軍事權力,並藉此形成在歷史上第一個跨越了「地域國家」而擁有廣大疆域的「帝國」。

在亞述-米底-阿契美尼德這樣的順序中,雖然有戰車及騎馬的差異,但都是以機動性高的騎兵戰力為基礎之一連串「帝國」系譜。埃及、腓尼基(phoenicia)、呂底亞(lydia)及巴比倫(babylonia)等古代「文明國家」群體,都相繼地被列入這樣的系譜當中。

眾所周知,阿契美尼德王朝擁有數個都。國王擁有數個「王權所在地」,並讓成為支配團體的「波斯人」軍團全軍在其間移動。即使只是暫時性,但當停留駐紮在某地時,該地方就成為所謂的「都」。

如同舊米底王國的埃克巴塔那(ecbartana)、舊巴比倫王國的巴比倫(babylon)及舊埃蘭王國(elam)的蘇薩(soesa)等,該「王權所在地」都分別是各個王國的「舊都」。在另一邊,「法爾斯本土」雖然曾經有過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及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等,但王權在此停留的時間反而相當短。

根據留存至今的奢華遺址及在亞歷山大大帝時代被縱火燃燒的這兩點來看,在大流士登基后重新塑造的波斯波利斯,一般都強烈地認為該地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都」。然而實際上,該地是具有紀念象徵的神殿建築集合體,並非「居住城市」。對於展成大帝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來說,該地反而是帶有濃厚的紀念神聖偉大王權之精神象徵色彩。應該是個「展示用城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會將自己視為「王中之王」,應該也是立足於這些局面上。的確是因為這個城市是由本身已經各自擁有其謀生方式及歷史之許多國家、地區團體所聯合組成之集合體之故。

在廣大疆域之內的各個地方,阿契美尼德王朝將原本各個王國的既有都再次當做自己的「王都」,因此而擁有數個「王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就如同其文字表述般是個「多核心」聯合帝國。王權就在這種成為帝國支配據點的複數核心之間持續巡迴遊歷,並保持其龐大版圖。反過來說,不僅無法只停留在一個地方,甚至也不該那麼做(此外,當做現實的政治機能來說,位於接近帝國整個疆域中央位置、中央政府機關設施集中的蘇薩,反而更接近於現今認知的「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7.希羅多德說故事(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