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說戰事

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說戰事

使團抵達鄴城已有數日,還是沒有得蒙覲見。

因為齊主去了晉陽。

採用近似兩都制的北齊,至尊常年往來於晉陽與鄴城之間,所居的時間幾乎各佔一半。

晉陽設并州尚書省,簡稱並省,同樣設有錄尚書事、尚書令、左右僕射及各部尚書,主持并州及其周圍地區的事務,權責與京師同一職位相當而班次略低。

所以當齊主駐蹕晉陽時,鄴城尚書省的職權就會被一定程度上替代。

並省的錄尚書事及尚書令多由宗室或親信重臣出任,說明此處才是北齊的根基所在。

如今的並省尚書令是武衛將軍高阿那肱,素以諂佞為太上皇帝高湛與和士開所厚待,加之久在東宮侍奉高緯,由是有寵,封淮陰王。

也就難怪徐之才酸溜溜地抱怨,他這個鄴城尚書令為何沒有人奉承了。

更重要的是,晉陽不僅分去了半數政治職能,更是北齊的軍事中心,并州軍的戰力遠非鄴城所能比擬。

祖珽、崔季舒等河北高門,每當齊主去往晉陽,就好像丈夫出門被拋棄的怨婦啊。

侯勝北有了這種很不嚴肅的想法。

傅縡不像他那麼還有心情胡思亂想,一直見不到齊主,身為主使有些焦慮。

對此鴻臚寺的回答是,只要等到翌年正月之前,陛下一定會返回。

因為圓丘、太廟等祭祀建築在鄴城搬不走呢。

每年的元會和祭祀天地等活動還是得在鄴城舉行,給足了河北大姓們面子。

除了文宣帝高洋,北齊的幾位至尊都在晉陽即位,再跑回到鄴城召開朝會,接見文武百官。

而且他們駕崩於晉陽,梓宮也還得千里迢迢運回鄴城安葬。

侯勝北覺得北齊的至尊要兩頭跑,也挺辛苦的。

晉陽和鄴城相隔六百餘里,正常行軍須十五日,輕騎倍道兼行,三日可至。

-----------------

既然齊主不在,就有了大把的自由時間。

時隔數月,侯勝北再次見到了高長恭。

當面細看,他發現蘭陵王沒有了前回擊鼓奏樂的豪氣,神色間鬱鬱寡歡。

侯勝北慰問道:「可是因為段忠武公亡故,失去國之柱石之故?」

高長恭搖頭,似乎另有隱情。

氣氛沉鬱,侯勝北只好尋找話題,詢問此前北齊為何會拒絕聯合伐周。

「和士開覺得可行,力推此事。」

「趙司空持重,認為一旦結盟起兵,就不是我朝一家之事,不能想戰就戰,欲收則收。」

「段丞相說本是周齊兩國之間的紛爭,何必讓南朝攪和進來,從中得利。」

高長恭說到這裏,看了侯勝北一眼,還是直言相告。

「斛律丞相則說,南人軟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何必與之聯合,掣肘自家將帥用兵。」

「梁王蕭庄和會稽郡公王琳更是激烈反對。聲言我主曾經允諾助其復國,如今時機不到,不予實施也就罷了,竟要與貴國結盟聯手,真是豈有此理。」

「蕭庄更言如果此議通過,他就以死明志。」

「其他大臣多是覺得名為聯合,實際還是各自作戰,於我朝無甚裨益,虛承其名。於是朝議弗許。」

侯勝北聽完心想,這些人站在各自立場,說得都對。

只是陳頊早已下定了北伐的決心。

不是攻周,就是攻齊。

你們不要錯失了最後的機會啊。

……

侯勝北接着恭喜蘭陵王,宜陽汾北之戰凱旋歸來。

他看到了城中懸掛招展,寫着得勝消息的露布。

照理說打贏了一場大戰,本該喜悅才是,高長恭還是提不起精神。

侯勝北問起戰事經過,高長恭命人擺上酒水,慢慢述說了起來。

武人說起自己經歷的勝仗,通常都是帶着一份得意。

侯勝北卻覺得蘭陵王把自我沉浸到戰事之中,更像是為了逃避現實。

過去之事、眼下之事,未來之事,他都不想面對。

-----------------

三月,北周齊國公宇文憲率兩萬人渡過大河,龍門戍守將王康德不敢戰,棄城夜遁。

然而宇文憲卻放棄了龍門戍,撤回到大河西岸。

他掘開汾水河道,使汾河從龍門戍的南面流過,做出隔河對峙的姿態。

龍門戍失而復得,北齊方面以為宇文憲顧慮斛律光來援,放棄了進攻東岸的打算。

於是放鬆了戒備。

不料先取后還,汾河改道,都是宇文憲施展的計謀。

趁著北齊軍懈怠,宇文憲果斷再次渡河。

兩天之內重拔臨秦、統戎、威遠、伏龍四城。

又攻克張壁,繳獲大批軍糧器械,拆毀了搭建的城壘。

斛律光在華谷被韋孝寬牽制,不及相救,宇文憲乘勢向北,攻下了姚襄城。(注1)

姚襄城一次易手。

「不愧是宇文泰之子,用兵果然厲害。」

高長恭毫不吝惜對敵將的讚賞。

侯勝北也跟着讚歎,宇文憲比自己還小四五歲,高長恭看起來和自己年紀相當。

北朝的青壯年世代的將領都開始獨當一面了啊。

南朝同年齡的將領卻還不過是偏裨之任。

這個差距,什麼時候才能彌補呢。

……

段韶於此時率兵趕到。

柏谷城位於兩國邊境,呂梁山的最南端。

斬山為城。

即沿着如被刀劈斬過的懸崖,砌起城牆。

這是一座石城,比夯土的城牆更為牢固。

崖壁加上城牆,怕不有五六丈之高。

見地勢險要,石城千仞,諸將不願攻打。

侯勝北算得久經戰陣,不過沒有打過這種山城,之前安蜀城還是靠攻心戰拿下的。

當即饒有興緻地問是怎麼攻取的。

高長恭感嘆道,還是段韶這樣的老將眼光毒辣。

段韶來到陣前,繞着城走了一圈,就發現了破綻。

他鼓勵眾將道:「汾北、河東,勢為國家之有,若不去柏谷,事同痼疾。計彼援兵,會在南道,今斷其要路,救不能來。」

段韶說出了破城的關鍵:「此城勢雖高,其中甚狹,火弩射之,一旦可盡。」

北齊軍鳴鼓進攻,火箭火弩紛紛射向柏谷城。

雖然燒不著石城,卻把城內的人心焚盡了。

侯勝北可以想像那時的景象。

面臨從天而降的火矢,守軍無處可躲。

就算沒有射死射傷多少,掉落在地、插在牆上繼續燃燒的箭矢,可比普通的箭矢威脅大多了。

山上取水不易,能保持飲用已經不錯了,哪裏來的清水滅火?

當毫不間斷的火矢覆蓋了大半個城內的時候,守軍的意志崩潰了。

北周儀同薛敬禮被俘,斬獲首級俘虜甚多。

段韶置戍之後還師。(注2)

……

在段韶攻打柏谷城的時候,宇文憲留大將軍辛威,和韋孝寬一同牽制斛律光,自率主力北上救援汾州。

斛律光見北周軍主力北去,繼續扼守汾北通道已然失去意義,遂率部撤回晉州平陽郡。

辛威和韋孝寬從勛州銜尾追擊,由於兵力有限,未能起到遲滯效果。

斛律光得到補充修整后,率步騎五萬再次發兵,出平陽道。

一舉奪回姚襄、白亭兩個被攻克的城戍,俘虜城主、儀同、大都督九人,士卒數千人。

姚襄城再度易手。

……

四月,北周再次來犯。

汾北方面,宇文憲派遣柱國宇文盛運粟前往糧援斷絕的汾州。自己則率軍進入兩乳谷,襲克柏社城,進軍姚襄城。

北齊軍固守城池,宇文憲軍力只有兩萬,不敢在身後留下姚襄城這麼一個釘子,直接前往定陽。

於是令柱國、譚國公宇文會築石殿城,為汾州之援護,自己率眾攻打姚襄城。

又於北齊的長城以西構築連營防禦,挖掘深塹,斷絕行道。

晉國公宇文護也派遣參軍郭榮,於姚襄城南、定陽城東建築一座新城,名為大寧城。

宜陽方面同時發動,宇文護派遣陳國公宇文純、雁門公田弘率師取九城。又增派柱國紇干廣略一舉攻克宜陽。

斛律光不想放棄宜陽,急忙率領步騎五萬前往,大戰於城下,攻取建安等四戍,重新奪回宜陽,捕虜千餘人。

宜陽方面的戰事以北齊得勝,告一段落。

……

「孤是此時趕到的戰場,雙方圍繞定陽展開了攻防。」

在汾北之地,你來我往,攻守交替,反覆爭奪。

侯勝北聽到此處,若不是上次推演,對這一帶的地理有所了解,早就聽得暈了。

汾北戰役的焦點就在於定陽的爭奪,戰事圍繞周邊的姚襄、石殿、大寧、柏谷、白戍等各處展開。

斛律光去往宜陽方面,汾州戰線改由段韶統軍,高長恭為副。

五月,段韶攻服秦城。

同時遣一路軍偷渡燕完水,與姚襄城中相互呼應,裏外夾擊。

燕完水全長不過百三十里,發自呂梁山西麓,過前下嶺,匯入大河。

高長恭率軍以羊皮作筏,縫革為囊,尋了一處渡河。

「羊皮也能作筏子?」

侯勝北沒聽說過,好奇地問道。

「你們南朝人不懂。殺它一隻羊,剝它一張皮,吹它一口氣,曬它一個月,抹它一身油,一隻革囊就做成了。」

「背着輕便的很,抱着單隻就能泅渡,還能起到擋箭的作用,為我們北朝行軍常帶之物。」

「十餘只紮起來,框以柳木,上鋪細木,就是一隻輕便筏子。」

「若是五百隻革囊紮成的大筏,氣勢不亞於一艘戰船。」(^_^)

侯勝北聽得嘖嘖稱奇,南北戰法,果然大不相同。

偷渡過了千餘人,北周大將軍韓歡才發現敵情,匆忙迎戰之下,不利敗退,儀同若干顯寶等被俘。

高長恭看了他一眼,補充道:「千人先鋒之中,有一隊百保鮮卑。」

侯勝北苦笑,張安就是死在這幫人手裏,還廢了張泰一臂,算是廢了他的左膀右臂。

雖說戰死沙場,並無私怨,重新聽到這個特指某一群人的名詞,還是心中有感。

既然如此,北周儀同級別的大將被俘也就不奇怪了。

自己和楊堅當初能夠在高長恭的攻擊下活下來,多少也有幾分僥倖。

段韶率眾隨之渡河,圍攻宇文盛的連營,意圖清除汾州的外援。

宇文憲押上了全部兵力,親自督戰。

大將軍劉雄身負排梯,率所部二十餘人,據營外長塹力戰。

兩軍一直戰到日暮,各自收兵。

……

段韶精選壯士偷襲北周軍新築的大寧城,不克。

觀其地勢,見一面阻河,三面地險,放棄不再強攻。

令更作一城壅其路,破服秦城,集中軍力攻打定陽,以為長計。

柏谷城同樣是絕險,段韶選擇果斷進攻。

大寧城則施以別法,攻與不攻,名將自有權衡。

故《孫子兵法·九變篇》有雲,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九為數之極。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侯勝北再次有所領悟,覺得兵法一道,臨機應變是何其重要。

……

六月,北齊軍圍困定陽城,北周汾州刺史楊敷固守不下。

段韶登山望城,縱兵急攻。

七月,攻克定陽外城,屠之,斬獲首級多數。

宇文憲率兵救援,忌憚段韶不敢輕進。

高長恭低聲道:「此時段丞相已然卧病甚重,無力指揮,改由我來統軍。」

定陽尚有子城未克。

段韶在抱病還朝之際,臨行囑咐道:「此城三面重澗險阻,皆無走路。唯慮東南一道,賊若突圍,必從此出,宜簡精兵專守,此必成擒。」

……

夜黑風高。

定陽城外,地表破碎,溝壑縱橫。

唯有一道溪澗,在谷地中潺潺穿行流過。

城門打開,數百黑衣將士帶着守衛數旬、矢盡糧絕的疲憊和傷痕,突圍而出。

當先一將,乃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新除汾州刺史的楊敷。

不久之前,他就悟到了定陽必陷,然而身在其位,必當絕境奮起。

楊敷召集剩餘守軍道:「吾與卿等,俱在邊鎮,實願同心戮力,破賊全城。但強寇四面攻圍日久,吾等糧食已盡,救援斷絕。守死窮城,非丈夫也。」

看着一張張樸實的臉,都是自己從鄉裏帶出來的部曲,楊敷揮去殘留的一絲猶豫。

「今勝兵之士,猶數百人,欲突圍出戰,死生一決。儻或得免,猶冀生還,受罪闕庭,孰與死於寇乎!」

「吾計決矣,於諸君意何如?」

眾咸涕泣從命。

出城,沿澗走東南。

遇伏,楊敷率眾殊死奮戰,擊殺齊軍數十人,敵軍稍卻。

且戰且走,來到澗口。

伏兵四起,圍了上來。

為首一將戴鐵面,左右皆是勇壯無敵之人,自家將士紛紛被殺。

楊敷在力竭遭擒,被撓鈎搭住的那一刻,想起了長安家中續娶的夫人。

南朝武陵王蕭紀之女,淮南公主蕭妙瑜。(注3)

自己元妃早喪,方求繼德。夫人見稱才淑,言歸於我。

也想起了家中已經長大成人的長子,他深具文韜武略,必能光大弘農楊氏門楣。

楊敷最後高喊一聲:「處道我兒,善繼吾業,為父不歸也!」

……

一戰過後,北齊全取汾州及姚襄城,北周唯郭榮所築大寧城獨存。

這場始於天統五年八月,綿延兩年的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

-----------------

《地名對照》

龍門:今河津市西

臨秦:沒有查到,按斛律光構築汾河戰線的順序,應是從龍門自西向東排列

統戎:同上

威遠:同上

伏龍:今河津市西南

張壁:今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宇文憲不太可能打到那麼遠,應是同名的另外一處

華谷:今稷山縣北

姚襄:今吉縣西北黃河東岸

白亭:沒有查到,根據斛律光進軍路線的順序,應在姚襄以北的位置

柏谷:今鄉寧縣西交口鄉東山

平陽:今臨汾市西南

兩乳谷:今鄉寧縣西南七十里

柏社:即柏谷城

石殿:沒有查到,根據宇文憲北上的進軍路線,應在連接定陽的位置

服秦:今吉縣西北黃河東岸

大寧:今吉縣東北縣底村

定陽:今吉縣

燕完水:州川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朝不殆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南朝不殆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說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