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白家講堂帶來的感悟

第五章 白家講堂帶來的感悟

棘手的問題終於解決了,歐陽奮勇也終於放心了。的確如此,就算在問題解決前0-1秒的時間他也是不放心的,反而擔心事情會辦砸。歐陽奮勇的這種心理狀況,在心理學上有個辭彙:目標顫抖。不過他不懂什麼心理學,只知道他看到事情的成功已成定局了,他才會心安理得。

心事放下了,歐陽奮勇打算在精神上好好地犒勞一下自己,以促進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實際上他本也打算在物質上奢侈一把的,讓自己的味覺、觸覺等享受一下。不過他考慮到自己距離小康還很遙遠,不知道要節衣縮食多久才能達到那等水平。他多想魚與熊掌兼得呀,但現階段他只能取一舍一。於是在「早點奔小康」和「享受」之間,他黯然選擇了前者,含淚將「享受」念頭扼殺於萌芽狀態。結果這個決定讓雞的屁少增長了幾十塊,自己的口袋少輸出幾十塊。為此他很是內疚,埋怨自己自私,舍大我而全小我,沒有為國家物質文明建設做貢獻。他暗暗發誓明年一定要讓雞的屁多增長幾百塊,算是對今年雞的屁的補償。

只要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讓雞的屁多增長幾百塊,全國這麼多人得讓雞的屁多漲多少呀,人多力量大呀。余能有此想法,足夠表明我愛國了吧。他抬頭望天,一副悠然神往的樣子,其實只能看到天花板,但絲毫不影響他的自戀。

對於精神上犒勞自己的方法,歐陽奮勇的決定還是看電視,只不過這次選擇的不是電視劇,而是《白家講堂》、《自然穿奇》、《探死與伐生》等知識性節目。

《白家講堂》是一套講座式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它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選材廣泛,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等各個方面,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形式多樣,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這些特點很對歐陽奮勇的脾胃,因而他深深地喜歡上了它。自從看過一次,以後他一期都不曾落下。

恰好,現在到了《白家講堂》的播出時間。歐陽奮勇趕緊將頻道換到ccav-ten,生怕錯過那麼一秒。

今天的話題是萬曆朝的名相、第一權臣張居正,主講的是號稱「張居正死敵」的王世貞的第n代子孫王居正先生。有一句話說的好,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敵人。據說王世貞死的時候,嚴令兒孫要記住這血的教訓:不知己知彼,就要挨打。為了不再挨打,王世貞的兒孫牢牢記住了這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們代代研究張居正,從他的出生地、名字、經歷、死亡等,張居正發出的每一個聲音,做出的每一個動作他們都不放過。

在研究張居正的過程,他們對張居正的仇恨值也不斷增長。在這麼多代的仇恨值累加作用下,作為張居正先生的第n代世仇,王居正先生幼時對張居正的仇恨值就達到了頂峰。

常言說,否極泰來,物極必反。在王居正先生繼續他前輩工作的過程中,他突然發現:張居正原來也不是那麼壞。他施行一條鞭法,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他實行考成法,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佈的政令「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他主導俺答封貢,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鞏固了北部邊防,保證了邊界安寧。張居正實行的這些政策,對當時的社稷是一支強心針,明朝的國祚能夠多幾十年,實是因為張居正的作為呀。

事實證明,張居正是明朝的大功臣。但是王居正先生就不明白,他為什麼一生下來就那麼恨張居正呢?這世上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於是王居正先生開始追本溯源,他發現不僅是他,就是他的很多代祖宗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生下就恨張居正,因為他們在研究張居正的自己的筆記中都記錄了這樣一句話:我為什麼這麼恨張居正。至於他們有沒有去查原因,就不知道了,因為上面沒有記錄。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王居正先生在翻閱祖宗文獻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他的始祖王世貞與張居正是同年代的人。他迫切地查閱了關於王世貞與張居正的史籍,了解到二者本有同年之誼,關係也較好,甚至張居正還很欣賞王世貞的才華,曾經準備重用,但是一切的一切都被一個字破壞了:傲。王世貞是文人,而且是當時文壇領袖,且不管那股文人的酸腐氣,單隻那絲傲氣就足以讓很多權貴敬而遠之。你暗地裏傲一下也無妨,但你偏偏要表現得那麼明顯,嚴重到寫到奏章上,去譏評時政。這下麻煩就大了,奏章要經過誰,張居正呀,一個準備重用他的人。眼下他老人家當政柄國,你去撩撥他,不是去撞槍口么,典型的壽星佬嫌命長的作風呀。面對這種事情,就是泥人也有三分火氣,輪到了這當朝宰輔,這火氣更是n倍兒高,反對自己的又是他比較看重的人,這無疑是火上澆油了。只不過張相國不把這些表現在臉上,他表現在行動上。喀嚓,張太岳大筆一揮,王世貞老同志回家了。此後,在張相公持政時期,王老同志沒有獲得出場機會,只能在文壇上馳騁一下了。直到張江陵歸西三年,王老同志才重新登場,只不過這時他已垂垂老矣。本該大顯身手的時候被退場,王世貞心中對張居正的恨可想而知。

好吧,你恨就恨吧,連帶着命令子孫後代都要恨張居正。據估計最初這幾代恨張居正是發自內心的恨,因為張居正降下的雷霆之怒,使得王世貞的家境肯定受到了影響。他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耳濡目染,怎能不恨張居正。恨的時間長了,積累的負面情緒太多,會產生極大的能量,這個能量足以把這種恨意變成遺傳。因此,王居正的前輩們才會不由自主地恨張居正。這麼多代的遺傳,就相當於生物學上的營養富集。到了王居正的時候,恨意已經充滿腦海,對張居正除了恨還是恨。如果這時候沒有一個宣洩口,王居正先生很有可能會「過恨」而亡。幸而王居正先生找到了,他知道他們祖輩對張居正的恨只是私人恩怨,說到底還只是些意氣之爭,可張居正的所作所為卻是為國為民。二者相比,孰小孰大,孰輕孰重,不言而喻。找到這個關鍵點,王居正先生對五百年前的張居正的「恨」猶如春陽融雪,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本名叫王讎正,」王居正先生說道:「我佩服張居正前輩那種為國為民的胸懷,為了表達我對他的景仰,也為了我們家族對他仇恨的終結,我改名叫王居正。我改名決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受了張居正前輩的感化。我覺得一個人無論做人做事都要居正,不要被仇恨蒙蔽了雙眼、沖昏了頭腦、控制了行為。

「我也沒料到節目組會請我來宣講張居正,可能他們也知道我們家是張居正的世仇。呵呵,他們說的很是謹慎,似乎沒想到我會答應。但是在他們說出口的第一時間,我就答應了,那種眼珠掉落一地的表情我想起來就覺得搞笑。

「想起張居正死後的遭遇,我不禁悲憤莫名。雖然生前他無限榮光,也是正常死亡,但在死後遭到了清算,這個一心振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能臣幹才最終落得個抄家的下場,還險些步了楚平王被開棺戮屍的後塵,家人更是被活活餓死十七口,那場面真是慘絕人寰呀。」

聽到這裏,歐陽奮勇胸中忽然湧出一股悲傷的情緒,他發現歷來的改革者下場都不怎麼好。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富強,但是秦孝公一死他就被秦惠文王給殺了,還是一種很慘酷的死法:車裂。王安石呢,他的改革根本就沒搞起來,宋神宗在位的時候他就被貶了。張居正則是活着的時候沒人敢對他指手劃腳的,但死後被剝奪謚號、封號,更險些被開棺戮屍。他們的結局不同,其改革的結局也差異較大。商鞅的變法取得了成功,是因為秦孝公全權委託他,殺了他的秦惠文王也是個明君,繼續着他的改革。王安石後台不夠硬,雖然宋神宗支持他變法,卻無法給予他絕對的權力,因為宋神宗懦弱的性格使得他必定會屈服於皇家貴族勢力。張居正活着的時候,萬曆小皇帝還很乖,內有皇太后和大太監馮保的支持,外面跟着一大堆的擁躉,所以整個朝廷就是張居正的一言堂,反對改革的都被他以各種理由給整了,如果這都不成功,那就沒什麼能成功了。但是他缺少一個繼承者,他全力培養的繼承者萬曆小皇帝恨他入骨,就等着他死,好親政呢。他提拔的次輔張四維陽奉陰違,也等着他死,好上位呢。一俟他死,他們就成了內外兩個權力最大的人,怎麼可能去延續他的改革,他們決不會允許自己還活在張居正的陰影中。三者相較,王安石缺個「秦孝公」,可能還會缺個「秦惠文王」,所以他的改革只是曇花一現;張居正有「秦孝公」,但缺個「秦惠文王」,所以他的改革也只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商鞅兩者俱備,所以他的改革是春風化雨,生機勃勃。

是呀,要做成一件事,沒有「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怎麼可能成功。它們就相當於我們的決心和耐心,沒有決心和耐心,我們做事的結果只能是有頭無尾,或者根本就開不了頭。只有同時具備決心和耐心,再加上我們獨有的信心,才能是鳳頭豹尾。三心合一,前路無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獵人旅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獵人旅途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白家講堂帶來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