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歐洲戰場(4)

第4章 歐洲戰場(4)

第4章歐洲戰場(4)

丹王和首相鑒於德國人保證不加干涉,也在4月9日發表了一項聲明,在抗議之下承認佔領這一事實,命令人民不要進行任何反抗,並呼籲他們遵守秩序和保持克制。這種態度無疑是頗為奇特的,但是鑒於國王的威望,大多數丹麥人接受了這一現實。

就這樣,德國僅用4小時就佔領了丹麥全景,達到了「和平佔領丹麥」的既定目的。

■挪威淪陷

挪威土地面積為3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300多萬。全國只有人數不足的6個步兵師、1.5萬多人、飛機190架、超齡艦艇64艘。挪軍的作戰計劃,是建立在英法派遣遠征軍的基礎上。計劃規定,挪軍和英法遠征軍的主力在南部展開,西海岸由英法海軍掩護。挪軍預定在4月7日開始動員和集中展開,並於10日前準備好港口,供英法軍隊第一梯隊登陸之用。

1940年4月9日凌晨5時20分,德駐丹麥和挪威大使分別向上述兩國政府發佈最後通牒,要求他們放棄抵抗,立即接受「德國的保護」。並宣稱「德國軍事行動的目的,完全在於保護北方,以防止英法軍隊企圖佔領挪威基地」。半小時后,挪威政府嚴詞拒絕,並表示決不自動臣服。

5時50分,德軍在挪威沿岸的各主要港口登陸,同時出動800架作戰飛機和250架運輸機,從空中壓向挪威。由於挪威的軍隊還沒充分動員,因此有些倉猝應戰。

當時駐守納爾維克的將領是個法西斯迷,因此當德軍剛抵達納爾維克港口,便命令部署投降,為此海軍指揮官對此特彆氣憤,拒絕服從,命令挪威艦艇立即向德軍開火。當10艘德國驅逐艦迫近港灣時,港內兩艘挪威古老的裝甲艦「艾得斯伏爾德」和「挪奇」號向德艦發出信號,要他們說明身份,試圖阻止德軍進攻。隨後德軍假裝聽從,在挪威軍艦放鬆警惕的時候,立即用魚雷將其擊沉。兩艘挪艦先後被魚雷擊沉,300名挪威水兵全部陣亡。到上午8時,納爾維克被德軍佔領。

在特隆赫姆,守衛該港的挪威第5師師長遵從吉斯林的號令,未作任何抵抗便交出了這個良港。這使得德軍不費吹灰之力便輕而易舉佔領了這個港口。

在卑爾根港口,德軍遇到了挪威的抵抗,但也取得了成功。4月9日凌晨五點半,以「柯尼斯堡」號輕巡艦為首的德國艦艇群逼近港口,挪威守軍對此進行了猛烈射擊,致使「柯尼斯堡」號巡洋艦和一艘輔助艦受到了重創,儘管如此,但其他德國軍艦還是闖關成功,在港口安全登陸。於午前便佔領了整個城市。

在對斯塔萬格的攻擊重點集中在索拉機場。德軍認為如果攻佔了索拉機場,德軍的飛機就可以從這裏起飛攻擊挪威沿海的英國艦隊,同時也可以襲擊德國北部的主要海軍基地。在此次作戰中,德軍使用了新的作戰形式,空戰。數十架轟炸機對挪軍機槍陣地進行轟炸,使後續傘兵部隊得以順利着陸並控制機場。經過訓練的空降兵,眼扣風鏡,鋼盔帽帶的下端緊緊勒住下頜,身背着鼓鼓的傘包。這一切都超出挪威的想像。與此同時,德軍登陸部隊也在港口上岸,很快就佔領了整個城市。

再說德軍對挪威南部海岸克里斯蒂安桑的作戰。德軍也進行了空軍作戰,將要塞炮台一一摧毀,德國軍艦才得以入港,並於下午3時佔領克里斯蒂安桑。但離港卻不那麼順利,「卡爾斯魯厄」號遭到英國艦艇的攻擊,沉入海底。雖然在這次作戰中德軍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與攻佔首都奧斯陸相比還是較為順利的。

德國海軍由「布呂歇爾號」重型巡洋艦和「呂佐夫」號戰列艦為首,共14艘軍艦和9艘共載有2000名登陸官兵的運輸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從海上進攻挪威首都奧斯陸。

9日凌晨,德軍按照預定時間駛入奧斯陸峽灣,但立即遭到挪威軍艦的攔截。在激戰中,德軍的一艘魚雷艇被擊沉,還有一艘巡洋艦受傷。此時,兩岸炮台也展開猛烈轟擊。德軍趁夜幕派出一股兵力登陸,從翼側攻佔炮台,掩護艦隊繼續向峽灣深處開進。在奧斯陸南約25公里處,海面變得狹窄起來,沿岸還設有奧斯卡斯堡炮台。挪威守軍發現德軍后立即開炮,併發射魚雷。這使得德軍「布呂歇爾號」重型巡洋艦中彈沉沒,巡洋艦上1600名德軍軍官和準備逮捕挪威國王的秘密警察,以及一些其他官員全部葬身海底。德軍宣佈從水路進攻的企圖未能得逞。

儘管如此,在這一天快結束時,德軍還是如願以償地攻佔了首都奧斯陸,以及一切主要港口。接着,德軍全線向挪威內陸發起進攻,戰爭的第三天佔領了奧斯陸、克里斯蒂安桑、斯塔萬格、卑爾根、特隆赫姆等地,控制了主要機場,迫使挪軍退出沿海地區。到4月14日,德軍已從奧斯陸推進到挪成和瑞典的邊境。這時,挪軍已經動員,進行了頑強抵抗。英法軍隊由於決心不果斷,行動遲緩,直到4月14日和16日才開始在挪威北部納爾維克和中部納姆索斯登陸。在中部登陸的聯軍於4月19日向特隆赫姆發起進攻,因未掌握制空權,部隊及交通運輸線遭到空中襲擊,大量船隻被擊毀,物資供應中斷,進攻失敗。德軍尾追,於5月1日奪取重要鐵路樞紐當博斯。英法聯軍深恐被殲,便在4月30日和5月1日從原登陸地點撤出。在挪威北部登陸的盟軍,曾於5月28日攻佔納爾維克,但由於當時西歐戰場英法軍隊已遭慘敗,便於6月8日從挪威撤出。6月10日德軍便佔領了挪威全境。這時,吉斯林政府組成了出賣國家的政府,但這一行動並沒有得到德國主子的歡心。德國駐挪威大使布勞爾拒不承認吉斯林政府,他在大使館門前布下崗哨,嚴禁吉斯林出入。德軍總司令法爾肯霍斯特將軍也宣佈不再支持他。4月15日吉斯林被免職,轉而出任主管複員工作的長官。直到1942年德國才重新恢復其首相職位。德國戰敗后,吉斯林以叛國罪被挪威判處死刑,這便是一個賣國賊的下場。

此戰役德軍共傷亡5700人,損失驅逐艦10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2艘、潛艇4艘;英法和挪威軍隊共傷亡5000餘人。英國損失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7艘,法國損失驅逐艦1艘。

挪威的淪陷,保障了德鐵礦砂供應通道的安全,為德國海軍打開了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大門。這也為即將到來的大西洋海戰創造了條件。

挪威戰役,是德軍陸、海、空三軍進行的第一次聯合行動戰爭已具有立體性。在這次戰爭中,德軍之所以取勝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同盟國態度的舉棋不定。在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的前夕,英法擁有800艘艦艇,但都停泊在本國的基地內按兵不動。戰爭爆發后,英法當局舉棋不定,直到4月14日才派兵在挪威登陸,已為時太晚。英法軍隊在作戰中又缺乏統一指揮,互不協調,各行其是,終於無法挽回敗局。

第二,德軍重視偽裝和欺騙。德軍在海上作戰並不佔優勢,因此他們的軍艦和運輸艦偽裝成英國的船隻,航行時實行了嚴格的燈火管制,並利用霧天的掩護,避開了英國海軍的監視,登陸兵和空降兵同時登陸和着陸,協調一致,互相配合,迅速攻佔對方的港口和機場,航空兵對重要目標實施密集突擊,打挪威守軍一個措手不及。

第三,德軍利用吉斯林分子進行各種破壞活動。吉斯林分子佔領電台,頒發假命令,指令各要塞和艦艇投降,為德軍的入侵和迅速取勝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像一次大戰時的英國海軍部長溫斯頓·丘吉爾對當時紅極一時的斯佩將軍的評價一樣:「有如插在瓶中的花,外觀儘管艷麗多姿,但為時不久,必將凋謝。」但在挪威戰役中,他們卻連艷麗多姿的外觀也不具備了。

荷蘭戰役,第一個

戰役規模的空降作戰

作戰時間:1940年5月10日~5月14日

作戰地點:荷蘭

作戰國家:德國荷蘭

作戰將領

曼施坦因:1887年11月24日,出生於德國柏林。1906年,擔任近衛軍步兵第三團見習軍官。1907年,晉陞為少尉。1913年,在柏林軍事學院學習。1914年,晉陞為中尉。同年,回到近衛步兵第三團,不久擔任近衛第二後備團的副官。1914年~1918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27年,晉陞為少校軍銜。1933年,晉陞為上校。1935年,轉到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工作。1936年,晉陞為少將,出任德國陸軍參謀總部第1軍需部長,不久又升任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參謀總長。1938年,擔任李格尼茲的第18步兵師的主管。1939年,晉陞為中將。同年,擔任倫斯特將軍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參加波蘭戰役。1940年,出任德軍第38軍軍長,制定德軍入侵荷蘭的計劃。

斯徒登特:德軍空降兵的創始人。

作戰兵力

德軍:「B」集團軍群第18集團軍,共10個步兵師和1個傘兵師、1個機降師,指揮官庫赫勒將軍。

荷軍:荷蘭軍10個師。

■「黃色方案」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之後,希特拉曾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拉便決心用武力來壓迫英法求和。為此,10月9日,希特拉為此下達了第6號指令,接着陸軍總司令部擬制了行動計劃,代號為「黃色方案」。該方案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史里芬計劃」的翻版,即經比利時中部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西線作戰計劃的德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該計劃后落入英法手中。也就是說,已經泄密了。德軍「A」集團軍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卻覺得這個方案不是很好,只不過是老調重彈,並且已經泄密,如果繼續執行,戰略突然性也就無從談起。同時,希特拉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於是,曼施坦因大膽地向希特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覺得法國陣地的弱點位於馬奇諾防線的西北角,即馬奇諾工事與盟軍機動地段的結合點。因此,他主張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如此,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繫,分割合圍英法聯軍,迅速滅亡法國。他的這一建議遭到了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一批高級將領的反對,但卻得到了希特拉的大力支持。為此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斯坦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后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那麼德軍是怎樣部署的呢?

1940年4月,德軍佔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后,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準備於5月初開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另有運輸機600架。兵力配置上分為A、B、C三個集團軍。依次沿着德國與西歐國家的國境線從北向南鋪開。

「A」集團軍群,由博克上將指揮,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由第2航空隊支援,配置於荷、比國境線直至亞琛地區,任務是突破德荷邊境上的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

「B」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轄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共44個師,由第3航空隊支援,配置在亞琛至摩澤河一線,是主要突擊集團,任務是經過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向聖康坦、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方向實施突擊,割裂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隊。

「C」集團軍群,由萊布上將指揮,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配置在馬奇諾防線正面,進攻開始時先實施佯攻,牽制該線法軍。

德軍戰略預備隊共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

這就是德國著名的「黃色方案」進攻計劃。

■作戰部署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佔領波蘭后,必將進攻蘇聯,即使要進攻法國至少也要在四五年之後;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顯然,這只是個幻想。所以,戰前,這些國家均沒有進行充分準備。

同盟國的作戰計劃直到1940年3月12日才最後確定,這是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劃,該計劃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進行防禦,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當時,同盟國軍隊有法軍94個師,英國遠征軍9個師,荷蘭軍10個師、比利時軍22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歐洲大陸上有飛機1300餘架,英國本土還有1000餘架飛機可供使用。

比軍和荷軍都部署在本國境內,英法聯軍103個師,分為三個集團軍群:第1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1、2、9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共51個師,部署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第2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3、4、5集團軍,共25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正面;第3集團軍群,下轄第6、8集團軍,共18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還有9個師作為戰略預備隊。此外法軍第10集團軍,部署在法國與意大利邊境,未計算在內。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俯衝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西歐戰役的序幕。荷蘭首當其衝。德軍在進攻荷蘭時,再次使用了空降部隊,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戰役規模的空降作戰。

■部署作戰

進攻荷蘭的德軍是由庫赫勒將軍指揮的「A」集團軍群(由第18集團軍,共10個步兵師和1個傘兵師、1個機降師組成)。德軍對荷作戰的企圖是:以空降兵的突然襲擊保障地面部隊快速越過荷蘭邊界,突破哥雷比—皮爾防線的防禦,向鹿特丹、海牙兩地進擊。

在德軍入侵波蘭的第二天,荷蘭政府就下達了戰爭動員令。荷蘭的防禦計劃是在英法陸軍到達前,只在邊界線上和縱深內的築壘地域進行防禦,遲滯德軍進攻,保障英法軍隊展開。這是根據英、法、荷、比四國聯合抗擊德軍進攻的協議而制定的。

那麼荷蘭是如何部署的呢?

荷蘭軍隊兵力有限,因此為防禦德軍入侵,他們設有3道防線:

(1)在邊境地區構築有一般的築壘陣地,只部署少量兵力;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歐洲戰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