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歐洲戰場(3)

第3章 歐洲戰場(3)

第3章歐洲戰場(3)

挪威戰役,第一次陸海空三軍立體式作戰

作戰時間:1940年4月9日~6月10日

作戰地點:挪威

作戰國家:德國挪威

作戰將領

法爾肯霍斯特:1885出生於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一個軍人世家,死於1968年。1903年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任部隊指揮官和總參謀部參謀。1918年4月到11月,在芬蘭的馮·德·戈爾茨上將(小戈爾茨)指揮的部隊中服役。1919年進入國防軍。1925~1927在國防部作戰部供職。1932年升為上校。1933~1935年任駐駐布拉格、貝爾格萊德和布加勒斯特的武官。1935年成為第三軍參謀長並晉陞為少將。1937年晉陞為中將。在入侵波蘭的戰爭中任第21軍軍長,並被晉陞為步兵上將。德國對挪威作戰中負責指揮官。

作戰兵力

德軍:德第21集群,轄7個師,800架作戰飛機和250架運輸機。

挪威軍:僅6個缺編步兵師。

■「威悉河演習」

挪威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北部的一個小國,面積僅有32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00萬人,但它卻是波羅的海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咽喉之地,地勢崎嶇,山巒起伏。還有那蜿蜒曲折、近2萬公里的海岸線和星羅棋佈的港灣。正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成了英法和德國的關注焦點。

英法一旦控制了挪威,就可以控制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切斷德國海軍出入北海和大西洋的通道,從海上直接威脅德國本土的安全,還可以切斷德國從瑞典輸入鐵礦砂的道路。相反,如果德國控制了挪威,不僅可以保障這一通道的安全,還可以解除英法對德國翼側的威脅和海上封鎖,打開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大門,縮短德國潛艇基地到作戰海區的距離,從而將英法海軍徹底趕出波羅的海和北海。

由此可見,英法德都想佔領挪威。這也就意味着戰爭是無法避免的,遲早要發生。

希特拉認真總結「一戰」的經驗教訓,認為:將來與英國作戰必須在挪威取得軍事基地,這樣,才能打破令人窒息的封鎖,為德國艦隊開闢廣闊的海洋通道。希特拉希望挪威保守中立,並不打算入侵該地區,因為這樣更有利於德國的利益。可英法方面卻不斷發出對挪威中立地位的威脅。早在1939年9月19日,英國內閣通過了海軍大臣丘吉爾提出的方案:在挪威領海內佈雷,切斷德國進口瑞典鐵礦砂的海上運輸線。1939年10月10日,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晉見希特拉,并力勸其先佔領挪威,以作為對英作戰的海軍基地,同時也可以確保瑞典的鐵礦砂來源。但在希特拉的戰略中,首要目標是征服西歐,故他還是寧願保留挪威的中立地位,而不願採取任何節外生枝的軍事行動。1939年12月14日,他在接見挪威國防部長吉斯林時就強調說:「挪威的態度最好是完全中立,但如果英國首先將戰爭的火種撒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對德國構成更大威脅的話,德方將採取先發制人的措施。」而三天之後,即1939年12月17日,德戰艦格拉夫·斯比號在南美洲被英國空、海軍擊沉。當日希特拉下達了擬定在挪威登陸行動計劃的命令,這個計劃代號為「威悉河演習」。1940年1月6日,英國政府照會挪威政府,宣稱英國艦隊將不允許德國商船利用挪威水域。1940年1月27日,英法在巴黎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組建遠征軍,從納爾維克登陸,假借援助芬蘭減少與蘇聯交戰,但實際上是為了控制瑞典的耶利瓦勒鐵礦。這一會議獲得全部通過,並安排在3月初啟程。

但在2月16日,發生了一件決定命運的事件,也正是由於此次事件才促使希特拉下定決心侵入挪威,也可以說這是點燃德國入侵挪威的導火索。那麼究竟是什麼事件呢?

1940年2月16日,英國情報發現,德國施佩伯爵號戰艦旗下的一艘補給艦阿爾特馬克號,正駛往挪威海岸,準備將前者俘虜的大批英國水兵運往戰俘營。阿爾特馬克號在感受到維昂上校帶領的英國皇家海軍第四驅逐艦大隊的威脅后,指揮官亨李奇·道趕緊下令全速逃往挪威領海,並逃入戈斯興灣尋求中立國的庇護。而英國政府在丘吉爾的堅持下,下令維昂上校截擊阿爾特馬克號。維昂上校不顧挪威中立國身分,強行率領艦隊進入戈斯興灣,迫使阿爾特馬克號擱淺並救出英國戰俘。事後挪威政府也提出抗議,英國政府卻置之不理。

這一細小的變化,引起了希特拉的注意,他認為抗議只不過是一種掩人耳目的做法,實質上挪威政府是願意與英國合作的。顯然,這無疑成為對他們行動的一個刺激。

於是,2月20日,希特拉召見法爾肯霍斯特將軍,並對他說:「據報英國已準備在那裏登陸,我要趕在他們的前面到達。英國人佔領挪威是一種戰略性迂迴行動,將使他們得以進入波羅的海,而我們在那一方面是既無部隊又無海岸要塞……於是敵人可以由那裏向柏林前進,折斷我們東西兩線的背脊骨。」

於是3月1日,開始實施「威悉河演習方案」。希特拉授權第21步兵軍軍長馮·法爾肯霍斯特步兵上將(「第21集群」司令)負責準備並指揮對丹麥和挪威的行動。

在這個方案中,分為「南威悉河演習」即佔領丹麥和「北威悉河演習」即佔領挪威。

「南威悉河演習」(佔領丹麥)

(第21集群的任務:出其不意地佔領日德蘭半島和菲英島,繼而佔領西蘭島。

此外,在最重要的支撐點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應儘快突至斯卡根和菲英島的東部海岸。在西蘭島,必須先佔領若干個支撐點,作為爾後佔領行動的出發陣地。

海軍應為掩護尼堡—科爾塞之間的交通線,為迅速佔領小貝爾特橋,以及在必要時為實施登陸提供兵力。此外,還須做好進行海岸防禦的準備。

空軍航空兵部隊主要用於炫示實力和空投傳單。應確保能利用丹麥的地面設施和實施對空防禦。

「北威悉河演習」(佔領挪威)

(第21集群的任務:通過從海上實施空降,突然佔領最重要的海岸地段。

登陸部隊和爾後向奧斯陸增調的兵力,其海運工作由海軍負責準備和組織實施。必須做好快速構築挪威海岸防禦工事的準備工作。

在實現佔領之後,空軍應組織對空防禦,應利用挪威的基地對英國實施空中戰爭。

希特拉要求越過丹麥國界和在挪威登陸,必須同時進行。必須儘力儘快為此做好準備。如果敵人搶先對挪威採取行動,必須能將己方的反措施立即付諸實施。此外,他還要使北方國家和西方對手同樣感到出乎意外,因此一切行動都必須遵守保密原則。

這是一個奪取挪威和丹麥的計劃。戰役計劃規定使用登陸兵和空降兵突然在丹麥和挪威同時實施登陸和空降。

■貽誤戰機

雖然希特拉已經在3月1日下達了侵入行動的一切準備命令,但他並沒有決定立即發動進攻。當時希特拉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仍認為維持挪威的中立對德國是最有利的,另一方面卻又害怕英國人會搶先在那裏登陸。

然而事實上,英國在那裏登陸了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同盟國的實際情形。2月21日,達拉第力主應用「阿爾特馬克」事件作為一個借口,立即攻佔所有的挪威港口。對於法國政府的這一建議,倫敦方面表示很懷疑,因為遠征軍還沒有準備就緒,而張伯倫也仍希望挪威和瑞典兩國的政府能夠同意讓聯軍進入他們的領土。

在3月8日的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中,丘吉爾又提出一個計劃,想把兵力集中在納爾維克的外海上,並立即派一個支隊上岸。12日英國內閣又再次開會,決定「恢復在特隆赫姆、斯塔萬格、卑爾根和納爾維克等地登陸的計劃」。

在納爾維克登陸的部隊應向內陸迅速推進,超過瑞典的國境以佔據耶利瓦勒鐵礦為目的。計劃定在3月20日完成,各項準備工作應在此前完成。

想得挺好,但是3月13日,芬蘭就已經投降了蘇聯,同盟國已經喪失了假道挪威的最佳理由。因此,這一計劃也隨之破產。

這時,達拉第下台,雷諾接管了法國這一政權。3月28日,雷諾前往倫敦出席同盟國最高戰爭會議,並決定要求立即執行挪威計劃。丘吉爾下定了決心以後,張伯倫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不僅強烈地主張對挪威採取行動,同時也主張採取丘吉爾投擲水雷計劃,即從空中不斷地把水雷投擲在萊茵河以及其他德國的河流中,讓它們順流而下地漂浮着。但是法國政府首腦雷諾對這一點表示質疑,他覺得必須得先徵求法國戰爭委員會的同意。因此,本應此前作好的計劃又被耽誤了。因為法國戰爭委員會對於在萊茵河上空投水雷的計劃表示不同意,因為害怕德國人向法國採取報復行動。但是張伯倫卻堅持兩個行動必須同時執行,於是想讓丘吉爾在4月4日之前去趟巴黎說服萊茵河計劃。但是這一努力並沒成功。

於是對挪威作戰的行動便又推遲了3天,即延遲到4月8日,但是同盟國卻不知道這一延期便斷送了唯一一個成功的希望,把大好的機會留給了德國。

此前,希特拉一直沒有下最後的決心,直到4月1日,這是因為他已經接到了一項令人感到困擾的報告,說挪威當局正在允許其高射炮兵和海防炮兵可以自由開火而不必等候上級的命令——這暗示挪威軍隊已在準備作戰,所以希特拉若再等下去,那將喪失成功的機會。為此,他在4月1日,立刻下達命令,在4月9日上午5點15分開始發動對挪威和丹麥作戰。

就這樣,同盟國一而再再而三地貽誤了戰機。德國入侵丹麥和挪威的戰爭即將開始。

■曖昧不清

前面講述了在戰爭一開始,同盟國再三貽誤戰機。那麼在作戰中同盟國的態度又是如何呢?這一小節,就來詳細講述一下。

4月9日,英國下達了奪取卑爾根和特隆赫姆的命令,在海上攔截德國軍艦。在卑爾根戰鬥中,英軍第一次對挪威實施了火力支援。在當日下午,15架英國海軍俯衝轟炸機將「柯尼斯堡」號巡洋艦炸沉。按照當時英國在港口所佈置的陣容,是完全有機會和有能力阻止德國在卑爾根港口進一步侵佔的。但是,就在英國艦隊即將駛入港口的時候,卻接到了英國海軍部以懼怕水雷和空中轟炸為理由取消參戰的命令。

4月10日,由5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艦隊開進納爾維克,襲擊了停泊在大港內的5艘德國軍艦,擊沉2艘,重創3艘,還炸沉了港內所有的德國貨船,擊斃德國海軍司令邦迪海軍少將,然後勝利返航。但英國艦隊剛駛出納爾維克港灣不久就與另外一支德國艦隊遭遇,雙方進行了激烈混戰。結果英國損失慘重,有2艘軍艦被擊沉,2艘受重創。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聞訊后,立即組成龐大艦隊進行報復。4月13日,曾經參加過日德蘭海戰的英國戰列艦「瓦斯巴特號」與航空母艦「狂暴號」一起,率領9艘驅逐艦,橫掃納爾維克港面,擊毀德國驅逐艦10艘,消滅了停泊在港內的所有德國軍艦。但到了此時,德國部隊卻已在納爾維克港內和附近建立了穩固的據點。

當德國人已經在挪威建立基地之後,趕走他們的最好辦法是切斷其補給和增援。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阻塞在丹麥和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但英國海軍害怕德國的空中攻擊,不願意派遣任何其他的軍艦前往斯卡格拉克水域。

假使從奧斯陸通向背面的兩處長距離山地隘道仍能堅守,而在特隆赫姆的少量德軍又能迅速消滅,則挪威中部也就有保住的機會。因此,英國人決定在特隆赫姆南北面的翁達爾斯內斯和納姆索斯分別登陸,作為向特隆赫姆發動攻擊的準備。在17日這一天,他們已經批准了這個計劃,但第二天他們卻又不贊成了。因為他們不願意冒險,就連丘吉爾對這種出爾反爾的態度也感到非常失望和無可奈何。於是參謀長遂又建議不直接進攻,而應增強在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兩地的登陸兵力。因此,4月20日,英法遠征軍在納姆索斯港口登陸,另一支部隊在昂達耳斯內登陸,夾攻挪威港口特隆赫姆。由於德軍掌握制空權,猛烈轟炸英法軍隊後方,給英法遠征軍的增援和後勤供給造成很大困難。德軍方面雖然地面部隊實力弱於對方,但得到了空軍強有力的支持,再加上大膽進攻、迅速出擊,彌補了地面部隊的不足。結果英法軍隊傷亡較大,連連敗退。無奈,英法遠征軍分別從上述兩地區撤退,於是也就容許德國人完全控制挪威的南部和中部。

如此一來,同盟國方面就只好集中全力來爭取納爾維克。丘吉爾說:「如果我們不能奪占納爾維克,將成為一個重大的不幸,因為德國將控制鐵礦區。」於是,4月14日,第一批英軍即已在這個地區登陸。看來這樣已經是很好的開始了,但是英軍還是過分謹慎,於是未能迅速向納爾維克進攻。直到5月12日,英、法、波蘭和挪威四國共出動25萬人的優勢兵力對納爾維克發起強大攻擊,經過15天的苦戰,直到5月27日,才把德軍驅逐出去,奪取了該城市。但與此同時,西歐戰局惡化,德軍已攻入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北部,英法近40萬大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所以,到了6月7日,決定將納爾維克港口予以破壞後放棄。同日,挪威國王和他的政府也離開了該國流亡到英國去了。6月8日,德軍重新奪回納爾維克,2天後完全佔領了挪威。

■唾手可得

丹麥是北歐的一個小國,國土面積僅有4.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武裝力量僅有兩個陸軍師和兩萬噸的海軍艦艇。在德國入侵之前,這個小國還是一個寧靜祥和的桃花源一般的地方,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威望頗高,面對着歐洲越來越濃重的戰雲,不少丹麥人希望他們還能像「一戰」的時候一樣躲過這場浩劫,但往往事與願違。

1940年4月9日,德國軍隊入侵丹麥。德軍傘兵第1團4連1個排在丹麥北部奧爾堡的兩個機場傘降。在德軍的突然襲擊下,丹麥軍隊未作任何抵抗。因為丹麥在1935年5月曾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認為加強戰備反會引起德國猜疑,因而未作戰爭準備。1940年4月9日凌晨4時20分,德國公使遞交了一份備忘錄給丹麥政府;宣稱:「……德國現在和將來都無意干涉丹麥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限定丹麥政府1小時內答覆。

5時15分,在離最後期限還有5分鐘的時候,德軍開始侵入丹麥領土。德軍第11摩旅越過丹麥日德蘭半島防線,傘兵部隊迅速佔領哥本哈根等地機場。與此同時,3艘滿載兵員的運輸船在德軍飛機掩護下駛進丹麥港口,登陸后的德軍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佔領了丹麥軍事基地。為防止英國派兵登陸,德軍以數十艘潛艇巡弋於北海,並用飛機轟炸試圖接近的英國艦艇,從而控制了丹麥海域。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3章 歐洲戰場(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