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2)

第七章《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2)

魚缸法則「放縱」比強制更有力量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孩子茁壯成長,就一定要給他們活動的自由,而不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

魚缸法則

走進美國超大公司紐約總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辦公室門口擺著的一個漂亮魚缸。魚缸里十幾條產自熱帶的雜交魚開心地嬉戲著,它們長約3寸,脊背一片紅色,頭尤其大,長得很是漂亮。進進出出的人幾乎都會因為這些美麗的魚而駐足停留。

頭大背紅的小魚們一直在魚缸中鮮活地生長著,它們過得相當自得其樂,時而遊玩,時而小憩,吸引著眾人欣賞的目光。兩年過去了,小魚們的「個頭」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舊3寸來長,在小小的魚缸里遊刃有餘地游來游去。

這一天,董事長的頑皮小子來找父親,看到這些長相奇特的小魚,很是好奇,於是非常興奮地試圖去抓出一隻來。慌亂中,魚缸被他從桌子上推了下來,碎了一地。魚缸里的水四處橫流,十幾條熱帶魚可憐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殘喘。

辦公室的人急忙把它們撿起來,但是魚缸碎了,把它們安置在哪呢?人們四處張望,發現只有院子中的噴水泉可以做它們暫時的容身之所。於是,人們把那十幾條魚放了進去。

兩個月後,一個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人們紛紛跑到噴泉邊撈那些漂亮的小魚。十幾條魚都被撈起來了,但令他們非常驚訝的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都由3寸來長瘋長到了1尺!

對於魚的突然長大,人們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有的說可能是因為噴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於魚的生長;有的說噴泉里可能含有某種礦物質,是它促進了魚的生長;也有的說那些魚可能是吃了什麼特殊的食物。但無論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

對於孩子的教育,事實也是這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孩子長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給他活動的自由,而不要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後來人們把這種由於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而帶來孩子更快發展的現象稱為「魚缸法則」。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給孩子越來越多的自由讓他們來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

作為父母,應該除掉多餘的擔心,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經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選擇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定位,每個孩子的世界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對於生活的環境,孩子們已經逐漸形成自身的一套處事方式,家長不要過於強求孩子不願做的事情。強制性的教育方式帶來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強制者。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少年克里斯的煩惱

對於孩子的自由,為人父母者首先應該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尊重孩子的選擇,哪怕那是多麼的錯誤與愚蠢,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聖誕節到了,爸爸是個狂熱的集郵愛好者,因此,他送克里斯的禮物是一整套珍貴的郵票。爸爸希望,這套珍貴的郵票能喚起克里斯集郵的興趣。

事實上,8歲的克里斯根本對集郵沒興趣,他希望得到的是一套籃球明星卡,而不是爸爸眼裡的珍貴郵票。

一天,克里斯在朋友那裡發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那套籃球明星卡,他很眼饞,於是就用爸爸送的郵票換回了朋友的明星卡。

發現這個交換后,爸爸非常惱火。令他生氣的不只是克里斯不尊重自己,把爸爸送給他的禮物輕易地跟別人換掉。另外,爸爸認為,和克里斯交換的小孩年齡比克里斯大,應該懂得郵票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那套明星卡的價值。爸爸覺得他知道這些卻沒有告訴克里斯,明顯是在占克里斯的便宜。

爸爸用權威的姿態要求克里斯從朋友那裡要回那套郵票,並退回了籃球明星卡。他鄙夷地向克里斯指出兩件東西是不等價的。最後,克里斯被迫執行了爸爸的命令,這使得克里斯非常的窘迫,覺得自己十分的笨拙,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就此破裂。

事實上,克里斯爸爸的做法嚴重傷害了克里斯的自尊,使克里斯對自己的判斷能力產生了懷疑。克里斯雖然年幼,人生觀還不是很健全,但是他同樣也有自己的觀點。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想法給予引導,將自己的要求隱藏在得體的語言引導上,讓孩子看清楚事情的真實面貌,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粗暴的命令式態度最有可能招致的是孩子的反抗。

美國數學家哈里·科勒的老師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精通數學,通曉物理、天文,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有—次,哈里·科勒的老師與他的夫人討論如何才能教好學生的問題。他說:「教育學生就如同牧童放牛,我們不能像那些無知的牧童,只憑性子硬牽著牛的鼻子走路,我們要學習那些有經驗的農民,他們牽牛時,只到拐彎的地方才抖動一下韁繩。」

老師就是用這種方法教育哈里·科勒的——借書給科勒看,先讓他自學,不懂可以再問老師,解答時老師也只是稍微提示一下。「我從來不像有的人喂孩子一樣,一灌一個飽,也不將食物嚼爛了餵給孩子吃,我只是引起他吃東西的興趣,讓他自己摸索著走,就像牽牛一樣,到拐彎處才給他指引一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擔當的應該是指導的角色,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這樣,孩子才不會過分依賴父母,他們的積極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潛能才能得到挖掘。

有些父母會讓孩子象徵性地做出選擇,但由於附加了苛刻的條件,孩子也相當於沒有選擇了。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讓人根本沒得選擇。

在父母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使用命令的方式,強制性地要求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會讓孩子陷入無奈的境地,導致他們更多的反抗。相反,如果父母在自己的要求中帶有尊重,維護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孩子對父母的反抗就會少一些。

如果不想讓孩子留有遺憾,就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吧,你能代替他做很多事,但是不能代替孩子生活,讓他們自由地選擇如何處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我們要做的是,以我們的經驗去給他一些建議。

遇到一個「纏小子」

選擇取決于思考,一個人要想進行自由選擇,前提條件是可以進行自由的思考,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成為父母的傀儡。

課餘,老師和孩子們在做腦筋急轉彎的比賽遊戲。遊戲的規則是由孩子自己出題,答對的孩子才有資格做下一個出題者。孩子們都很踴躍,他們積极參与著,思考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鍛煉。

又一輪比賽開始了,這次出的題是:「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腦筋急轉彎。孩子們大概都聽到過其答案,因此,「9隻」「一隻不剩」,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搶著說答案。老師發現,只有托尼沒有吭聲,他安靜地坐著,顯然是在努力思考。

老師問:「托尼,你覺得是幾隻呢?」

托尼沒有直接回答老師的問題,反而問老師:「在這個城市裡打鳥不是犯法的嗎?」

老師:「我們假設不犯法。」

「那打鳥人使用的是什麼手槍呢?是無聲手槍嗎?」

「不是。」

「槍聲有多大?會不會震得耳朵疼?」

「肯定會疼的,80分貝至100分貝。」

老師被問得有點摸不著頭腦:「這些問題跟還剩幾隻鳥有關嗎?」

「有關的,老師。」托尼繼續問道,「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啦?」

「確定。拜託,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

「0K,樹上有沒有關在籠子里的鳥?」

「沒有。」

「邊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邊上的樹上有鳥嗎?」

「沒有。只有這一棵樹。」

「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

「沒有。」

「鳥裡邊有沒有聾子,聽不到槍聲的?」

「沒有。」

「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老師很不耐煩地問:「托尼,你到底知道還剩幾隻嗎?」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老師。算不算懷孕肚子里的小鳥?」

「不算。」

「哦,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打鳥人的眼也沒有花,」托尼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摔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

已經滿頭是汗的老師這次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思想在沒有禁錮、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是多麼自由奔放、充滿生命的活力!

有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大都是善於提出問題的孩子。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都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愛提問,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培養「有創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個自由、寬鬆的發展空間。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創造力的孩子,身邊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媽媽,或本身就有創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個很賞識他的創造才能,對他的「奇思妙想」很感興趣的人。因此,父母給予孩子自由地思考的空間,是孩子健康成長,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是我們這個時代奇缺的人才。我們常常感嘆,在今天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太少了,原創性的東西也太少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父母們給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時間太少,孩子心靈缺少足夠的自由空間。

自由是心靈成長的基礎,是創新思維的源頭。思維缺少自由,頭腦就會老化,靈感就會消失。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才有可能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學會「放養」孩子

台灣詩人非馬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打開籠門讓鳥兒飛走把自由還給鳥籠

打開籠門,飛走的鳥兒獲得了自由,然而全詩的點睛之處在於,鳥兒獲得自由的同時,鳥籠也獲得了自由。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與之相對應的是父母對孩子將來的規劃越來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嚴加管理,時時刻刻地看管、監視和提防,這使得父母自己耗盡時間、心機和精力。

「囚禁」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失去了自由。

然而,結果卻與願望不相符。籠子里的鳥兒——孩子感嘆:好沒自由!父母這隻鳥籠也慨嘆:活著真累啊!

被餵養慣了的動物接受放養時,通常自己不會捕食,生存法則告訴我們:動物如果學不會自己捕食的話,就有可能餓死。孩子也是同樣。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沒有在社會獨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顧及他們,他們就只能被社會淘汰。

讓孩子知道,屬於他自己的事,他能夠做好的,他就應該做好,父母儘管可以幫他,可以教他,但不可能一輩子替他做。而他做那些事,是為了他自己,不是為了父母。

一個孩子如果能夠具備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就會很有信心處理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面對困難也能夠想盡辦法去解決,因而也就能夠讓父母放心地把他放到社會上去經受考驗。這就跟把動物放歸山林之前,需要訓練它們的捕食能力一樣。

給孩子自由,並不意味著父母放手不管。

孩子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年齡太小等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給予孩子太多自由,效果並不一定很好。這時就又用到了「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政策——「有保護地放養」,既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里自由成長,又進行必要的追蹤保護;既不是放任自流,又不是管得面面俱到。

「有保護地放養」就是父母不斷地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態,在關鍵時刻及時伸出援手,向孩子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思路,同時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結果。

把孩子「放養」,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從小就得培養一定的獨立自主的能力及一個為自己生存負責的觀念。要讓孩子知道:他要靠自己努力,才能達到他的目標。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為自己負責,應該儘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系鞋帶、鋪床疊被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教孩子系鞋帶的時候,父母要傳導給孩子這樣一個觀念:這是你的事,你要學會自己做自己的事。你必須做好你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負責任。

給孩子自由並不是說孩子可以不遵守社會規則,隨心所欲做任何事。

事實上要想在現代社會生存,每個人都有必要遵守一些基本規則。如果孩子從小能將某些規則內化成習慣,他就不會覺得那些規則是難忍的束縛,就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沒有任何規則意識的孩子長大以後,在一個秩序化的社會將感受到更多的壓抑,甚至無法融入社會。

此外,社會通用的基本規則也能夠幫助孩子適當地剋制他們的任性,有計劃地、有條理地去完成他們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時時檢查。

比如在給孩子自由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應該按時睡覺和起床,否則第二天上學將受到影響。這樣的規則延伸到學習上,孩子就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作業,什麼時候該玩,用不著父母去催促。

如果孩子沒寫完作業就去玩,對他來說,就是頂著壓力去玩,玩不痛快,只有做完了,他才能輕輕鬆鬆。而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玩,他學習的時候專心致志,儘力提高速度。這一好習慣如果養成了,不但孩子能夠獲得尊重和自由,家長也獲得了很多自由,不用再為這類事情操心。

事實證明,沒有硬性管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學習向來不需父母督促,自己的生活也管理得不錯,算得上井井有條;能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比較有主見,較少受外界的影響。

打開籠門,把自由還給「鳥兒」和「鳥籠」,也許當你打開籠門,鳥兒反倒願意回來了。因為敞開的鳥籠已不再是牢房,而成了一個溫暖的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