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第五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Ⅳ你們的家庭環境真的適合孩子成長嗎?

家庭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作為父母,你是不是以為3歲之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在他們面前說什麼話都無所謂?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美國心理學專家指出,現在的學前教育已經有點兒晚了,對孩子的教育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應該開始了。孩子出生后,大腦處於快速發育的狀態,3歲前可以發育到成熟期的80%,會建立起700~1000個神經連接。此時他會通過聽覺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如果大腦是一個機器,那麼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三四年間的語言,就是在創造這個機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孩子在入學后的表現,其實是對父母教育成果的檢驗。

有研究顯示,4歲前孩子接收到的單詞數量和質量,會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能力。在貧困的家庭,4歲前孩子聽到的單詞量較少,且多為簡單的命令性短語,如「不許哭」「坐好」。並且貧困的父母在說這些短語的時候,往往帶着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生活的貧困使得父母沒有心情耐心地和孩子講話。

而與之相反,在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4歲前接收到的單詞總數較多,能比貧困家庭的孩子多接收近3000萬的單詞,且接收到的單詞更為複雜,聽到這些單詞時感受到的情緒也有很大不同。

在4歲之後,即便貧困家庭的孩子可以得到與富裕家庭孩子同等的教育機會,在學習時也很難趕超富裕家庭的孩子。這是因為,在他們4歲之前,他們接受新知識的方式已經基本定型,他們在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等方面的表現已經存在差別,而這些差別,都和他們前四年聽到的單詞有關。所以,有些孩子即便十分努力,卻依然成績不是很好;即使認真聽新知識,卻依然理解得很慢。

可見,家庭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孩子是否聰明、學習能力是否很強,起到關鍵作用的正是0~3歲這三年時間。

那麼,如何給孩子打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呢?

第一,和孩子多說一些與數字有關的詞語,比如一、二、三……在表達數字時,要準確,包括你以為孩子根本聽不懂的十、百、千、萬等,這能夠提升孩子的數學能力。

第二,和孩子多說一些與空間有關的詞語,比如物體的大小、形狀、距離、重量等,這能夠幫助孩子提升空間感知能力,有助於物理、科學、工程學的學習。

第三,多給孩子講一些鼓勵的話,培養孩子的毅力。孩子聽到越多表揚自己毅力的話,就越能提高毅力。另外,還可以多講一些有助於培養孩子自律性的話,父母的語言會對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產生很大影響。

另外,還可以採用「3T」法則,即接收(TuneIn)、多說(TalkMore)、輪流(TakeTurns)。要注意接收孩子想向你表達的訊息,用大量描述性的詞語和孩子溝通,鼓勵孩子與自己進行語言互動。

比如,孩子抓起一個東西玩,還會拿來給你。此時他可能還不會說話,但他已經在用行動和你交流。如果你敷衍或無視,就失去了孩子要向你表達的訊息。按照「3T」法則,你應該和孩子溝通交流,給孩子講這個東西的顏色、大小、形狀、重量。此時,你與孩子的互動是在幫助他建立和連接大腦神經元。

所以,即使孩子不會說話,也要及時回應他。要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這裏所說的語言環境是要有互動性質的,給孩子看電視並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給孩子讀書則可以。因為電視節目是單向的,不能產生互動,讀書則可以邊讀邊與孩子互動。互動時還要注意情緒的表達,不要將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

你要相信,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下,即使孩子聽不懂,他的大腦也一直在記錄。

孩子的新生家庭是原生家庭的Copy

近兩年,「原生家庭」一詞的曝光率越來越高,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家庭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榮格曾說過:「原生家庭對家裏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甚至於子女長大后,會將原生家庭複製到自己的新生家庭中。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鮑恩也認為,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關係模式和親子關係模式,會持續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人會傾向於複製早期原生家庭中建立的關係模式。

可以認為,一個人的精氣神,其實就是他的原生家庭的縮影。但其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

高曉松在《奇葩大會》上曾首次提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他說,從小到大,他都沒問過父親任何問題,一個也沒有。這句話,高曉松在現場強調了三遍。小時候的高曉松與父親的關係非常不好,使得他至少有二十年的時間處於愛較勁、討厭心理干預、抓住他人缺點不放的狀態。最後他說:「因為我直到最近幾年,當我終於走出來了,我才知道我原來沒走出來。」

他的父親還是一位文化修養很高的教授,連高曉松這樣才華橫溢的人都會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得如此深遠,普通人就更難擺脫原生家庭在自己身上烙下的印記了。

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性本能活動受到壓抑、升華、反向作用、固着、退化的結果。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最後演變成眾生百態,都是原生家庭刻畫出來的。

錢鍾書和楊絳結婚時,錢父提出要楊絳待在家裏學家務,最好不要出去工作。對於錢父這種老派思想,楊父當即給出了反應,說:「錢家倒很奢侈,我花這麼多心血培養的女兒就給他當不要工錢的老媽子!」

雖然楊絳是個女孩,但楊父依然精心培養,讓她讀書上學,讓她自己選擇婚姻職業。楊絳回憶說,父親從來不強迫自己做什麼,連大學選專業都是按照自己喜好選擇的。

楊父這種教育女兒自尊自愛、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得楊絳嫁給錢鍾書後,就算做了「不要工錢的老媽子」做的事情,也沒有委屈、下嫁的感覺。她依然會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開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她為自己贏得了地位,被人們尊稱為「楊絳先生」。

相比於楊絳,為愛低到塵埃里的張愛玲和婚姻多舛的蕭紅就顯得不是那麼幸運,而她們感情不幸的根源,還是來自原生家庭對她們的影響。

歌德在閱盡世間繁華與悲苦后說,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對於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家庭,就算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若是有溫度、有真情,這個家庭的運勢必然會逐漸轉好。

重組家庭中繼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隨着離婚率的不斷攀升,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越來越多。這就面臨着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繼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問題。

從以往的很多案例中,我們知道,繼父母往往很難與孩子很好地相處。尤其是孩子處於叛逆期時,更容易成為問題少年。

那麼,為什麼繼父母很難和孩子融洽相處呢?這要從重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上來說。

研究顯示,重組家庭的孩子在自尊上並沒有與原生家庭的孩子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學習成績卻往往會有顯著變化。重組家庭的孩子學習成績會更差,也更容易輟學。這種孩子還比較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他們會對新家庭表現出不適感,比較傾向於自己出去獨立生活。還有研究顯示,女孩更不易接受重組家庭,對重組家庭的適應能力較差,更易出現消極的情緒和行為。

尤其是孩子年齡越大,對繼父母的認同越弱,相處起來也越難融洽。其實,平衡重組家庭確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要平衡的人際關係會更複雜。對此,美國重組家庭研究專家提出了5條繼父母與孩子融洽相處的建議。

1.服從孩子的親生父母。在剛剛重組的家庭中,孩子如果出現問題,或者做錯事情,應當由孩子的生父或生母去判斷和解決,繼父母只需要支持伴侶的決定就好,千萬不要插手去管教孩子。這樣才有利於繼父母與孩子儘快磨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2.不要和不在孩子身邊的親生父母競爭。作為繼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妄圖做得比孩子的親生父母好。當孩子離開自己的生父或生母,進入一個新的家庭時,就算他原來的生父或生母對自己不好,他也會念着他們的好。而繼父母只是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如果此時繼父母過於表現自己的關切,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要說孩子親生父母的壞話,不要試圖超越他們。

3.積極發現孩子的興趣。對於孩子來說,興趣永遠是最有吸引力的。作為繼父母,如果你發現了孩子的興趣也是你喜歡的,那就可以從這方面切入,和孩子先做朋友,一起發展這個興趣。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千萬不可用「父母」的身份介入,而是要作為朋友或者關心他的叔叔、阿姨,以免激起孩子的抵觸心理。

4.在某些場合適當地離開。適當地給伴侶和孩子一些獨處時間,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生父或生母的愛,減少失落感,從而更快地接受新的家庭。

5.無論如何,都要對孩子表現出愛意。作為繼父母,如果實在很難喜歡上伴侶帶來的繼子或繼女,那也要表現出有愛意的行為。要知道,孩子也未必喜歡你,可能他們也很討厭你。但沒關係,就算是工作中遇到陌生的新同事,你也會表示出善意的,對吧?

總之,對於孩子來講,父母離異,其中一方從此不再陪伴自己,已經是一件十分難過的事情。而他所承受的這種痛苦又會帶到重組家庭中。若繼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不當,極易引起孩子的消極抵抗,給新家庭帶來災難。所以,多理解孩子,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向孩子示好,最終,時間會讓你們相處得越來越融洽。

單親家庭如何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

除了重組家庭,很多離異后的父母,會為了孩子選擇做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實際上,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會由於缺乏父親或母親的陪伴,而出現一些人格上的問題。但單親家庭又是一個很難避免的現實問題。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讓孩子在單親家庭中儘可能地健康成長呢?這就需要單親家長拿出更多的勇氣和耐心去陪伴孩子。

第一,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之所以會分開,並不是他的錯。選擇分開是父母的決定,是父母的感情破裂,無法生活在一起才分開的。得到孩子撫養權的一方,要平靜地告訴孩子,你們將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即便是會遇到一些困難,你們也會一起度過。同時,還要告訴孩子:「即便爸爸媽媽不在一起了,爸爸媽媽也會像以前一樣愛你,你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父母離異后,與孩子一起生活的一方,切忌不可將夫妻離異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並時時拿出這件事指責孩子,更不可將孩子作為報復對方的武器。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傷害,可能會使孩子一生都要背負着內疚和負罪感。

第二,就算是離異,父母雙方也都有義務給予孩子應得的愛。要讓孩子感受到,即便父母分開了,但並不會減少父母對他的愛。這將有助於孩子儘快走出父母離異的傷痛。

第三,無論是帶着孩子的一方,還是未帶着孩子的一方,在離異后見到孩子時,都不要在孩子面前否定另一方,不要讓孩子對另一方產生恨意,否則這將會使孩子對性別產生仇視。

第四,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儘可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生活保障,但不可只用物質來彌補孩子受到的傷害。另外,在離異后,夫妻雙方也應該保持對孩子正常的愛,不要因為自己感情失衡而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到孩子身上,造成保護過度或溺愛孩子,這容易使孩子增加依賴性,形成脆弱、依賴、缺乏主見和獨立意識的性格。離異后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應當做到和孩子既互相依賴又互相獨立,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

第五,不要隨意打罵孩子,尤其不要將自己做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的選擇壓在孩子身上,說什麼「我還不是為了你才一個人這麼艱難地活着」「我現在這樣全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話。更不要將孩子當作自己唯一的精神寄託,給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可能會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心理崩潰,嚴重時甚至會精神失常。

另外,關於孩子撫養權的問題,夫妻雙方應當尊重孩子的選擇,包括離婚後孩子想見父親或母親的想法也要給予尊重和滿足。無論是父親獲得孩子的撫養權,還是母親獲得孩子的撫養權,都要給孩子溫暖、積極、正能量的陪伴,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為孩子營造出健康舒適的家庭環境。如果發現孩子有異常行為,要儘快找出原因,及時疏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隔代撫養孩子不可不知的育兒經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是當下中國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越是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這種現象發生的概率就越高。為了維持生計,年輕力壯的人紛紛外出打工,將孩子留給老人撫養。可是,隔代撫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狀況是不利的。

其實,不只是「留守兒童」面臨着隔代撫養的問題,很多在城市裏居住的夫妻,由於工作繁忙,也會將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撫養。

密歇根大學教授菲考斯卡和康納爾大學教授丹爾豐經過研究發現,那些由祖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學習成績、社交能力、情緒控制等方面都要比由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差。即便是祖父母的經濟條件、教育背景、婚姻情況比孩子的親生父母要好,撫養方式也和孩子父母的撫養方式相似,結果依然是如此。

比如,祖父母撫養大的孩子數學較差、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往往缺乏愛心,易出現發怒、叛逆、悲傷等情緒;與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相比,他們身體狀況並不差,但卻更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症的情況。

當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異,和時代發展有一定關係,祖父母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時代。但不可否認的是,父母不能陪伴孩子成長,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創傷,對祖父母來說也可能是一種創傷。本來孩子缺乏父愛、母愛的這一創傷就很難修復,再加上與同樣有着創傷的撫養者一起生活,如果說不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影響,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父母有條件能夠直接撫養孩子,最好還是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撫養。除非孩子的父母去世或無力撫養孩子,或者因為婚姻關係破裂,孩子的父母都不想撫養孩子。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當祖父母不得不承擔起孫輩的撫養責任時,孩子將在父愛和母愛缺失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那麼,我們此時只能考慮如何將隔代育兒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首先,祖父母在撫養孩子時,應當清楚自己撫養孫輩的感受。我們常講「隔代親」,就是指祖父母在看到孫輩孩子時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愛意。但與單純享受作為祖父母的樂趣不同,他們還肩負着撫育孩子的重任,此時他們可能就會生出一些負面情緒,如怕自己照顧不好孩子而產生的壓力、萬一自己發生不測孩子怎麼辦的擔心、對不負責任的孩子父母的憤怒、對孩子打擾自己退休后快樂生活的怨恨、對自己沒能將孩子的父母培養成合格父母的內疚、對自己不得不照顧孫輩而失去自由的遺憾等。如果祖父母被這些負面情緒包圍,敏感的孩子是會察覺到的,這對他們來說,將是又一次的傷害。所以,祖父母應當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以前的教育經驗中吸取教訓,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儘力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成長環境。

其次,祖父母要照顧好自己。照顧孩子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即便是年輕人,有時候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祖父母在照顧孩子時,應當要注意照顧好自己。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如果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感到吃力,負面情緒較多時,要注意尋求幫助或自我調節。只有擁有好身體和健康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撫養孩子。

再次,與孩子交流時一定要開誠佈公。孩子可能會問:「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來?」祖父母不要隨便說個時間來欺騙孩子,如果無法回答,就說不知道。不要給孩子希望,又讓他失望,最後還會對你失去信任。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說話的尺度。有些事情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還不適合知道太多,如果說得太多,孩子無法分辨和理解,可能會產生迷茫、害怕、痛苦等情緒。但也不能什麼都不說,孩子其實很聰明,也很敏感,你不說的事情,他自己會從生活中、別人的言語中感受出來,如果真相是從別人那裏知道的,孩子會更受傷,可能以後也不會和你交流,因為他會覺得那是你的禁忌。在告訴孩子真相時,不要扭曲事實,也不要欺騙孩子,因為孩子早晚會知道真相,那時對他的打擊會更大。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年齡和成長的情況,一點點告訴他該知道的事情,並且實事求是。這樣有助於孩子學會誠實可靠地維持一段關係。

最後,如果可以,祖父母應當鼓勵孩子與自己的父母聯繫,即便父母不能陪在身邊,如果能夠時常與父母保持溝通聯繫,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大有益處的。

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

關於「階層固化」的問題,最近一直被網友們熱議,很多公號大V(微博上活躍、有着大群粉絲的用戶)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很多人討論后的一聲嘆息。

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顯然不是,還是有不少勵志的故事在反駁著這一觀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總是走得更為艱辛。

最近華盛頓大學有一項新的研究,研究發現,貧窮的成長環境會對一個人大腦的連接造成影響。他們調查了數百名兒童,年齡在7~12歲之間,在對這些兒童的大腦進行掃描后發現,貧窮孩子的大腦關鍵結構的連接與非貧窮孩子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海馬回和杏仁核上的差別更為明顯。我們都知道,海馬回是控制着學習、記憶和處理壓力的腦區,杏仁核是與壓力和情緒有關的腦區。貧窮孩子這兩個腦區與其他腦區的連接要比非貧窮孩子弱。後來進行的腦部核磁共振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越貧困的孩子,腦部連接越弱,且入學后出現抑鬱的概率越大。

可見,童年時期貧困的成長環境,真的會對一個人的人格和思維造成極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很可能是終生的。當一個人的人格和思維都存在問題,能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所以網友嘆息「寒門再難出貴子」也並非毫無根據。

但參與這次研究的巴克博士也說:「貧窮會影響大腦的發育,但是還有很多別的方法可以有助於大腦和積極情緒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更早介入,就能幫助孩子進入一個更好的發展軌道。」

所以,如果你的家庭確實十分貧寒,不要放棄,物質上無法給予孩子的,儘可能多從精神上彌補給他。

其實,現如今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也並非真的是掙扎在溫飽線上,大部分家庭在物質上已經可以滿足孩子的基本生長需求。而所謂的「寒門」也不過是家庭條件不允許孩子有更豐富的視野而已。比如,條件優渥的孩子可能從小就出國旅遊,學習外語、鋼琴,接觸名流;而家境一般的孩子只能按部就班地學習,教育資源缺乏,沒有機會出遊見世面。但對於這些差距,家長可以努力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精神條件,以此來縮小差距,如用多帶孩子讀書等方式,來為孩子打開另一條通道,使其能夠儘可能地快速成長,逆襲成功,從而改變大家關於「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刻板印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