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信仰之謀(三)

第435章 信仰之謀(三)

衛希顏話中還有未盡之意。冰@火!中文

道教變革當然不是一句「道、教分離」那麼簡單。

就拿道教的神仙體系來講,就是有缺陷的。

與佛教相比,佛教的佛祖、菩薩、羅漢三大體系階層分明,體系相對完整,而且邏輯嚴密,少有漏洞。而道教的神仙體系最大的問題是邏輯不嚴密,甚至有些是自相矛盾的。

在楓閣論佛道時,蘇澹對道教的神仙體系給了一個很不客氣的評價:凌亂。時任司農寺卿的陳旉以俗家修道士的身份也表示認同。已經接任胡安國禮部參政之位的譙定正在接觸楓閣,也受邀參與此會,倒是給了一個相對公允的評價:「凌亂,非道教一教之過。」

一是民間的神話傳說對道教的神仙體系造成了衝擊。道教的神仙源自於本土的神話故事,經道教發展完善而成譜系,但與民間神話傳說並不完全一致,有些還是矛盾的。比如,民間傳說都認為王母和玉帝是夫妻,但是在道教神仙譜系中,王母是與東王公並列的五方帝之下的高位女仙,和玉帝並無夫妻關係。又比如,民間普遍認為老子是道教的教主,而玉帝是最高的神仙,實際上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其中老子僅是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在人間的化身,而玉帝的神位在三清之下。

如果追究道教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在構成神仙譜系的過程中,沒有廣泛佈道形成有力的宣傳,讓信眾清晰了解神仙的階位層次。而各地都有各地不同的神話傳說,流傳的話本小說也是建立在這些神話傳說之上,經過人為加工,又對傳說產生引導和誤導。久而久之,一些影響廣泛的傳說便成了民間主流的認知了。

其二,是因為歷朝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會人為抬高一些神仙,或者臆造一些神仙。比如唐朝李家皇帝,為了自抬身價就大力捧高老子李耳,尊老子為道教教主,大有獨尊之勢。而大宋趙家皇帝則杜撰出一個趙氏始祖趙玄朗,加封「天尊大帝」;又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尊老子為道教教主——但是太上老君在民間天庭神話傳說中是玉帝的下屬,這能不讓人混亂么?宋道宗(徽宗)則給玉皇大帝上尊號,封莊子、列子為神,其他諸神,也並有封號,總之沒有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啥事。

按衛希顏直白的話講:「皇帝為了自己的需要,不但要把他們的代言人推上神位,而且還推倒了以前的神仙體系,圍繞他們的代言人重新起建立一套神仙體系……於是,道教悲劇了。」

參與議教的人都笑起來。名可秀悠笑着說了一句:「所以,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呀。」

佛教是「外來的和尚」,無論是本土的民間神話傳說,還是皇帝的加封、臆造,都與佛教沒關係,因為人家的神仙不是中國的。

道教的神仙譜系是經過長期以來道門各派的爭鬥、協商,在南北朝初步形成譜系,而至唐朝時才確立了道教「三清」為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但因唐宋皇帝擾亂神仙體系,加上神話傳說的差異,使民間只知太上老君,而不知太清道德天尊,但知玉皇大帝是最高神仙,而不知玉帝之上還有「三清」。

蘇澹說:「道教沒有唯一神。」

這個唯一神是指唯一的主神。

在衛希顏看來,沒有唯一主神,正是道教作為宗教與世界三大宗教的最大不同,或者說,最大不足。道教最高神有三位,以元始天尊為首位。而世界三大教都只有唯一主神,佛祖、上帝、真主,他們在各自的宗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唯一地位,能夠積聚起信徒虔誠的信仰和狂熱的崇拜——但元始天尊不能。

作為宗教,對主神的信仰是最至關重要的。

衛希顏以前看過《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應該是明代的小說,她沒有認真讀過,是希汶隨手給的放鬆里構造的道教神仙是分兩大體系:一是上古洪荒時代的大能,如三清道祖、女媧娘娘;其二是三界神仙體系,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閻羅王、土地、判官等。後者在民間是廣為人知的神仙體系,但是前者,很少有人清楚道教的主神是「三清」,更不知道「元始天尊」之名了。

與佛祖、上帝相比,三清真是混得太差了。

《封神演義》構造的洪荒神仙體系很多取材於民間的神話傳說,但許多上古大能,如盤古、女媧、共工、祝融、后弈等,並沒有進入道教的神仙譜系,或者是他們的分.身擁有神位仙位,而真身卻沒有列入道教神仙中。這使道教神仙譜系與民間神仙傳說產生了割裂,混淆了民間百姓對道教神仙的認知。

而信眾來源於民間,百姓對神的認知是宗教傳播信仰的基礎,主神的信仰又首當其衝。

道教的主神有三個:三清。

當是時,譙定卻說:「道教的最高神只有一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譙定吟了《道德經》中開篇的三句,便只捋須但笑不語了。

「無」,是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二者,源同而名異,俱為玄妙、深遠。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故而,道教求的最高神靈其實是「道」。

名可秀目光悠悠地接了一句:「佛教的最高神,為佛。」

是佛,不是佛祖。

譙定捋須而笑,其他諸人也都各自意會一笑。

這兩位說的是同一個道理。

老子靜中體悟到的道教最高神靈是「道」,釋迦牟尼體悟的「佛」,耶穌體悟的「上帝」,穆罕默德體悟的「真主」。三大宗教的主神,其實都是傳道人。——這是衛希顏的意會。

她便也目光悠悠地接了一句,「道教既在世間傳教,必得有一個傳道人。」

——是一個,不是三個。

這個傳道人,就是主神。

在歷代道教的教義中,都稱老子,也稱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教主,這也是民間的普遍認識。一般來說,一個宗教的教主,就是這個宗教的主神。而老子的《道德經》,是道教的至高道典。——老子或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主神比起尊三清同為主神,無論是教義上,還是民間認知,以及唯一主神的信仰上,都比尊三清為主神更合適。

再者,比起在民間廣為宣傳三清來改變人們固有的認知,在道教內部改變主神相對容易:修改神仙譜系,修改涉及主神名號的道經,重塑道觀的主神像,重印主神畫——雖然工程也不小,但改變內部總比去改變天下輕鬆。

道錄院銜領天下道門變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修改完善道教的神仙譜系。

「道」被放在了最高神位。

因為在道教經典與道教教義中,公認「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經典,『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天地是道產生的、主宰的,人和萬物也是『道』產生的、主宰的——宇宙之中的『道』才是最高的主宰。

若道教無「道」,民間傳教活動將會淪為有術而無道,信神不通道。道教若無道,則會成為占卜之教或鬼神之教。

但是,「道」具有神性,卻是無人格的神性,看不見,摸不著,不易被普通民眾和一般道士作為主神而信奉。故而,「道」還要化為有人格的神靈——太上老君,成為道眾信仰的主神;「道」在人間傳道,則化為有肉身的人——老子,立《道德經》,傳道法。

從隋唐起,道教歷來就有「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老子是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化身,如果太上老君的神位在三清之下,與「一氣化三清」說就是自相矛盾。道教神仙中最不能自圓其說的,就在主神這裏。如今,道教變革終於將主神位圓滿了。

在太上老君之下,是三清。

三清之下,是玉皇大帝。居住天庭,主宰宇宙,總管三界、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五道的一切陰陽禍福。是太上老君和三清賦予神權的總管理者。

玉皇大帝之下是四御,協助玉帝管理天上天下。

在變革前的神仙譜系中,玉皇大帝為四御為首,另「三御」是紫微北極、勾陳、後土(女)三大帝。

變革之後,四御是紫微北極、南極長生、勾陳、後土四大帝。

道教是求長生之道,將南極長生大帝的神位提上來就很有必要。

「四御」之下是「五帝」。

道教神位和朝廷祭祀的五帝歷來是:東方青帝伏羲,南方赤帝炎帝,北方黑帝顓頊,西方白帝少昊,中央黃帝。

衛希顏提出女媧,既然神話中有「女媧造人、補天」這樣大的功績,為何沒有列入五帝之中?且不提伏羲、炎黃二帝,難道還比不上顓頊、少昊的功績?

衛希顏鐵了心要將女媧扶上位。

這跟「後土」女大帝不同。

後土是虛構的神仙,而女媧代表了上古母系氏族時代的首領。

隨着大宋學者們對甲骨文和《山海經》的研究深入,衛希顏相信,上古時期的「母系氏族時代」必將被學者們挖掘出來。但是,這個新學說的出台必將遭到無數的懷疑和打擊,最終能否成長還是兩說。而宗教和神話的傳播比起學說的傳播要來得快,也有更多方便的渠道,道場說經、書肆話本、勾欄瓦子的話戲、酒肆茶樓的說書,還可以在民間評選神仙十大美男美女榜、十大神仙武力值榜等等,可做的花樣多了。而這些方式都可繞過官方,在民間進行傳播影響。

這是名可秀和衛希顏的構划。

但從一開始,衛希顏的提議就在道教遇到了阻力,在道錄院、道門內爭議都很大。

衛希顏一力堅持。

她的身邊也積聚了不少的道門。「國師道宗」這面大旗還是很好用的,宮觀道觀處在世俗中,除了不為紅塵所動的外,要想昌盛,少不得要有來自上位者的支持,衛希顏就是道教最好的選擇。這些各宮觀道院都開始發表言論支持衛希顏,與教派發展前途相比,給出一個神位有多難呢?又不是三清、玉皇、四御。

最終,道錄院內多數壓倒少數,女媧踢掉顓頊,登上北方黑帝神位。沒有替換白帝少昊,是因道家五行中,水代表黑色,而水為太陰之極,尊女媧為黑帝還可扯上陰陽理論。

不過,讓朝廷祭祀大典的五帝換上女媧就不容易了。

這牽扯到儒家。

儒家不像道門,不太執著於神仙是男是女——道教本就遺留着上古陰性崇拜的影響。道教的神仙譜系中高位神仙多為男性,也是因為世俗是男權統治,迎合而形成的。之前道門中有反對之聲,很大原因就是擔心儒生反對。如果不是有衛希顏這面大旗頂風,道錄院也很難統一聲音。

在道教內部替換還好說,上升到國家祭祀,就不是道教一家的事了。有儒家的反對,女媧這位道教「黑帝」要進入到朝廷的五帝四郊祀中,可以謂之四字:道阻且長。

但朝廷祭祀也不是鐵板一塊。儒家祭祀尊奉的《周禮》並未明確「祀五帝」是哪五帝,只有帝號,無人物。在儒家所著的典籍,如《禮記》《史記》,又有治世的「三皇五帝」,而治世五帝與祭祀上的五帝是大有差異的,比如伏羲是治世三皇之一,在治世五帝之上,卻是「祀五帝」中的青帝伏羲。儒家尊奉的聖皇聖帝與祀帝的差異,就是可以拿來做文章的地方。

按衛希顏的戰術,是要先利用宗教和話本小說在民間傳播普及新的神仙譜系,然後「農村包圍城市」,影響朝廷祀典,將女媧推上國家祭祀的神壇。

這些都不需要與陳如瑛細細言說。

明面上看,只是道門神仙譜系的變革,而暗底里,卻存在着與儒家的鬥爭,與男權的鬥爭。

衛希顏只提了提道門的養生術,「道教養生,融合醫道而成,經千年積累,已成體系。於信眾而言,比起長生的虛無,看得見的長壽更實在。這也可成為道教傳教的一大工具。」

誰不想活得健康長久呢?越是有錢有權的越怕死,道教養生術會讓它得到貴族的支持,減少在國外傳教的阻力。

遊方道士多半都識得些藥草,通曉些醫理,有幾手治病的活兒,通過治病傳道很容易得到病人和家屬的感激,由此對道門產生敬仰,進而成為道教信徒就不遠了。

衛希顏記得西方傳教士就是用金雞納霜打入到康熙朝。道教也可利用「道醫」的優勢,以葯、醫為傳教之用。這在宗教排外嚴重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國家,醫家身份也是個很好的掩飾。

不過,在吐蕃傳教,道醫的作用恐怕要小得多。藏醫也很有名吶,好像藏僧中就有很多是藏醫。而且藏葯種類繁多,很多都不同於中土,道士們要想在吐蕃行醫傳教,恐怕有得搓磨了,至少就地取材就是一大難題。

然而,無論如何,比起在西方國度傳教的難度要小得多了。衛希顏心道,至少不用擔心成為「異端」,被宗教裁判所架到火刑架上去。

作者有話要說:備註:

1、祭神和祭祖宗

在氏族社會中已經有了自然宗教的產生,在殷商以後,有了至上神的崇拜,就是說,在階級社會形成后,反映在宗教上也是不平等的。殷商貴族認為至上神就是他們的始祖,所以天神崇拜也就是祖先崇拜。

到了西周,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分開了,雖然也崇拜祖先,但祖先只是配享神仙。

2、佛教密宗與顯宗

顯宗,又稱顯教,顯教一詞來源於與密教之對應。是指佛教里顯明易懂的教法。顯教是為隨他意之教法,其理由顯然可知,故稱顯教。

漢傳佛教的唯識宗(玄奘建宗)、天台宗(又稱蓮花宗)、華嚴宗(《華嚴經》)、禪宗(達摩創,祖寺少林寺,《楞伽經》《金剛經》)、凈土宗(《阿彌陀經》)、律宗(鑒真、弘一大師)——都是顯教。

密宗,是大乘佛教的一個支派,為印度後期佛教的主流(五世紀)。這一系的佛教,有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由師徒秘密傳授,因而又被稱為密教。

(1)漢傳佛教的密宗分為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雜密部多為儀軌、咒語,講究神通與法.術,是密宗最早的雛形,保留了密宗所有的法.術和奧義。雜密,意思為不純或不系統的密法。

——開元年間,開元三大士譯出胎藏界、金剛界這兩部密續,被稱為純密。

在純密之前譯出的密教經典與咒語,法.術,都被稱為雜密。雜密保留着一些早期法.術,如幻術、式神術、召喚術、傀儡術、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災,乃至於驅使鬼神,制伏凶煞,改變運勢等,與道教的道術互相產生影響。

佛弟子可用雜密符咒,但祈福、求財要慎重,不能隨意濫用,否則會生懶惰之心,只有真正迫切需要的人才可使用,所以一般上師,也就是傳承師傅,不輕易使用雜密咒術。

(2)吐蕃密宗:

從吐蕃時期的佛教來看,密教由於融攝了吐蕃原有的本教信仰,神靈信仰與法.術運用的色彩更加強烈。其時,佛教密宗在大力仿造道符,將道教的法.術吸收、轉變為佛教的法.術,製作出不少佛教之符。可見,吐蕃人通過這樣的佛教信仰,也在接受中土傳統信仰以及道教信仰的一些內容,這顯然有利於中土相宅術、擇吉等多種術數占卜之術的流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凰涅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凰涅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35章 信仰之謀(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