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棉花:一舉打破記錄

第260章 棉花:一舉打破記錄

第260章棉花:一舉打破記錄

天棉20,天稻22,天薯21這三個品種都是2005年9月培育的品種。

經過當年冬天在海南的加代繁殖,於今年年初也推廣了不少的面積。

天稻22產量一般,但大米口感和品質都極為優異,據說已經在南方小範圍內引起了市場的青睞。

而天棉20和天薯21則是各自靠着高產的特性,一舉打開了銷路。

不過目前的棉價下降得厲害,棉農普遍增產不增收。

郭陽起身走到辦公室門口,對十來米開外還在埋頭辦公的寧小婧說道:「去叫下瞿陽。」

寧小婧抬起頭,說道:「瞿總去制種基地了,這幾天在忙着給各地的農戶結算制種費。」

隨着天禾的發展,制種基地也水漲船高,面積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

每年需要支付的畝保費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瞿陽大概是去巡查了。

想了想,郭陽說道:「高德在嗎?幫我把他叫過來。」

「好的。」

等了一會兒,穿着一套黑色西裝的高德便來了。

「坐。」

郭陽說道:「疆省的工廠進展怎麼樣了?」

「還是要明年初才能開工。」

「倉庫呢?」

「也暫時還不能用。」高德沉吟了下,說:「現在沿海的倉庫,大豆、玉米、小麥都已經囤了近一半了。」

才過去一個月的時間,這個速度不可謂不快。

大豆、玉米、小麥,這三個主糧品種,都各自收購了上百萬噸,耗費了近60億元資金。

再加上期貨上的投入,近段時間從嘉禾糧油流經的資金已經超過了80億元。

大豆還不能單純的收購。

還得虧本加工消耗掉,因為嘉禾糧油還承擔了政治任務,只有庫存消耗掉了,國產大豆才能真正緩解。

這就導致嘉禾糧油每天都有天量資金在進出。

如此大手筆的操作,即使是出身國糧集團的高德,也暗自心驚。

高德說道:「國產大豆的價格已經穩住了,玉米和小麥,受國際環境影響,依然保持上漲趨勢。」

「等沿海的倉庫裝滿,再啟用疆省的也不遲。」

郭陽笑了笑,嘉禾糧油的情況他也一直緊盯着,論對近幾年大勢的把握,沒人比他更精通。

何況這還賭上了嘉禾所有的流動性,嘉禾糧油的團隊還有許多新面孔。

自然得謹慎再謹慎。

好在一切都在按他計劃好的節奏在佈局。

郭陽開口道:「群里的消息有看吧,今年天棉20豐收了,不過近幾個月棉價一直在下跌。」

「我是想看看能不能再做點棉花生意,在農戶那裏掙點好感,目的還是推廣種子。」

對天禾的種子推廣模式,高德也比較熟。

從嘉禾糧油有了自己的工廠后,天禾的技服人員就時不時帶來出售糧食的農戶。

高德問道:「量不大吧,棉花的價格波動風險太大,量太大一個不注意就虧了。」

郭陽笑道:「量很少,何況現在這價格,即使抬高點,農戶也不一定願意賣,主要是一個態度。」

「那可以試試。」

「行,我讓天禾去幫忙進行推銷,嘉禾糧油負責銷售渠道。」

糧棉不分家。

棉花也是有收儲制度的。

……

11月上旬,

在疆省庫爾勒的田間地頭裏,一株株潔白飽滿的棉花隨風搖曳。

每到棉花採收旺季,就會有一大批采棉工人搭乘火車從全國各地來XJ採摘棉花。

棉農陳思望也託人請來20多個「拾花工」,但依舊要從10月忙到年底,才能勉強收完自家300畝的棉花地。

尤其是今年大豐收了。

更是一點功夫也不敢耽擱。

拾花工們頭裹着頭巾,身着粗布衣裳,穿梭在田間地頭。他們熟練地輕輕摘下棉花,放入背後的竹籃中。

裝滿一車棉花后,陳思望準備先拉回家裏去,同時也在想着該放哪裏。

已經採摘的棉花塞滿了家裏的房間,今年換了新種子,種植模式也換了。

沒想到真如那幾個技術人員所說,產量提高了不少,而且質量品質也很好。

這也算是今年唯一的好消息了。

新棉交售剛剛進入高峰期,國內棉價就大幅度下跌,短短一個月,每噸棉花就下跌了千元以上。

經營棉花的企業紛紛調低收購價格。

原本想大賺一筆的棉農頓時就傻眼了,紛紛把棉花捏在手裏不願意出售。

陳思望也同樣在觀望。

正在陳思望準備上車時,幾個戴着頭巾的婦女圍了過來。

「陳老闆,這工錢什麼時候給我們結一下啊?」

「是啊,這都一個半月了,還一分錢沒見着,這活干著也沒勁啊!」

「還要交食宿費呢。」

每年8月到12月期間,疆省都會從全國各地引進大幾十萬人的拾花工。

各地也會專門組織勞務輸出。

陳思望託人請的這批工人來自四川,這些婦女也算是肯吃苦耐勞的了。

熟練的工人一般一天能摘100斤左右,一天收入四十幾塊錢。

但這些人裏面有些人從早到晚都貓在地里,手腳也快,一天能摘一百三四十斤。

兵團拾花的指導價格越來越高,熟練的工人也越來越不好找。

而且摘棉花也確實辛苦。

陳思望上了車,搖下車窗,探出頭來說道:「棉花還沒賣,手裏沒錢,可能還要再等等。」

聽到動靜,圍過來倒棉花的婦女多了起來。

「那伙食費能不能先解決一點。」

「是啊!」

「不然明年我們就不來了,去其它地方,北疆那邊可是包食宿費的呢。」

陳思望就這樣坐在車上,冷風已經有些刮臉。

沉默片刻后,才說道:「伙食費我先給你們墊著吧,工錢你們走之前肯定也會結的。」

婦女們得到承諾,也緊趕着又回到地里去拾棉花。

陳思望則是嘆了口氣,手摘棉的價格的確要高很多,但招工成本也不低啊!

回到家裏,媳婦也在忙着,兩人擠一擠,再次將棉花塞進房子裏。

陳思望對媳婦說道:「我準備去賣棉花了。」

「不等等了?」

「不等了,工人在鬧了,還有年初的貸款也要到期了。」

他妻子笑了笑,說道:「那就賣唄,反正今年產量高出了一大截,就現在這價格,也是賺大了。」

「我也是這樣想的,賣了錢把貸款和工錢還了,再去把種子給提前買了。」

「是這個理!」

「那我先去廠里看看。」

「行。」

陳思望到了收購處后,這裏還停留了幾個人,大概都是來看收購價的。

「老陳,走了,走了,這價格比去年低了快三成,還賣個鬼哦!」

陳思望看了看黑板上掛着的今日收購價:三級籽棉每50公斤554元。

其它等級的價格也寫滿了。

確實有點低啊!

心裏算了算。

他覺得能接受,他今年的棉花不僅產量高,主體品級至少也能達到二級棉的標準。

算下來,利潤比去年每公斤賣7元還要高。

陳思望說:「我還是準備賣一部分,把貸款和工錢結一下。」

「真賣啊!」

「這價格不划算啊!」

「我貸款也要到期了,準備拖一拖,銀行又能把我怎麼樣!」

陳思望笑道:「早點賣,難得整天提心弔膽的,家裏棉花也快裝不下了。」

其餘幾人沒想到陳思望還真要賣,按他們對市場尿性的預估,明年年初或者年中,棉花的價格是鐵定上漲的。

「裝不下了?老陳,你今年一畝棉花能產多少公斤啊?」

「我今年估摸著畝產能有300公斤。」

「300啊還可以叻!我了解到的好多人家裏都只能采二百二三十公斤。」

「還行吧!」

「老陳能采多少?我今年看你地里長勢不孬,產量肯定低不了。」

陳思望笑道:「可能得接近400公斤了!」

其餘幾人當場楞在了原地,一臉不可思議的看着他。

「這麼高的嗎?」

「都是差不多的地,你產量怎麼能這麼高?」

陳思望不理會幾人,走進了收購員的小房子裏,詳細的問起了情況。

讓他苦惱的是,即使賣了棉花,也不能第一時間拿到現錢。

理由是棉花資源短缺,棉花市場頻繁波動,經營風險高,同時棉花經營企業資金短缺。

這狗屁的理由!

陳思望一臉難受的回到了地里,剛好遇上了給他提供種子的技術人員,好像姓廖。

他立馬切換成了笑臉,迎上前去開始散煙。

「廖老師,今年我這棉花種的還行吧!」

廖光義其實年齡也就三十來歲,但皮膚曬得很黑,他搖了搖頭。

「陳老闆,你就是犟得很,技術模式都沒完全聽我們的,不然產量還能高不少。」

陳思望說道:「我這都快四百公斤了,還能高出多少?就現在我就已經很知足了。」

廖光義頗為無奈,「我們在塔城和喀什,有些植棉戶產量穩穩500公斤,有一戶還超過了600公斤!」

「那我的地不行,也不能和人家比啊。」

「怎麼就不能比?只要全程按我們的方案來,你也能達到這種水平。」

廖光義想了想,又說道:「我們只賣種子,又不向你推銷化肥和農藥。」

在疆省這個地方,並不缺少棉花的超高產神話。

在兵團有些好的棉田,畝產達到四五百公斤是平均水平,六百多公斤的也不是沒有。

但整個疆省這時候的籽棉平均產量也就在二百二三左右,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單產更是只有一百一二十公斤。

不到一百公斤的也不少。

陳思望很清除自己承包的棉田是啥水平,肥力勉強,灌溉勉強,各方面都勉勉強強。

能畝產接近400公斤,已經讓他比較很滿意了。

但現在,聽這黑小伙的意思,產量還能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真能往上提?」

「肯定能。」

「行,那我明年按伱們的來。」陳思望說道:「買種子還得等一段時間了,棉花還沒有賣出去。」

廖光義笑道:「我就是來幫你賣棉花的,嘉禾自己的公司,收購價比市場價會高一點兒。」

陳思望開口道:「那感情好,但得結現款!主要是棉花沒地方裝了,要騰兩個房間出來,不然我也不會賣。」

「肯定是現款現貨,當場結清。」

「那沒問題。」

「行,我明天就讓人來裝。」

廖光義又看了看地理或蹲著,或彎著腰采棉的工人,想着,工人越來越難招,工價也是一兩年就翻倍。

要是豐凱這兩年能把采棉機搞出來,那可真就要賺大發了。

天棉20除了高產潛力大,也是極為優異的機采棉品種。

今年已經做了配套種植模式的測試,效果還可以。

采棉機,應該也快了吧!

有天禾的技服人員支撐,嘉禾糧油的行動速度很快,從種植天棉20的植棉戶手裏陸續收購棉花。

還都是品質好的棉花。

最終,陳思望的籽棉主體評級達到了二級籽棉,價格又稍微往上提了提。

平均每畝的收入接近2300元。

預計他這300畝地,能賣近70萬元,這可讓陳思望高興了好一陣。

也引來其他棉農的羨慕。

但其實,廖光義很想對陳思望說:「你是我手地下棉花種的最差勁的一個!」

不僅是產量差,品質上也差了一頭。

也就是因為除了天棉20,其它品種的棉花,嘉禾糧油一概不收。

同樣的,只要是天棉20,不管你質量好壞,嘉禾都會進行收購。

所以,陳思望也是搭了嘉禾的順風車。

嘉禾第一次做棉花生意,還是要謹慎點,優質棉花不會缺銷路,但棉花的品質,尤其是纖維一致性很重要。

這也是兵團棉花質量當前最大的問題之一,品種多、雜、亂導致棉花纖維一致性差。

一個團場種植棉花幾個乃至幾十個品種,採摘后籽棉又沒有及時分級,導致加工后的皮棉纖維一致性較差。

大大增加了紡織企業的運行成本。

所以,只要嘉禾糧油在收儲時,嚴格把控好品種,纖維一致性就能維持高標準,在出售給紡織企業時就有談判優勢,抗風險能力就大大提高。

在疆省,炒棉客的數量並不少,尤其浙江溫州的商人。

從2002~2003年,疆省棉花被溫州等地的商人瞄上,籽棉收購價從1.6元/kg飆漲到8元/kg,棉價突漲數倍。

那一年,浙商『逢人談棉』。

但事實上,到疆省炒棉的浙商只有小部分人贏了利,多數人虧了大錢。

不過浙商們並沒有退卻,而是一直活躍在棉花和期貨市場上,尋找著機會。

嘉禾糧油的棉花收儲似乎沒引起多少波瀾。

但卻很快迎來了正面反饋,農戶有了錢,天棉20的種子訂單量節節攀升。

並且,隨着疆省各地的棉花產量統計出來,一些高產的農戶都受到了本地農戶的關注。

市場上不乏嗅覺敏銳的農戶,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天禾棉花種子的不一般。

天禾種業在疆省的名氣一直不小,今年棉價不景氣,但是玉米和小麥價格卻在上漲。

管理簡單,機械化程度也高,省心、省力,所以部分棉區農民已經在考慮明年改種玉米和小麥。

而天玉1號就是首選。

如今天禾又推出了棉花種子,看樣子,產量和品質都不低。

很多人都動了心思。

很快,天禾的統計數據也出來了,今年種了天棉20的植棉戶畝產均值達到了509公斤。

這是綜合了所有農戶的數據。

所以這個產量絕對不低,是絕對能獲得豐厚收益的。

更讓人關注的是,有一大片棉田目前報上來的畝產達到了706公斤!

如果是真的,這將打破兵團畝產693公斤的最高單產記錄!

而且這是連片的高產,不是幾十畝的小範圍高產示範田!

無數的專家和媒體奔往現場,趁著還沒採摘完,去求證,去測產!

等到了現場,便被那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白色海洋給吸引住了目光,這裏坐落着一片產量極高的棉花田。

棉花植株高大挺拔,枝葉茂盛,每一株都掛滿了沉甸甸的棉桃。這些棉桃外皮柔軟,色澤潔白,如同天空中的雲朵。

微風拂過,棉花田泛起層層白色的波浪,潔白的棉桃在風中搖曳生姿。

華夏棉花種植協會的理事李忠良,以及另兩位到來的專家紛紛感慨。

「這棉花還真是好啊!」

「難得看到這麼漂亮的棉花!」

「只這麼一打眼,我就知道這產量絕對低不了。」

人群中,兵團日報的記者蘭婷疑惑的問道:「但706公斤的產量會不會太高了!」

蘭婷雖然對兵團種植棉花的水平很自信,歷來地方棉農的植棉水平都是比不過兵團的。

播種論粒,澆水論滴,施肥論克…這些精準如繡花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兵團棉花生產中已得到了廣泛運用。

正是這些全國領先的植棉技術,使兵團僅以9%的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生產出了佔全國17%的棉花。

但今年兵團畝均產棉也才剛突破400公斤棉花啊!

這一大片棉田至少得有上千畝吧!

畝產700多公斤?

任誰也很難相信!

現實里,畝產達到400公斤,450公斤,就是很多棉農的天花板了。

這些年種子公司吹的牛可不少!

見到誰家的棉田好,張口就說是自己公司的種子。

測產時水分也大得很!

更有些造假的種子公司,100畝地當成50畝地來測,那產量能不高嗎?

這些種子公司搞出來的花樣,蘭婷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

蘭婷說道:「有沒有可能虛報了?我還是感覺這產量有點誇張了。」

幾位專家也有點遲疑。

如果說三五十畝,他們倒也還能接受,畢竟畝產693公斤的記錄,也是兵團一個普通職工創造出來的。

但這可是連片的上千畝地!

李忠良看錢波浪起伏的棉田,開口說道:「走,去地里看看!」

等走進棉田,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株棉花上的棉桃,它們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

有的已經裂開,露出了雪白的棉絮,有的還緊緊閉合著,等待着最後的成熟。

這些棉花柔軟而蓬鬆,觸感極佳,讓人忍不住伸手去觸摸。

幾位專家有點看傻了眼。

良久,才囈語着。

「這些棉花的品質…還有這密度…」

「光澤、長度、顏色、棉瓣大小…都是上上之選啊!」

「長度也不得了,普遍都有三十幾毫米,單鈴重得有7~8克。」

「如果籽棉採摘能把控好標準,加工出來的皮棉品級……一、二級的比例應該很高吧!」

籽棉加工成皮棉,比例大約是10:3,即每10噸籽棉可加工成3噸皮棉。

皮棉的質量等級可分為1到7級,7級以下為級外棉。

以前兵團的棉花一、二級皮棉比例是很高的。

但近些年,因為勞動力不足,需要從內地招大量的農民工來採摘籽棉,採摘的籽棉質量下降。

同時由於棉花市場的開放,質量是越來越差。

以前棉花質量不達標,團場軋花廠可以直接拒收,讓棉農運回去返工,現在由於軋花廠增多,棉農賣棉的途徑多了起來,軋花廠也經常搶棉,導致標準一降再降。

想到這,幾位專家坐不住了,這麼好的棉花如果被糟蹋了,那可真就可惜了。

李忠良問:「這是誰的棉田?」

蘭婷說道:「是一個叫鄒慶的團場小領導承包的土地,這會兒正在趕來的路上。」

另有一位專家蹲在地上,刨了刨土,「這土壤也是真好啊!」

「確實,土壤很鬆軟,看不到一點板結和鹽鹼的痕迹。」

「肥力很足啊!」

「我現在有點相信能產700多公斤了,剛隨機數了數幾株,平均都有十五六個棉桃,單鈴重有7~8克。」

「它這怎麼種得這麼稀?這些年不都是矮化、密植、早熟、地膜覆蓋的栽培模式嗎?」

「是有點不對勁。」

沒過多久,鄒慶就邁著神氣的步伐來到了這塊棉田裏。

「各位專家好,我是鄒慶,這一片都是我的棉田,不好意思啊,來晚了,最近都忙着拾棉花,實在走不開。」

李忠良語重心長的說道:「你這棉花好,採的時候可得分好級!」

鄒慶癟了癟嘴,說道:「一二級棉比三級棉多不了幾個錢,還賊耽誤功夫呢!」

李忠良正色的說:「你可是兵團的職工幹部,現在國際紡織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優質棉才是出路。」

「哎,我也就發個牢騷,我這最近都盯着拾花工,讓他們分等級、看成熟度和水分,忙都忙不過來。」

幾位專家神色緩了緩。

「畝產真有700多公斤?」

看幾人遲疑的表情,尤其是那女記者,臉上更是寫着大大的懷疑。

鄒慶笑了笑,別提那小表情有多得意,「你們都說了,我是兵團幹部,又不是種子公司的,怎麼會在這種事情上造假?」

「再說了,現場你們也看了,有沒有700公斤,專家們一眼就能看個差不多,還隨時可以抽測。」

想了想,李忠良說道:「你們幾個在這裏再多看一下,我跟你去採摘那邊看看。」

沒一會兒。

見到分摘、分存、分曬、分售的籽棉,李忠良鬆了口氣。

這種等級的棉花根本就不愁賣,只會引人爭搶。

而且還能打響疆省棉花的名頭,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

等他再次回到測產的現場時,結果已經出來了。

隨機在棉田裏抽了12組,每組隨機抽5株棉花,平均棉桃數75個,每組平均棉鈴重量585克。

採用的是少見的稀植模式,每畝6000株。

平均每畝產量就是15*6000*7.8=702000克,也就是702公斤。

和706公斤存在點少許誤差。

但無傷大雅!

這麼大面積!

這個產量!

讓一眾專家都有點匪夷所思,但站在密密麻麻的棉花田裏,好像也不是那麼的難以理解。

「到底是怎麼種出來的?」

帶着這種疑惑,幾位專家不斷的在地里研究著。

除了種植密度,精準播種,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收穫等,都和兵團傳統的棉花種植沒什麼區別。

那答案就很明顯了。

種子還有土壤!

種子是天棉20,今年種這款種子的農戶都獲得了高產,而鄒慶農場的超高產更是將其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但土壤呢?

施肥的方案平平無奇。

直到他們來到棉田邊緣,看到那同樣延綿不絕,但卻是綠色海洋的紫花苜蓿時。

才陡然的反應了過來。

原因找到了!

隨後李忠良又找到了鄒慶,鄒慶大大方方的公佈了自己的高產秘訣。

「我這一千畝棉田,今年以前種了三年的紫花苜蓿,今年初翻耕做了綠肥,土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鹽鹼沒了,地也不板結了,有機質增加了,微生物變多了。」

「土壤和種子才是棉花獲得超高產的基礎!」

鄒慶的一千畝棉田打破全國棉花單產記錄的消息,在國內傳播的極為迅速。

很多人對其收益極為的眼紅。

那可是700多公斤啊!

還都是優質棉!

一公斤即使賣6元,那畝收益就是4200元,要是價格恢復到去年,那就是五六千元。

在今年棉花價格不景氣的情況下,鄒慶棉田超高產的消息彷彿給棉農打了一劑強心針!

來考察的人絡繹不絕!

除了種植大戶,

還有不少恬不知恥的種子公司,開着車,帶幾個不知情的農戶到了高產的農田。

就開始吹噓,那是我們的棉花田,巴拉巴拉的開始一通忽悠。

但理智的人還是佔多數。

鄒慶的超高產棉田可是今年的熱點話題,棉農多少有所耳聞。

尤其是在兵團內部,有相對完善的管理體系,想了解到天棉20的相關訊息並不難。

再加上短短一年內,天禾也在建立起了不少的棉花示範田,藉著天玉1號的名聲,也在疆內打出了名氣。

穩定500公斤以上的高產數據,讓很多棉農眼眶發紅。

然而,在天棉20高產消息頻頻出現的情景下,天禾種業卻好像低調了下來。

無他,

種子又賣沒了。

5.4萬畝的制種面積,近6000噸棉花種子,短短一周之內,就被兵團各團場還有各種植大戶給掃空了。

其速度之快,讓天禾種業都有那麼一丟丟措手不及。

還好經過了天玉1號的洗禮,天禾種業的反應速度也很快,這種場面,遊刃有餘。

天棉20種子價格也水漲船高,每公斤售價達到了200元。這個價格,超出了良種補貼的談判價格100元以內。

但即使沒了良種補貼,也擋不住市場的火熱情緒。

紛紛找上門來,天禾的銷售人員一天到晚電話就沒停過,棉花種子雖然賣完了,但客戶關係得維護著啊!

順便推銷天禾的其它種子。

「哥,今年天玉1號種子供應足,一畝產3000多斤,收益也有2000元出頭。」

「小麥種子也有兩款,一個天麥1號,品質好;另一個是今年才推出的,全優生1號,聽名字你就知道啥意思了。」

「鹽鹼地啊,那我給你推薦天豆1號,產量不錯,還能改良土壤,種兩季再種棉花效果杠杠的。」

「啥?苜蓿?也有苜禾1號,但你知道的,那種子太貴,要500元1斤,西北還沒有良種補貼,啊?還是要啊!」

不是天禾低調,現實是沒有時間再高調的進行宣傳。

忙!

累!

但卻快樂着!

這就是技服人員的感受!

又一個單品銷售額破10億元的種子,今年不是有在職分紅計劃嗎?

那我能忙到公司破產,能把郭老闆的頭髮給薅沒了!

一年到頭,,不就是為了體驗這種爆單的感覺嗎?不就為了這碎銀幾兩嗎?

天禾的技服人員像打了雞血似的,打電話的聲音一個比一個大,手舞足蹈的活躍在辦公室和田間地頭。

充滿了激情。

……

九泉。

郭陽也被天棉的爆發力驚住了。

從他開始關注天棉20、天稻22、天薯21,只過去了短短一周時間,還沒完成加工的棉花種子就賣沒了。

呈現給他的結果只是一個數字:天棉20單品銷售額達到12億元。

可是一周就結束了啊!

作為天禾的老闆,他今年甚至連棉花田都還沒正兒八經的去過,然後你告訴我,種子賣完了?

還12個億!

郭陽確實爽了,但卻只爽了那麼一瞬間,甚至連裝逼都還沒來得及。

好在馬上就能品嘗到天禾的大米和土豆的滋味。

也算是補償吧。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0章 棉花:一舉打破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