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高平郗氏

第372章 高平郗氏

第372章高平郗氏

桓溫的行為,吃相確實難看,畢竟在他寫這封奏疏之前,謝尚的病情尚未惡化,這種行為,就好像是在盼著謝尚死一般。

但他顧不得那麼許多,豫州實在太重要。

自後趙內亂以來,謝尚招降納叛,豫州從一個僑置州郡,隨着東晉的版圖逐步向北擴張,除了潁川郡被桓溫併入到了司州以外,豫州已經恢復到了西晉時的面積。

領歷陽、汝陽、汝陰、新蔡、弋陽、西陽、淮南、廬江、安豐、秦郡、馬頭、晉熙、汝南、譙郡、梁郡、北南頓、東郡等十七郡。

若是桓溫能夠順勢控制豫州十七郡,便可更加得心應手的操縱江東朝廷。

既能削弱朝廷的實力,又可以壯大自己,何樂而不為。

如果沒有桓溫的這份奏疏,司馬昱等人與小皇帝司馬聃關起門來,就能商量出一個合適的人選,他們也正是準備這麼做。

可如今桓溫上表,這位權傾朝野的楚公,他的意見不容忽視,也不可以忽視。

由誰來接替謝尚成為豫州刺史,就不是他們幾個人能夠關起門來決定的事情,必須舉行朝議,召集群臣來商量。

畢竟桓溫一旦因此發怒,自然不敢將怒火撒向小皇帝司馬聃,但保不準就聲稱司馬昱、王坦之、王彪之三人蒙蔽聖聽,要起兵清君側。

王羲之曾擔任江州刺史,這一資歷,足以讓他接替謝尚,出任豫州刺史。

司馬昱等人理解小皇帝的憤怒,但也只能勸說他息怒。

然而這一提議卻招到了王坦之、王彪之的激烈反對。

「陛下,微臣斗膽舉薦一人,不知王右軍如何?」

嗯.如果有一天能把朝廷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倒是可以這麼說。

王彪之坦言道:

「回稟陛下,吾兄既不願背叛朝廷,又不願與兒時的舊友交惡,自覺在朝廷與桓氏之間難以抉擇,迫於無奈之下,兩次辭官。

只能是群臣一同商議,大部分人都覺得謝弈不是合適的人選,即使回絕了桓溫的提議,桓溫也不好發泄,總不能說滿朝都是奸臣。

片刻后,司馬昱最先提議道:

當年桓溫能夠順利接任荊州刺史,是因為他本就官拜徐州刺史,又是天子的姑父,同時和庾翼私交甚篤。

即使司馬聃有心想要越過朝議,但三人還是硬生生將他勸住了。

王坦之沉吟道:

桓熙的勢力基礎則是北方的漢蕃士兵。

「陛下,為今之計,是要推選出一個忠於朝廷,但也能讓桓溫接受的人選。」

桓溫雖然不敢大肆屠戮公卿,可打着清君側的旗號,逼小皇帝對他們幾個人下殺手的能耐還是有的。

王右軍便是右軍將軍王羲之,王羲之在兩年前於會稽內史的任上辭官歸隱,但如今其實也才五十四歲,完全可以起複為官。

王坦之出自太原王氏,而王彪之則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這種事情,爾朱榮可以干,桓熙不顧忌名聲的話,也可以干,畢竟爾朱榮的勢力基礎是與他同族的契胡人,以及被他收編的反對朝廷的六鎮鮮卑士兵。

這樣的人物本就很少,又必須有接任豫州刺史的資歷,想找到合適的人選更是難上加難。

唯獨桓溫不能效仿,因為他本就是與南方的士族合作,才能坐上荊州刺史的位置,他如果屠戮朝堂上的王公百官,必將引得南方各地皆叛。

眾人聞言,沉默不語。

北魏末年的爾朱榮就是在南下控制洛陽以後,聲稱是朝中的奸臣們將國家弄得烏煙瘴氣,最終在河陰屠殺王公百官二千餘人,基本將北魏中央的高官消滅殆盡。

「臣懇請陛下,另擇他人,否則,若是以吾兄擔任豫州刺史,一旦桓溫傾其所有,已結歡心,臣只恐吾兄行差踏錯,愧對晉室列祖列宗。」

王彪之之所以出言阻止王羲之出任豫州刺史,就是不希望將好不容易脫身的堂兄,重新拽入這片泥潭,讓王羲之兩面難做人。

況且,也正如他所言,一旦桓溫加大力度向王羲之示好,很難不保證王羲之徹底倒向桓家。

司馬聃雖然年紀小,卻並不愚昧,既然連王彪之都在出面替王羲之回絕,他自然不會考慮那位以書法享有盛名的王右軍。

「諸卿可還有人選?」

司馬聃問道。

由於條件太過苛刻,既要忠於朝廷,又得讓桓溫不能拒絕,而且必須有官拜刺史的資歷,一時半會,哪有那麼多的人選。

正當司馬昱、王彪之一籌莫展之際,王坦之卻因為王羲之而想到了另一個人:

「陛下,臣以為,郗方回或可擔此重任。」

司馬昱、王彪之聞言,豁然開朗。

郗方回便是郗愔,是已故太尉郗鑒的長子,也是王羲之的妻弟。

此人以門蔭入仕,襲爵南昌縣公,曾在朝中擔任中書侍郎,又先後擔任過何充的驃騎將軍長史、褚裒的征北大將軍府長史。

何充是當年力主由桓溫出鎮荊州之人,褚裒則是太后的父親。

當然,王坦之之所以篤定桓溫不會反對有郗愔出任豫州刺史,是因為桓溫的謀主郗超,便是郗愔之子。

桓溫看在郗超的面子上,再怎麼不情願,只怕也會捏著鼻子認下此事。

郗愔之子雖然仕於楚國,但郗愔本人卻是晉室忠臣,自從桓氏展露其野心以後,郗愔與郗超父子二人已經多年沒有了往來。

而且,王坦之推舉郗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要替小皇帝拉攏高平郗氏。

郗愔之父郗鑒雖然已經過世了十八年,但其留下的影響力還在。

郗鑒曾兼任兗州刺史、徐州刺史,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又曾加督揚州八郡諸軍事,先後參與平定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官至太尉,在朝野極具人望。

如今由郗愔出任豫州刺史,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至少桓溫不願意因為阻攔郗愔起複,而與高平郗氏交惡。

郗鑒久掌徐、兗二州,高平郗氏在當地有着很深的影響力,這一點桓溫最是清楚。

畢竟他曾擔任徐州刺史,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只不過任職的時間不長,沒有來得及讓軍民忘記郗鑒的遺澤。

司馬聃見司馬昱、王彪之都贊同王坦之的建議,便也不再多想,準備重新起用郗愔,以他接替謝尚,擔任豫州刺史。

郗愔只有四十五歲,他在褚裒死後,又入朝當了幾年官,不久便稱病辭官,在章安縣(今浙江台州章安鎮)隱居。

此人不求宦達,否則,以其父的遺澤,郗愔早就貴為一方諸侯了

至於能否請動郗愔重新出山,王坦之、王彪之等人是一點也不擔心。

士族深諳狡兔三窟之道,琅琊王氏有王彪之忠於朝廷,又有王羲之等人與桓氏曖昧不明,而陳郡謝氏同樣如此,謝尚一心為公,但謝家之女謝道韞同時又是桓熙的妻子。

如今豫州刺史之位擺在郗愔面前,王坦之料定,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接下。

畢竟郗愔之子郗超與桓溫、桓熙父子走得太近,陷得太深,有朝一日桓家如果是像王敦、蘇峻等人一樣倒台,一如謝尚擔憂陳郡謝氏一樣,郗愔也得擔心郗超為宗族帶來橫禍。

而出任豫州刺史,就是王坦之等人送來的一份禮物,能夠讓高平郗氏兩頭下注。

人活一世,無非為了名利。

郗愔擔任豫州刺史,為晉室盡心竭力,在青史之上,留下忠貞之名。

哪怕郗愔是與桓溫處處作對,即使桓氏代晉,莫非桓溫還能因為懷恨在心,要將郗愔處死。

不看僧面看佛面,郗超為桓家鞠躬盡瘁,勤勤懇懇這麼多年,桓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他的父親治罪。

更不會因為郗愔的行為而遷怒於郗超。

既然沒有後顧之憂,郗愔又怎麼會拒絕朝廷的徵辟。

豫州刺史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是燙手山芋,會夾在建康與襄陽之間難以做人,兩面受氣,王羲之當年就是因此辭掉了江州刺史。

而郗愔卻可以毫無顧忌的向朝廷表忠,偏偏桓溫無法反對。

翌日,清晨。

司馬聃在正殿召開朝議,商討該是由誰來接替謝尚出任豫州刺史。

親桓氏的大臣們自然是因為桓溫的奏疏,而為謝弈搖旗吶喊,但謝弈卻遭到了親晉室的大臣們的一致反對。

眾人相持不下的時候,會稽王司馬昱出面,舉薦目前正在養老的郗愔重新出山,立即贏得了包括王坦之、王彪之在內,一眾親晉室的大臣的贊同。

而親桓氏的大臣們的反對聲音,就沒有對方反對時那麼激烈了。

畢竟於情於理,郗愔看上去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也是桓溫不得不接受的人選。

群臣在殿內爭議一番之後,最終還是支持郗愔接替謝尚的聲音佔據了上風,由司馬聃拍板,當場下詔,派遣使者前往章安縣,召郗愔入朝,冊封官職。

而親桓氏的大臣也在下朝之後,第一時間派人將這一結果送往襄陽。

天子已經做出決定,不是他們能夠反對的,下一步的動作,還是要由桓溫親自定奪。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晉:我的權臣父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東晉:我的權臣父親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2章 高平郗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