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伐楚

第26章伐楚

蠱士正文第26章伐楚周簡王九年八月,為了懲罰鄰國許國收留並支持叛臣公子班回國爭權作亂、並在此之前私自接收鄭國另一位叛臣公孫申的封邑給予公子班,給鄭國造成了國土的損失,鄭國國君鄭成公不顧霸主們在此之前曾落實的『弭兵盟約』中的約定,執意派鄭國執政公子喜率軍伐許,以泄心中私憤。

而子罕率軍進入了許國境內后,還得意洋洋地派使者給許國國君許靈公送信;在信中,子罕大言不慚地說:

「此次晉國伐秦之役,不但我鄭國踴躍參與,就連曹、邾、滕等小國都主動派兵參與作戰,而您竟然不聽晉侯的號令,拒不出兵參與伐秦,您這就是蔑視侯伯的權威!所以,我們寡君特命我率軍前來,以討伐許國的『不敬霸主』之罪。」

面對猖狂的鄭國君臣的挑釁,許國國君許靈公不卑不亢地回復前來征伐的子罕說:

「我們許國一直是楚國的屬國,而這件事之前晉國也是認可的;現在,就連霸主晉國都沒有因為我們沒參與伐秦之役而派兵來討伐,那麼你們鄭國就更加無權出兵來攻打我國了!」

子罕惱羞成怒,再次複信給許靈公說:

「晉、楚兩國已經簽訂了『弭兵之盟』,您難道不知道嗎?盟約中說明了——若有傷害晉國的事情發生,那麼楚國也可以代替晉國討伐它。許國既然是楚國的屬國,而你們又不派兵參與伐秦,那就是傷害了晉國的利益;我們鄭國是晉國的盟友,當然有權代表晉國討伐犯有過錯的人。」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那鄭、許之間還有什麼好談的,直接打吧;於是,子罕率鄭軍發起了對許國的進攻;而許靈公也在頑強抵抗鄭軍的同時,趕緊派人去楚國向楚共王求援,請楚軍馬上北上救許。

出人意料的是——楚軍還沒前來,子罕所率鄭軍的進攻許國軍事行動,卻可恥地失敗了,許靈公憑藉着堅固的城池和許國國人們高昂的士氣,最終挫敗了來勢洶洶的鄭國軍隊,子罕不得不狼狽地率軍逃回了新鄭。

得知子罕鎩羽而歸后,鄭成公的臉面實在掛不住了;因此,當年八月二十三,鄭成公親自出馬,率鄭軍再第二次進攻許國;這一次鄭軍的出兵很順利,八月二十五,鄭軍攻克了許國國都外城,圍困了內城,得意洋洋的鄭成公向被困在內城的許靈公發出了勸降信:

「您若是執迷不悟,不肯放棄的話,那麼我必定要毀了此城。若您肯為城內的國人們考慮,我將與您重歸於好。」

此時,楚國的援軍遲遲未到,而許都內城的情況越來越危急,許靈公擔心內城堅持不了多久了;為免生靈塗炭,許靈公便回信給鄭成公說:

「希望您能夠信守承諾,我願意交割土地,使兩國重修友好。」

許靈公所說的『交割土地』,其實就是要把之前公子班所佔據的、公孫申原有的封地——鄭國訾地交還給鄭國,以此來換取鄭成公的退兵。

雖然訾地本來就是鄭國的,但在這之前又沒有直接歸屬於鄭國公室,現在能歸自己所有,鄭成公覺得也可以了;而鄭國重新佔領訾地后,許國的生存空間就被鄭國大幅地壓縮,將來鄭國隨時可以再次進入許國,所以得到訾地這個戰利品就很好了。

另外,最為關鍵的是——鄭成公已經得知,楚國接到許國的求救信后,正在籌劃出兵伐鄭以救援許國,如果自己還不見好就收、迅速從許國撤軍回師的話,只怕楚軍又要再次重複之前的北上老套路:圍攻新鄭了。

於是,鄭成公下令停止攻許,痛快地同意了許靈公的講和請求,在順利地收回了被公孫申、公子班佔據多年的封邑訾地之後,就迅速收兵回國;而鄭軍撤退之後,許國的宗廟社稷總算暫時得以保全,鄭許之戰也告一段落。

鄭、許之戰,在春秋時期是一場很常見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其規模也很小,影響力就更談不上了;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太多的人去關注,打完了也就打完了。

可這一次卻不一樣,在莫名其妙和陰差陽錯之下,鄭國伐許之戰卻深切地影響到了諸侯霸主——晉國國內的政治形勢,讓平日裏矛盾重重的諸卿士大夫家族之間的矛盾顯現激化,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晉國一代賢臣伯宗被郤氏藉機污衊陷害,最終殞命。那麼具體的情況又是怎樣呢?下面繼續為大家講述——

鄭國的許之役雖然獲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利益,也對外顯示了鄭國的『威懾力』,但此役為鄭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不小——許國雖然國小力微,但並不是沒有後台的,它一直都是受楚國的庇護,是楚國為數不多的盟國之一;而鄭國背棄與楚國的盟約改投晉國后,悍然入侵許國,這是赤裸裸地違反了晉楚兩國剛剛達成的『弭兵之會』盟約,也是故意在打楚國的臉。

因此,當鄭軍從許國撤退後不久,得知消息的楚國司馬子反就想攛掇楚共王對鄭國用兵,以討伐鄭國的不義之舉。

子反想要出兵伐鄭,但楚共王的弟弟、楚大夫子囊覺得這麼做不是眼下的最好選擇,便在朝議中勸楚共王不要聽子反的挑唆、無故地發動伐鄭戰爭;子囊還進一步向楚共王諫言說:

「我們不久前才剛剛與晉國簽訂了休兵停戰的盟約,楚國也是言而有信的大國,不應該這麼快就背棄盟約,請您還是不要下令發兵伐鄭吧。」

但楚共王本人都還沒有做出是否出兵的決定,同時參與朝議的司馬子反就已經坐不住了,他不以為然地反駁子囊說:

「現在的敵情是對我們有利的,我們當然要進軍攻伐鄭國,那還管什麼結盟不結盟的呢!」

子囊繼續解釋說:

「晉楚盟約的墨跡都還未乾,我們就做出了背盟不義的事情,這斷不可為。」

子反再反駁說:

「之前,秦國使者拜訪我國時曾說,當初與晉國簽訂令狐之盟后,又為晉國所攻伐,晉人實在是不可信。而鄭國伐許,已經是他們背盟在先,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照做?」

子囊再分辨說:

「是鄭國伐許,又不是晉國伐許。而秦國使者的話,不知道有幾分可信,不能輕易受其蠱惑啊。」

子反按捺不住、跪立起來大聲說:

「成、穆、庄諸先王之霸業絕不可廢;許國,是我們楚國的忠實盟友,現在晉國的盟友鄭國悍然伐許,晉國身為鄭國的盟主,為何不制止鄭國的『毀盟』行為?晉國這麼縱容鄭國,是置『弭兵盟約』於何地?我軍必須出兵伐鄭,以懲鄭國的不義毀盟行為!」

子反理直氣壯的話,得到了大部分楚國卿士大夫的贊同,認為司馬的話很的有道理,楚國什麼時候要看別人的臉色、要顧及盟約的束縛了。

當年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三代楚國國君所開創、建立的霸業,是楚共王必須要全力維護、乃至於發揚光大的天然使命,中原腹地的鄭國,就是這份霸業拼圖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哪怕是鄭國沒有伐許,楚國早晚也是要出兵伐鄭的,否則楚國先王們留下的霸業豈不是要慢慢地萎縮、乃至消逝了。

所以,儘管聽到了反對的聲音,但楚共王還是決定要出兵伐鄭、穩固楚國的霸業;他最終力排眾議、以『鄭國無故伐許』的名義,下令說:

「捍衛楚國的盟友,殲滅楚國的敵人;出兵伐鄭!」

周簡王十年,楚國司馬子反奉楚共王之命,率軍北上伐鄭;途中,子反路過了申邑,因為需要為軍隊補充軍需糧秣,於是子反暫時在申邑稍做停留,並順道拜訪了在申邑封地養老的楚國老臣申叔時,向他表示敬意。

申叔時當時已經退休,並在自己的封地申地養老,所以並沒有出席前次商議伐鄭的朝會;但他聽說了子反說動楚共王,出兵攻打鄭國的事情后,很是擔憂,便對前來拜訪自己的子反勸告說:

「盟約,是用信義來達成的;信義,是用來遵守禮法的;我們楚國是大國,如果帶頭不遵守禮法,那就是不講仁義、不守信用。此次大夫進兵,去許國是可以的,但要討伐鄭國,那就是我們背盟在先啊。」

子反當然不會直接頂撞申叔這樣的前輩老臣,於是禮貌性地回復說:

「申叔您老人家言之在理,但大軍已經啟程北上,這個時候再要停止行動,那恐怕是不能了。」

見子反不聽勸告,申叔時也沒有過多的擺老資格架子,於是便不再提及此事,而是與子反聊起別的無關緊要的事情來。

因為軍情緊急、時間緊迫,子反在申邑對申叔時的拜訪只是禮節性的,當軍需物資補充完畢后,子反沒有過多地逗留,立即向申叔時告別,然後繼續率軍北上了。

子反離開后,申叔時悵然地對身邊的人說:

「子反這小子恐怕要給楚國惹大禍了——誠信,是立身的根本,是用來保護禮義的;而禮義,是待人的根本,是用來保護生存的;這兩樣優秀的品德,都被子反所丟棄了,他想要避免禍患,還能夠辦到嗎?子反自己的禍患,大概很快就要到來了!」

離開申邑的子反,也對左右下屬們說:

「申叔老了,又不懂軍事方略,因此才會這麼說;但無論如何,他老人家還是一個可親可敬的忠厚老臣啊。」

子反離開申邑後繼續率軍北上,一路追擊已經從許國撤軍的鄭軍主力,直接進入了鄭國;在鄭國,子反圍攻了暴隧,打擊了鄭國的囂張氣焰;然後,子反繼續進軍,改道攻入衛國,又打到了首止。

楚國的這一次出兵,意在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並降服鄭、衛等晉國盟友;可子反率楚軍主力勞師遠征、遠離了本土,導致楚國的邊境防備十分的空虛。因此,鄭成公在拚命抵擋楚軍進攻的同時,又派鄭國執政子罕偷偷率軍南下,偷襲了楚國邊境地方,並乘虛攻佔了楚國的北部城邑新石。

在楚鄭兩國混戰一氣、誰也壓制不住誰的時候,晉國也想抓住這個機會,發兵攻擊楚軍,以報復楚國伐鄭之舉。因此晉國執政欒書向晉厲公建議說:

「楚人不守信義、悍然背盟,這絕不可縱容,我們必須出兵討伐,以懲罰楚人之過。」

在欒書的進言下,晉厲公也很想率軍出征,和楚軍選個場地、痛痛快快地打一場架,並讓天下諸侯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諸侯霸主。於是,晉厲公特地召開朝會,請諸卿士大夫們共同商議,看如何應對楚國的挑釁進攻。

可在朝會中,下軍將韓厥卻勸晉厲公說:

「君上您還是要暫時等一下,這次楚國伐鄭,確實是他們先背棄了『弭兵盟約』的約定,然後楚國君臣又驅使國內的老百姓們去進行這場不義的戰爭,這樣不體恤百姓、不愛惜國力和民力的國君和掌握朝政的卿士大夫,一定會被他們的百姓所拋棄。用不着我們出兵抵抗,楚國自己就會加重自己的罪過,楚國的百姓也會拋棄他們的君主;而人心一旦失去了,誰還會心甘情願地再替他打仗呢?等楚國的君臣不斷地犯錯之後,我們再行征伐也不遲。」

韓厥反對出兵援鄭、擊楚,其內在意思是——晉國此時已經經歷了連續多次的大戰,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四軍士卒們已疲憊不堪,國家的府庫也都因為連年的戰爭而消耗殆盡,再要強行發兵征戰,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因此,韓厥就藉著『楚人無庸興兵,其罪加重,其民將叛』的理由,請晉厲公稍稍等待一下,讓晉國的國人們好好地休養生息一陣,以恢復被耽誤了好幾年的農事,這樣也能讓國家的物產、糧秣、軍需都能有所積累,國家得以恢復元氣;等百姓們鬆了一口氣,做好了下一次與楚國的戰爭準備后,再行發兵、與楚國進行爭霸之戰也不遲。

當時,參與朝會的士燮也表示反對馬上出兵與楚國作戰,而是贊同韓厥的暫時恢復休養、以待將來的意見。

可同樣參與朝會的郤氏家族,卻積極地支持欒書的意見,要求出兵與楚國交戰。

新軍將郤犨第一個發言,說:

「楚國這一次攻伐鄭、衛兩國,實在是已經背棄了晉、楚弭兵之盟。既然楚國已經背盟,那麼我們就要果斷地出兵,打擊對方的氣焰;否則,不但貽誤了戰機,還有可能失去對鄭國的控制權。」

上軍將郤錡緊接着補充說:

「鄭國在晉楚之間反覆,其實是懼怕楚國的,如故這一次我們不去驅趕楚軍、救援鄭國的話,那麼鄭國必定會懾於楚軍地壓力,而重新臣服於楚國的。所以,我們必須出兵救鄭。」

郤氏家族成員之所以要說動晉厲公發動對楚國的戰爭,是因為戰爭可以強化郤氏目前在晉國的權勢和地位;長久以來,郤氏都是依靠在戰場上的軍功、而不是用自身的見識和頭腦智慧來獲取利益、權勢的家族,以權謀、外交手段來進行政治活動,那不是郤氏的長處,而戰爭爆發時,郤氏的作戰才能就派得上用場了,還能憑藉戰爭的勝利來擴大他們手中的權力。所以,和其他晉國侈卿家族相比,郤氏更酷愛戰爭的來臨。

但也出席了此次朝會的晉國老臣伯宗,卻贊同韓厥、士燮的『暫時休兵』意見,而堅決反對郤氏家族的『出兵攻楚』之議;他在朝議中對晉厲公建議說:

「許國,是楚國長久以來的盟國,而鄭國前次出兵伐許,其實與伐楚也無異了;所以,遭到鄭國冒犯的楚國,必然會出兵反擊、進攻鄭國;鄭國雖然是我們的盟友,但楚國伐鄭師出有名,這不是對我們晉國的無禮。因此,我們可以派使者出訪楚國,與其君臣進行交涉,無須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晉國是堂堂諸侯霸主,可不能被鄭國君臣的一己私利所要挾和左右。」

對主和與主戰派之間的分歧,晉厲公作為一位成熟的君主,自然有自己的決斷;而他在對韓厥和士燮、伯宗的諫言進行了思慮,又對郤氏的請戰要求進行了分析之後,很快明白了這兩派『戰、和』請求背後隱藏的真實意圖。

仔細思考對比之下,晉厲公覺得此時出兵與楚軍對抗、援救鄭國的行動對國家的恢復元氣、積蓄力量確實是沒有什麼幫助,還可能耽誤重要的農耕要事;於是,晉厲公在朝會上做出決斷——對出兵援鄭、攻楚的行動暫時擱置討論,而改為解散常備的四軍士卒,準備今年的農耕事宜,讓普通國人們可以稍稍休養生息,以積蓄糧秣,進行耕種;待國家恢復了元氣、國人們養足了精氣之後,再行談論下一步軍事行動的計劃。

另外,為了表示自己的『關切』態度,晉厲公還專門派下軍佐派荀罃出使楚國,『要求』楚共王遵守盟約,立即從鄭國撤軍。

就這樣,還在拚死纏鬥中的楚國和鄭國,既等不到晉國派出的援軍來支援,後勤上的補給線又被對手所時刻騷擾、切斷,邊境的城邑也被攻佔,雙方的作戰狀況都處於十分不利的形勢;因此,楚共王和鄭成公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從對方的國內退兵,重新調整應對方式;楚、鄭兩國間最新的這次對陣,就在索然無味中匆匆結束了。

可是,在是否出兵援鄭的朝議中反對郤氏意見,規勸晉厲公不要出兵的伯宗,他的這種態度就得罪了一心想要藉助軍事行動來擴大家族利益的郤氏,也因此將馬上面臨郤氏的反擊『誣陷』,由此落得個悲慘的人生結局周簡王九年八月,為了懲罰鄰國許國收留並支持叛臣公子班回國爭權作亂、並在此之前私自接收鄭國另一位叛臣公孫申的封邑給予公子班,給鄭國造成了國土的損失,鄭國國君鄭成公不顧霸主們在此之前曾落實的『弭兵盟約』中的約定,執意派鄭國執政公子喜率軍伐許,以泄心中私憤。

而子罕率軍進入了許國境內后,還得意洋洋地派使者給許國國君許靈公送信;在信中,子罕大言不慚地說:

「此次晉國伐秦之役,不但我鄭國踴躍參與,就連曹、邾、滕等小國都主動派兵參與作戰,而您竟然不聽晉侯的號令,拒不出兵參與伐秦,您這就是蔑視侯伯的權威!所以,我們寡君特命我率軍前來,以討伐許國的『不敬霸主』之罪。」

面對猖狂的鄭國君臣的挑釁,許國國君許靈公不卑不亢地回復前來征伐的子罕說:

「我們許國一直是楚國的屬國,而這件事之前晉國也是認可的;現在,就連霸主晉國都沒有因為我們沒參與伐秦之役而派兵來討伐,那麼你們鄭國就更加無權出兵來攻打我國了!」

子罕惱羞成怒,再次複信給許靈公說:

「晉、楚兩國已經簽訂了『弭兵之盟』,您難道不知道嗎?盟約中說明了——若有傷害晉國的事情發生,那麼楚國也可以代替晉國討伐它。許國既然是楚國的屬國,而你們又不派兵參與伐秦,那就是傷害了晉國的利益;我們鄭國是晉國的盟友,當然有權代表晉國討伐犯有過錯的人。」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那鄭、許之間還有什麼好談的,直接打吧;於是,子罕率鄭軍發起了對許國的進攻;而許靈公也在頑強抵抗鄭軍的同時,趕緊派人去楚國向楚共王求援,請楚軍馬上北上救許。

出人意料的是——楚軍還沒前來,子罕所率鄭軍的進攻許國軍事行動,卻可恥地失敗了,許靈公憑藉着堅固的城池和許國國人們高昂的士氣,最終挫敗了來勢洶洶的鄭國軍隊,子罕不得不狼狽地率軍逃回了新鄭。

得知子罕鎩羽而歸后,鄭成公的臉面實在掛不住了;因此,當年八月二十三,鄭成公親自出馬,率鄭軍再第二次進攻許國;這一次鄭軍的出兵很順利,八月二十五,鄭軍攻克了許國國都外城,圍困了內城,得意洋洋的鄭成公向被困在內城的許靈公發出了勸降信:

「您若是執迷不悟,不肯放棄的話,那麼我必定要毀了此城。若您肯為城內的國人們考慮,我將與您重歸於好。」

此時,楚國的援軍遲遲未到,而許都內城的情況越來越危急,許靈公擔心內城堅持不了多久了;為免生靈塗炭,許靈公便回信給鄭成公說:

「希望您能夠信守承諾,我願意交割土地,使兩國重修友好。」

許靈公所說的『交割土地』,其實就是要把之前公子班所佔據的、公孫申原有的封地——鄭國訾地交還給鄭國,以此來換取鄭成公的退兵。

雖然訾地本來就是鄭國的,但在這之前又沒有直接歸屬於鄭國公室,現在能歸自己所有,鄭成公覺得也可以了;而鄭國重新佔領訾地后,許國的生存空間就被鄭國大幅地壓縮,將來鄭國隨時可以再次進入許國,所以得到訾地這個戰利品就很好了。

另外,最為關鍵的是——鄭成公已經得知,楚國接到許國的求救信后,正在籌劃出兵伐鄭以救援許國,如果自己還不見好就收、迅速從許國撤軍回師的話,只怕楚軍又要再次重複之前的北上老套路:圍攻新鄭了。

於是,鄭成公下令停止攻許,痛快地同意了許靈公的講和請求,在順利地收回了被公孫申、公子班佔據多年的封邑訾地之後,就迅速收兵回國;而鄭軍撤退之後,許國的宗廟社稷總算暫時得以保全,鄭許之戰也告一段落。

鄭、許之戰,在春秋時期是一場很常見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其規模也很小,影響力就更談不上了;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太多的人去關注,打完了也就打完了。

可這一次卻不一樣,在莫名其妙和陰差陽錯之下,鄭國伐許之戰卻深切地影響到了諸侯霸主——晉國國內的政治形勢,讓平日裏矛盾重重的諸卿士大夫家族之間的矛盾顯現激化,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晉國一代賢臣伯宗被郤氏藉機污衊陷害,最終殞命。那麼具體的情況又是怎樣呢?下面繼續為大家講述——

鄭國的許之役雖然獲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利益,也對外顯示了鄭國的『威懾力』,但此役為鄭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不小——許國雖然國小力微,但並不是沒有後台的,它一直都是受楚國的庇護,是楚國為數不多的盟國之一;而鄭國背棄與楚國的盟約改投晉國后,悍然入侵許國,這是赤裸裸地違反了晉楚兩國剛剛達成的『弭兵之會』盟約,也是故意在打楚國的臉。

因此,當鄭軍從許國撤退後不久,得知消息的楚國司馬子反就想攛掇楚共王對鄭國用兵,以討伐鄭國的不義之舉。

子反想要出兵伐鄭,但楚共王的弟弟、楚大夫子囊覺得這麼做不是眼下的最好選擇,便在朝議中勸楚共王不要聽子反的挑唆、無故地發動伐鄭戰爭;子囊還進一步向楚共王諫言說:

「我們不久前才剛剛與晉國簽訂了休兵停戰的盟約,楚國也是言而有信的大國,不應該這麼快就背棄盟約,請您還是不要下令發兵伐鄭吧。」

但楚共王本人都還沒有做出是否出兵的決定,同時參與朝議的司馬子反就已經坐不住了,他不以為然地反駁子囊說:

「現在的敵情是對我們有利的,我們當然要進軍攻伐鄭國,那還管什麼結盟不結盟的呢!」

子囊繼續解釋說:

「晉楚盟約的墨跡都還未乾,我們就做出了背盟不義的事情,這斷不可為。」

子反再反駁說:

「之前,秦國使者拜訪我國時曾說,當初與晉國簽訂令狐之盟后,又為晉國所攻伐,晉人實在是不可信。而鄭國伐許,已經是他們背盟在先,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照做?」

子囊再分辨說:

「是鄭國伐許,又不是晉國伐許。而秦國使者的話,不知道有幾分可信,不能輕易受其蠱惑啊。」

子反按捺不住、跪立起來大聲說:

「成、穆、庄諸先王之霸業絕不可廢;許國,是我們楚國的忠實盟友,現在晉國的盟友鄭國悍然伐許,晉國身為鄭國的盟主,為何不制止鄭國的『毀盟』行為?晉國這麼縱容鄭國,是置『弭兵盟約』於何地?我軍必須出兵伐鄭,以懲鄭國的不義毀盟行為!」

子反理直氣壯的話,得到了大部分楚國卿士大夫的贊同,認為司馬的話很的有道理,楚國什麼時候要看別人的臉色、要顧及盟約的束縛了。

當年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三代楚國國君所開創、建立的霸業,是楚共王必須要全力維護、乃至於發揚光大的天然使命,中原腹地的鄭國,就是這份霸業拼圖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哪怕是鄭國沒有伐許,楚國早晚也是要出兵伐鄭的,否則楚國先王們留下的霸業豈不是要慢慢地萎縮、乃至消逝了。

所以,儘管聽到了反對的聲音,但楚共王還是決定要出兵伐鄭、穩固楚國的霸業;他最終力排眾議、以『鄭國無故伐許』的名義,下令說:

「捍衛楚國的盟友,殲滅楚國的敵人;出兵伐鄭!」

周簡王十年,楚國司馬子反奉楚共王之命,率軍北上伐鄭;途中,子反路過了申邑,因為需要為軍隊補充軍需糧秣,於是子反暫時在申邑稍做停留,並順道拜訪了在申邑封地養老的楚國老臣申叔時,向他表示敬意。

申叔時當時已經退休,並在自己的封地申地養老,所以並沒有出席前次商議伐鄭的朝會;但他聽說了子反說動楚共王,出兵攻打鄭國的事情后,很是擔憂,便對前來拜訪自己的子反勸告說:

「盟約,是用信義來達成的;信義,是用來遵守禮法的;我們楚國是大國,如果帶頭不遵守禮法,那就是不講仁義、不守信用。此次大夫進兵,去許國是可以的,但要討伐鄭國,那就是我們背盟在先啊。」

子反當然不會直接頂撞申叔這樣的前輩老臣,於是禮貌性地回復說:

「申叔您老人家言之在理,但大軍已經啟程北上,這個時候再要停止行動,那恐怕是不能了。」

見子反不聽勸告,申叔時也沒有過多的擺老資格架子,於是便不再提及此事,而是與子反聊起別的無關緊要的事情來。

因為軍情緊急、時間緊迫,子反在申邑對申叔時的拜訪只是禮節性的,當軍需物資補充完畢后,子反沒有過多地逗留,立即向申叔時告別,然後繼續率軍北上了。

子反離開后,申叔時悵然地對身邊的人說:

「子反這小子恐怕要給楚國惹大禍了——誠信,是立身的根本,是用來保護禮義的;而禮義,是待人的根本,是用來保護生存的;這兩樣優秀的品德,都被子反所丟棄了,他想要避免禍患,還能夠辦到嗎?子反自己的禍患,大概很快就要到來了!」

離開申邑的子反,也對左右下屬們說:

「申叔老了,又不懂軍事方略,因此才會這麼說;但無論如何,他老人家還是一個可親可敬的忠厚老臣啊。」

子反離開申邑後繼續率軍北上,一路追擊已經從許國撤軍的鄭軍主力,直接進入了鄭國;在鄭國,子反圍攻了暴隧,打擊了鄭國的囂張氣焰;然後,子反繼續進軍,改道攻入衛國,又打到了首止。

楚國的這一次出兵,意在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並降服鄭、衛等晉國盟友;可子反率楚軍主力勞師遠征、遠離了本土,導致楚國的邊境防備十分的空虛。因此,鄭成公在拚命抵擋楚軍進攻的同時,又派鄭國執政子罕偷偷率軍南下,偷襲了楚國邊境地方,並乘虛攻佔了楚國的北部城邑新石。

在楚鄭兩國混戰一氣、誰也壓制不住誰的時候,晉國也想抓住這個機會,發兵攻擊楚軍,以報復楚國伐鄭之舉。因此晉國執政欒書向晉厲公建議說:

「楚人不守信義、悍然背盟,這絕不可縱容,我們必須出兵討伐,以懲罰楚人之過。」

在欒書的進言下,晉厲公也很想率軍出征,和楚軍選個場地、痛痛快快地打一場架,並讓天下諸侯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諸侯霸主。於是,晉厲公特地召開朝會,請諸卿士大夫們共同商議,看如何應對楚國的挑釁進攻。

可在朝會中,下軍將韓厥卻勸晉厲公說:

「君上您還是要暫時等一下,這次楚國伐鄭,確實是他們先背棄了『弭兵盟約』的約定,然後楚國君臣又驅使國內的老百姓們去進行這場不義的戰爭,這樣不體恤百姓、不愛惜國力和民力的國君和掌握朝政的卿士大夫,一定會被他們的百姓所拋棄。用不着我們出兵抵抗,楚國自己就會加重自己的罪過,楚國的百姓也會拋棄他們的君主;而人心一旦失去了,誰還會心甘情願地再替他打仗呢?等楚國的君臣不斷地犯錯之後,我們再行征伐也不遲。」

韓厥反對出兵援鄭、擊楚,其內在意思是——晉國此時已經經歷了連續多次的大戰,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四軍士卒們已疲憊不堪,國家的府庫也都因為連年的戰爭而消耗殆盡,再要強行發兵征戰,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因此,韓厥就藉著『楚人無庸興兵,其罪加重,其民將叛』的理由,請晉厲公稍稍等待一下,讓晉國的國人們好好地休養生息一陣,以恢復被耽誤了好幾年的農事,這樣也能讓國家的物產、糧秣、軍需都能有所積累,國家得以恢復元氣;等百姓們鬆了一口氣,做好了下一次與楚國的戰爭準備后,再行發兵、與楚國進行爭霸之戰也不遲。

當時,參與朝會的士燮也表示反對馬上出兵與楚國作戰,而是贊同韓厥的暫時恢復休養、以待將來的意見。

可同樣參與朝會的郤氏家族,卻積極地支持欒書的意見,要求出兵與楚國交戰。

新軍將郤犨第一個發言,說:

「楚國這一次攻伐鄭、衛兩國,實在是已經背棄了晉、楚弭兵之盟。既然楚國已經背盟,那麼我們就要果斷地出兵,打擊對方的氣焰;否則,不但貽誤了戰機,還有可能失去對鄭國的控制權。」

上軍將郤錡緊接着補充說:

「鄭國在晉楚之間反覆,其實是懼怕楚國的,如故這一次我們不去驅趕楚軍、救援鄭國的話,那麼鄭國必定會懾於楚軍地壓力,而重新臣服於楚國的。所以,我們必須出兵救鄭。」

郤氏家族成員之所以要說動晉厲公發動對楚國的戰爭,是因為戰爭可以強化郤氏目前在晉國的權勢和地位;長久以來,郤氏都是依靠在戰場上的軍功、而不是用自身的見識和頭腦智慧來獲取利益、權勢的家族,以權謀、外交手段來進行政治活動,那不是郤氏的長處,而戰爭爆發時,郤氏的作戰才能就派得上用場了,還能憑藉戰爭的勝利來擴大他們手中的權力。所以,和其他晉國侈卿家族相比,郤氏更酷愛戰爭的來臨。

但也出席了此次朝會的晉國老臣伯宗,卻贊同韓厥、士燮的『暫時休兵』意見,而堅決反對郤氏家族的『出兵攻楚』之議;他在朝議中對晉厲公建議說:

「許國,是楚國長久以來的盟國,而鄭國前次出兵伐許,其實與伐楚也無異了;所以,遭到鄭國冒犯的楚國,必然會出兵反擊、進攻鄭國;鄭國雖然是我們的盟友,但楚國伐鄭師出有名,這不是對我們晉國的無禮。因此,我們可以派使者出訪楚國,與其君臣進行交涉,無須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晉國是堂堂諸侯霸主,可不能被鄭國君臣的一己私利所要挾和左右。」

對主和與主戰派之間的分歧,晉厲公作為一位成熟的君主,自然有自己的決斷;而他在對韓厥和士燮、伯宗的諫言進行了思慮,又對郤氏的請戰要求進行了分析之後,很快明白了這兩派『戰、和』請求背後隱藏的真實意圖。

仔細思考對比之下,晉厲公覺得此時出兵與楚軍對抗、援救鄭國的行動對國家的恢復元氣、積蓄力量確實是沒有什麼幫助,還可能耽誤重要的農耕要事;於是,晉厲公在朝會上做出決斷——對出兵援鄭、攻楚的行動暫時擱置討論,而改為解散常備的四軍士卒,準備今年的農耕事宜,讓普通國人們可以稍稍休養生息,以積蓄糧秣,進行耕種;待國家恢復了元氣、國人們養足了精氣之後,再行談論下一步軍事行動的計劃。

另外,為了表示自己的『關切』態度,晉厲公還專門派下軍佐派荀罃出使楚國,『要求』楚共王遵守盟約,立即從鄭國撤軍。

就這樣,還在拚死纏鬥中的楚國和鄭國,既等不到晉國派出的援軍來支援,後勤上的補給線又被對手所時刻騷擾、切斷,邊境的城邑也被攻佔,雙方的作戰狀況都處於十分不利的形勢;因此,楚共王和鄭成公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從對方的國內退兵,重新調整應對方式;楚、鄭兩國間最新的這次對陣,就在索然無味中匆匆結束了。

可是,在是否出兵援鄭的朝議中反對郤氏意見,規勸晉厲公不要出兵的伯宗,他的這種態度就得罪了一心想要藉助軍事行動來擴大家族利益的郤氏,也因此將馬上面臨郤氏的反擊『誣陷』,由此落得個悲慘的人生結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蠱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蠱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章伐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