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明朝的滅亡4

第25章明朝的滅亡4

蠱士正文第25章明朝的滅亡4就在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流民大軍到處掃蕩之時,內外交困之中的崇禎,意外得到消息,說清人皇帝皇太極,已於崇禎十六年農曆八月初九日暴亡——據記載,可能死於中風的皇太極死亡當天白天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就突然病逝,這使得清廷內部的多爾袞、豪格等人為了奪權,暫時陷入了混亂。

儘管遼東戰場臨時歇了口氣,但李自成並未停下腳步,就在崇禎十六年十月攻佔西安、隨後佔領陝西全省后,李自成決定正式稱帝。

此前,1643年農曆三月,李自成在攻佔襄陽后自稱為「新順王」,但他顯然並不滿足於此,到了崇禎十七年農曆一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稱帝,並宣佈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至此,在1644年的中國大地上,同時出現了三個年號,這分別是:大明帝國的崇禎十七年,和遼東滿清的順治元年,以及李自成創立的大順國的永昌元年。

正式稱帝后,李自成開始發兵,計劃取道山西進攻北京,農曆二月,李自成先後揮兵攻克山西汾州、陽城、蒲州和太原等地,除了在代州和寧武關先後遭遇總兵周遇吉的頑強抵抗,農民軍死傷七萬多人外,其他地方並未遇到像樣抵抗。

寧武關陷落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此時,距離李自成農民軍攻克北京、崇禎上吊自盡,還有18天時間。

作為拱衛軍事重鎮大同的門戶,寧武關陷落,大同也岌岌可危,由於在寧武關遭遇頑強抵抗、死傷慘重,因為李自成下令對寧武關進行屠城——「嬰幼不遺」,這種殘酷的屠城政策,使得大同總兵姜瓖極為震撼,看到大勢已去,姜瓖立即開關投降,隨後,宣府總兵王承胤也向李自成遞上了降表,當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順軍開進宣府鎮,「舉城嘩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滿城軍民都慶幸自己沒有遭遇戰禍,免於身受屠戮之災。

就在李自成取道山西,即將兵臨北京城下之時,崇禎再次想起了遷都南京的計劃,為此,他與左中允李明睿多次秘密商談南遷,但崇禎擔心像此前計劃遷都一樣遭遇群臣反對,因此一直不敢公開此事,一直到農曆三月一日寧武關和大同在同一天陷落後,已經接近走投無路的崇禎,決定公開召見百官,商談南遷計劃。

沒想到,兵科給事中光時亨首先站出來反對,光時亨激動地說,如果不殺主張南遷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於是,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公開討論此事,死要面子的崇禎無可奈何,只得裝樣子說:「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

見群臣都不敢附議南遷,崇禎只得違心地表示要堅守京城,與京都共存亡:「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有意思的是,激烈反對南遷的光時亨,卻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后,率先投降農民軍,在帝國最後的生死存亡關頭,光時亨表現得激烈慷慨,但當北京城破之日,他卻毫無骨氣地屈膝投降。

面對這樣不敢擔當甚至虛偽無恥的臣子,在某種程度上,也難怪崇禎感慨「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因為歸根到底,京官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他們不願意放棄眼前的利益,良田美宅帶不走,而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他們跳槽到新公司,總比南遷之路顛沛流離來得輕鬆。

另外,大臣們對崇禎也有些恐懼。崇禎皇帝在位17年,雖然忙裏忙外,但這個皇帝就像有偏執型人格障礙,不輕易相信別人,喜歡殺大臣。

對這樣一個皇帝,眾臣很難跟他一條心。

歷史學者魏斐德對此認為,崇禎在亡國前最終決定放棄遷都,他的優柔寡斷,使得清朝得以在擊敗李自成后,入關繼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機構,幾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漢族高官,並依靠這套系統,進一步統一了南方。

而這次遷都計劃的失敗和崇禎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親的凝聚力。

後來,建立於南方的南明政權,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後來福建的隆武、廣東的永曆等小朝廷,由於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傾軋,內耗嚴重,最終抗清失敗。

假如當初崇禎成功南遷,即便北方被闖軍或清朝所奪,至少可在南方實行統一的軍令政令。這樣的南明政權,也許還有中興的可能。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最後一次遷都計劃擱淺,崇禎至此再無退路。圖源:影視劇照

05

隨着最後一次遷都計劃的終止,崇禎只得決定,死馬當活馬醫,並下旨調派寧遠總兵吳三桂率領最後的幾萬關寧鐵騎入衛京師,儘管如此一來,等於是將明朝在遼東的最後一個重鎮寧遠拱手讓給滿清,但崇禎此時已然走投無路,實屬萬不得已,只得下令徵調吳三桂棄城入關。

但倉促之間,率領數萬關寧鐵騎和50萬軍民南下的吳三桂一行,根本無法迅速趕到,因此,當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時,進京勤王的關寧鐵騎才剛剛走到直隸豐潤,離北京還有幾百里路。

南遷遇阻,求援無望,走投無路之下,當年三月十六日,崇禎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當着眾位臣子的面,崇禎淚流滿面,文武百官也哭成一團。此時,距離北京城破、崇禎自殺,還有最後三天。

但崇禎仍在做最後的突圍計劃,當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農民軍兵臨北京城下,無能為力的崇禎只得在紫禁城內繞着大殿不停環走,大聲呼叫說:「內外諸臣誤我!誤我!」

為了保留火種,崇禎到此時才決定送太子出宮南下,隨後他召來自己的妹夫、駙馬都尉鞏永固,讓他以家丁護衛太子朱慈烺南下。史書記載,為人性格豪爽、「慷慨多大節」的鞏永固深得崇禎信賴,此前他曾經建議崇禎南遷,到了最後關頭,走投無路的崇禎才想起這個妹夫,希望他能為大明帝國保留最後的火種,但鞏永固磕頭跪奏說:「親臣不準藏甲,我豈敢私蓄家丁?」

君臣二人於是相對而泣,鞏永固接着說:「臣等已積薪第中,當闔門焚死,以報皇上!」崇禎也動了情,說:「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禎的八妹樂安公主在明朝亡國的前一年就已病逝,由於國事紛亂,仍然停靈家中沒有入葬,就在鞏永固與崇禎君臣二人對話兩天後,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鞏永固兌現諾言,將自己和幾個子女全部聚攏在樂安公主靈柩前,臨死前他對孩子們說:「你們都是皇帝的外甥,不能落入敵人手中受辱」,隨後他舉火焚燒全家,自己也在樂安公主靈前自刎身亡,實現了與崇禎君臣共生死的承諾。

崇禎與妹夫鞏永固談話后第二天夜裏,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晚,這也是明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夜,同時也是崇禎皇帝生命中的最後一夜。

當晚,李自成農民軍架起雲梯開始進攻北京城,眼看城破在即,當晚大概九點鐘,崇禎將自己的三個孩子:16歲的太子朱慈烺、13歲的永王朱慈照、9歲的定王朱慈炯叫到自己跟前,他想着要見孩子們最後一面。

可看到三個皇子,仍然穿着齊楚光鮮的冠帶袍服,出現在他眼前時,崇禎心裏猛地一驚,因為就在當晚,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攻破了北京外城,並正在朝着北京內城和紫禁城快速推進。

就像天底下所有充滿愛的父親一樣,崇禎又是吃驚、又是責備地對孩子們說:

「都什麼時候了,你們還穿成這樣?趕緊換衣服!」

說完,這位34歲的父親、大明帝國的皇帝親自動手,幫着給三個孩子換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然後給他們一一系好腰帶,他語帶凄楚地說:

「今天你們還是皇帝的兒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這種亂世里,要隱姓埋名,看見老人家要叫老翁;看見年輕一點的長輩,要叫伯伯或者叔叔!」

他接着囑咐說:

「社稷傾覆,使天地、祖宗震怒,這些都是你們父親、我的罪責。但是朕也已經是竭盡心力了,怎奈文武各個大臣,各為私心,不肯先國后家,以致國家敗壞如此。如今,沒必要再問禍福與否,只是合理去做就行了。朕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33歲的周皇后,則決定盡到自己母儀天下的最後職責。當晚,周皇后「持節」,繞着整個紫禁城,一邊流着眼淚,一邊挨個宮殿、挨個宮殿地勸告,對在惶恐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宮人和太監們說:

「天災已降,大禍臨頭,你們有門路的,趕快逃生去吧!」

擔心有的宮人仍然遲疑不肯離去,盡職的周皇后,整整繞着紫禁城走了兩圈,到處勸告宮人們快點逃命離開,或許在她看來,作為皇后,她要用生命,站好這最後一班崗。

在返回宮中與崇禎告別後,臨死前,周皇后含着眼淚對崇禎說:「我侍奉皇帝18年了,你從來不肯聽別人一句話,才會有今天。」

說完這些話后,周皇后懸樑自盡。

黯然失魂的崇禎來不及過多悲傷,他又提劍來到袁貴妃的住處。

在和袁貴妃同飲幾杯絕命酒後,崇禎命令袁貴妃上吊自殺,袁貴妃只好應命上吊,沒想到繩子斷了,袁貴妃倒落在地,站起來后,她開始逃跑,崇禎追了上去,一劍刺在了袁貴妃肩上。

隨後,崇禎又揮劍,刺傷了幾位妃嬪。

在他看來,帝國要亡了,作為他的女人,為了保全名節,可不能落在逆賊們手中。

緊接着,他又來到了壽寧宮,在這裏,他見到了15歲的大女兒長平公主。當時,長平公主拉着崇禎的衣襟痛哭。崇禎一邊流着眼淚,一邊說:「孩子,你怎麼就偏偏生在我們帝王家呢!」

然後,崇禎用左袖掩著臉,右手揮劍想殺死女兒,可砍偏了,他只砍下了長平公主的左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兒,崇禎渾身顫抖得厲害,他再也下不了手了。

他轉身離開,在昭仁殿,他又親自動手,將自己年僅6歲的女兒昭仁公主,殺死了。

儘管生命已到了最後時刻,但他仍然涌動着求生的慾望。

在殺死女兒昭仁公主后,崇禎讓宦官王承恩坐在他的面前,陪他一起喝了幾杯酒。

半夜三更時分,他讓人給他換上便服,然後帶着幾十個宦官一起出紫禁城,試圖突圍而出,結果他們跑了幾個城門,要麼被守城部隊炮擊而退,要麼就是根本打不開門閘,一直折騰到臨近天亮,崇禎這才徹底死了心,退回到紫禁城中。

此時,時間已經是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將亡國的當天。

在紫禁城中,崇禎又命令內官們敲鐘召集百官,鐘聲響了一遍又一遍,前殿卻始終空蕩蕩:

臣子們,沒有一人前來。

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也攻破了北京內城,並迎著黎明的清暉,開始向紫禁城迅速挺進。

倉惶之中,崇禎帶着太監王承恩跑到紫禁城後面的萬歲山壽皇亭,由於跑得太急,他左腳的鞋子也跑丟了。

在一棵樹下,他最終選擇了上吊自盡,和自己17年的帝王生涯,以及34歲的生命做了永別。

陪伴他的,是太監王承恩。

在崇禎死後,王承恩也以自殺的方式,選擇了為崇禎殉死。

帝國的最後殉葬者,是一個讓大明帝國的皇帝們,又愛又恨的太監。

他死後,人們在崇禎身上,發現了他的遺詔: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至死,他都不忘了埋怨臣子們誤國,此前,剛愎自用的他曾跟太監說:「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

然而對於北京城內的黎民百姓,他卻表達了深刻的同情,並在遺書中懇求李自成,不要屠城報復,希望李自成能給老百姓們一條活路。

他努力過,也奮鬥過,只是,除了死,他已無力回天。

崇禎自盡、子女離散,使得南明未能形成有號召力的抵抗中樞。圖源:影視劇照

06

儘管崇禎上吊自盡,但當時,由於北京城內亂成一團,農民軍一直到崇禎上吊自盡兩天後,才發現了他的屍體,隨後,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的屍體從萬歲山中抬出,停放在北京東華門旁邊;在李自成的指示下,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才得以被裝殮、放進了柳木棺材。

大明皇帝死了,除了太監王承恩,明朝工部尚書范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等40多人,也紛紛跟隨崇禎皇帝一起自殺;但是對於這些「不識時務」的老臣,着急着想要投靠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大部分勛戚及文武百官,根本無暇理會。

就在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停靈期間,翰林院庶吉士周鍾在經過靈柩時,直接策馬而過,連去祭拜一下做做樣子,都不願意了;當初那些被崇禎提拔擢用的大臣,也紛紛跪在了紫禁城門外,一個個等待着新主子、大順皇帝李自成的接見。

幾乎沒有人前往弔唁崇禎皇帝,反倒是一些過往的路人,紛紛停駐嘆息。

後來,昌平州官吏趙一桂在《狀中州》中,講述了他參與埋葬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經過。

趙一桂說,李自成雖然下令埋葬崇禎,卻完全沒有撥給經費。

由於崇禎生前沒有陵墓,在此情況下,趙一桂和士子、村民們一起好不容易湊了「三百四十千錢」,最後「督工四晝夜」,至1644年農曆四月初四日,在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半個月後,他們最終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屍骨,草草葬入了當時已經先逝世的崇禎的愛妃、田貴妃墓中。

崇禎、周皇后、田貴妃,三個人被潦草合葬一處,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最後一個陵墓:思陵。

崇禎皇帝畫像。圖源:網絡

崇禎自盡后,他的兒女們,也飽經了顛沛流離和苦難。

當時兵荒馬亂,為了保護崇禎皇帝的血脈,宦官們於是急忙將16歲的太子朱慈烺、9歲的定王朱慈炯,送到周皇后的父親、嘉定侯周奎府外,然而,由於擔心攬禍,周奎卻將自己的兩個親外孫拒之門外。

崇禎走投無路的三個兒子,最終被宦官們一起獻出,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親自審訊太子朱慈烺,並命令他下跪,沒想到這位16歲的亡國太子卻倔強地說:

「我是絕對不會向你屈服的!」

李自成於是嚴厲叱問朱慈烺說:「你知道你家為什麼失去天下嗎?」

朱慈烺回答說:「我哪裏知道!百官們自然很清楚。」

他接着反過來問李自成說:

「為什麼不殺我?」

對這個問題,李自成倒也顯示出了氣量,他回答說:你本無罪之人,我不殺你!

於是,太子朱慈烺當即向李自成提了三條建議:

「第一是不可驚擾我祖宗陵墓;第二是禮葬我的父母;第三是不可殺我百姓。」

李自成一一答應,隨後,崇禎三個兒子被收押監管。

然而,在1644年、農曆四月底的山海關大戰失敗后,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在亂軍之中全部失蹤,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兩個人,更是從此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迷雲之中。

兩年後,被斬斷手臂后僥倖逃生的長平公主,最終在思念父母和故國的憂鬱中病逝。她死後,在後世撰寫的武俠小說中,她化身成為一個武功高強的獨臂神尼,終生為反清復明的大業而不懈奮鬥。

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她只是一個17歲就芳華永逝的末代公主,褪去小說里高強武功的浪漫傳奇,在真實的歷史中,伴隨她的,卻是血腥和永恆的夢魘。

康熙四十七年,在山海關大戰後失蹤的崇禎的兒子、永王朱慈照,最終在76歲時,被人發現舉報后被捕,康熙於是下詔將朱慈照凌遲處死,朱慈照的幾個兒子也全部被判斬立決。

至此,大明末代皇帝崇禎一家,徹底消失於歷史的煙雲之中。

在山海關大戰中失敗的李自成,則在無奈下率軍匆匆撤出北京,一年後,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殺,多爾袞則率領清軍尾隨其後入關、佔領北京,隨後清軍又相繼擊敗了南明各路軍隊和各支流民大軍,最終一統江山。

而回顧1642-1644年,大明帝國在最後三個年份的人與事,人們可以發現,當帝國積弊深重,一切奮鬥,似乎都已無力回天,儘管部分細節帶有偶然,但歷史的車輪仍然在一條必然的軌道上曲折前進,只是天下興亡,未免苦了蒼生。

那時,歷史還將在暗夜中踉蹌前行近四十年,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領清軍水師收復台灣,這一場晚明帝國衍生出的歷史風雲大戲,才算最終落下帷幕。

一個帝國覆滅,一個帝國新生,只是,換皮之後,帝國是否蛻變成蝶了呢?崇禎不知道答案,李自成不知道答案,康熙也不知道答案。

參考文獻:

劉守剛:《何以帝國:從財政視角再看中華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方誌遠:《明朝為何說亡就亡》,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

張德二:《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商務印刷館,2023

王興亞:《甲申之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孫文良,張傑:《甲申風雲錄》,故宮出版社,2013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故宮出版社,2010就在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流民大軍到處掃蕩之時,內外交困之中的崇禎,意外得到消息,說清人皇帝皇太極,已於崇禎十六年農曆八月初九日暴亡——據記載,可能死於中風的皇太極死亡當天白天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就突然病逝,這使得清廷內部的多爾袞、豪格等人為了奪權,暫時陷入了混亂。

儘管遼東戰場臨時歇了口氣,但李自成並未停下腳步,就在崇禎十六年十月攻佔西安、隨後佔領陝西全省后,李自成決定正式稱帝。

此前,1643年農曆三月,李自成在攻佔襄陽后自稱為「新順王」,但他顯然並不滿足於此,到了崇禎十七年農曆一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稱帝,並宣佈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至此,在1644年的中國大地上,同時出現了三個年號,這分別是:大明帝國的崇禎十七年,和遼東滿清的順治元年,以及李自成創立的大順國的永昌元年。

正式稱帝后,李自成開始發兵,計劃取道山西進攻北京,農曆二月,李自成先後揮兵攻克山西汾州、陽城、蒲州和太原等地,除了在代州和寧武關先後遭遇總兵周遇吉的頑強抵抗,農民軍死傷七萬多人外,其他地方並未遇到像樣抵抗。

寧武關陷落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日,此時,距離李自成農民軍攻克北京、崇禎上吊自盡,還有18天時間。

作為拱衛軍事重鎮大同的門戶,寧武關陷落,大同也岌岌可危,由於在寧武關遭遇頑強抵抗、死傷慘重,因為李自成下令對寧武關進行屠城——「嬰幼不遺」,這種殘酷的屠城政策,使得大同總兵姜瓖極為震撼,看到大勢已去,姜瓖立即開關投降,隨後,宣府總兵王承胤也向李自成遞上了降表,當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順軍開進宣府鎮,「舉城嘩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滿城軍民都慶幸自己沒有遭遇戰禍,免於身受屠戮之災。

就在李自成取道山西,即將兵臨北京城下之時,崇禎再次想起了遷都南京的計劃,為此,他與左中允李明睿多次秘密商談南遷,但崇禎擔心像此前計劃遷都一樣遭遇群臣反對,因此一直不敢公開此事,一直到農曆三月一日寧武關和大同在同一天陷落後,已經接近走投無路的崇禎,決定公開召見百官,商談南遷計劃。

沒想到,兵科給事中光時亨首先站出來反對,光時亨激動地說,如果不殺主張南遷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於是,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公開討論此事,死要面子的崇禎無可奈何,只得裝樣子說:「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

見群臣都不敢附議南遷,崇禎只得違心地表示要堅守京城,與京都共存亡:「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有意思的是,激烈反對南遷的光時亨,卻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后,率先投降農民軍,在帝國最後的生死存亡關頭,光時亨表現得激烈慷慨,但當北京城破之日,他卻毫無骨氣地屈膝投降。

面對這樣不敢擔當甚至虛偽無恥的臣子,在某種程度上,也難怪崇禎感慨「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因為歸根到底,京官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他們不願意放棄眼前的利益,良田美宅帶不走,而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他們跳槽到新公司,總比南遷之路顛沛流離來得輕鬆。

另外,大臣們對崇禎也有些恐懼。崇禎皇帝在位17年,雖然忙裏忙外,但這個皇帝就像有偏執型人格障礙,不輕易相信別人,喜歡殺大臣。

對這樣一個皇帝,眾臣很難跟他一條心。

歷史學者魏斐德對此認為,崇禎在亡國前最終決定放棄遷都,他的優柔寡斷,使得清朝得以在擊敗李自成后,入關繼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機構,幾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漢族高官,並依靠這套系統,進一步統一了南方。

而這次遷都計劃的失敗和崇禎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親的凝聚力。

後來,建立於南方的南明政權,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後來福建的隆武、廣東的永曆等小朝廷,由於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傾軋,內耗嚴重,最終抗清失敗。

假如當初崇禎成功南遷,即便北方被闖軍或清朝所奪,至少可在南方實行統一的軍令政令。這樣的南明政權,也許還有中興的可能。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最後一次遷都計劃擱淺,崇禎至此再無退路。圖源:影視劇照

05

隨着最後一次遷都計劃的終止,崇禎只得決定,死馬當活馬醫,並下旨調派寧遠總兵吳三桂率領最後的幾萬關寧鐵騎入衛京師,儘管如此一來,等於是將明朝在遼東的最後一個重鎮寧遠拱手讓給滿清,但崇禎此時已然走投無路,實屬萬不得已,只得下令徵調吳三桂棄城入關。

但倉促之間,率領數萬關寧鐵騎和50萬軍民南下的吳三桂一行,根本無法迅速趕到,因此,當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時,進京勤王的關寧鐵騎才剛剛走到直隸豐潤,離北京還有幾百里路。

南遷遇阻,求援無望,走投無路之下,當年三月十六日,崇禎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當着眾位臣子的面,崇禎淚流滿面,文武百官也哭成一團。此時,距離北京城破、崇禎自殺,還有最後三天。

但崇禎仍在做最後的突圍計劃,當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農民軍兵臨北京城下,無能為力的崇禎只得在紫禁城內繞着大殿不停環走,大聲呼叫說:「內外諸臣誤我!誤我!」

為了保留火種,崇禎到此時才決定送太子出宮南下,隨後他召來自己的妹夫、駙馬都尉鞏永固,讓他以家丁護衛太子朱慈烺南下。史書記載,為人性格豪爽、「慷慨多大節」的鞏永固深得崇禎信賴,此前他曾經建議崇禎南遷,到了最後關頭,走投無路的崇禎才想起這個妹夫,希望他能為大明帝國保留最後的火種,但鞏永固磕頭跪奏說:「親臣不準藏甲,我豈敢私蓄家丁?」

君臣二人於是相對而泣,鞏永固接着說:「臣等已積薪第中,當闔門焚死,以報皇上!」崇禎也動了情,說:「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禎的八妹樂安公主在明朝亡國的前一年就已病逝,由於國事紛亂,仍然停靈家中沒有入葬,就在鞏永固與崇禎君臣二人對話兩天後,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鞏永固兌現諾言,將自己和幾個子女全部聚攏在樂安公主靈柩前,臨死前他對孩子們說:「你們都是皇帝的外甥,不能落入敵人手中受辱」,隨後他舉火焚燒全家,自己也在樂安公主靈前自刎身亡,實現了與崇禎君臣共生死的承諾。

崇禎與妹夫鞏永固談話后第二天夜裏,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晚,這也是明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夜,同時也是崇禎皇帝生命中的最後一夜。

當晚,李自成農民軍架起雲梯開始進攻北京城,眼看城破在即,當晚大概九點鐘,崇禎將自己的三個孩子:16歲的太子朱慈烺、13歲的永王朱慈照、9歲的定王朱慈炯叫到自己跟前,他想着要見孩子們最後一面。

可看到三個皇子,仍然穿着齊楚光鮮的冠帶袍服,出現在他眼前時,崇禎心裏猛地一驚,因為就在當晚,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攻破了北京外城,並正在朝着北京內城和紫禁城快速推進。

就像天底下所有充滿愛的父親一樣,崇禎又是吃驚、又是責備地對孩子們說:

「都什麼時候了,你們還穿成這樣?趕緊換衣服!」

說完,這位34歲的父親、大明帝國的皇帝親自動手,幫着給三個孩子換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然後給他們一一系好腰帶,他語帶凄楚地說:

「今天你們還是皇帝的兒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這種亂世里,要隱姓埋名,看見老人家要叫老翁;看見年輕一點的長輩,要叫伯伯或者叔叔!」

他接着囑咐說:

「社稷傾覆,使天地、祖宗震怒,這些都是你們父親、我的罪責。但是朕也已經是竭盡心力了,怎奈文武各個大臣,各為私心,不肯先國后家,以致國家敗壞如此。如今,沒必要再問禍福與否,只是合理去做就行了。朕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33歲的周皇后,則決定盡到自己母儀天下的最後職責。當晚,周皇后「持節」,繞着整個紫禁城,一邊流着眼淚,一邊挨個宮殿、挨個宮殿地勸告,對在惶恐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宮人和太監們說:

「天災已降,大禍臨頭,你們有門路的,趕快逃生去吧!」

擔心有的宮人仍然遲疑不肯離去,盡職的周皇后,整整繞着紫禁城走了兩圈,到處勸告宮人們快點逃命離開,或許在她看來,作為皇后,她要用生命,站好這最後一班崗。

在返回宮中與崇禎告別後,臨死前,周皇后含着眼淚對崇禎說:「我侍奉皇帝18年了,你從來不肯聽別人一句話,才會有今天。」

說完這些話后,周皇后懸樑自盡。

黯然失魂的崇禎來不及過多悲傷,他又提劍來到袁貴妃的住處。

在和袁貴妃同飲幾杯絕命酒後,崇禎命令袁貴妃上吊自殺,袁貴妃只好應命上吊,沒想到繩子斷了,袁貴妃倒落在地,站起來后,她開始逃跑,崇禎追了上去,一劍刺在了袁貴妃肩上。

隨後,崇禎又揮劍,刺傷了幾位妃嬪。

在他看來,帝國要亡了,作為他的女人,為了保全名節,可不能落在逆賊們手中。

緊接着,他又來到了壽寧宮,在這裏,他見到了15歲的大女兒長平公主。當時,長平公主拉着崇禎的衣襟痛哭。崇禎一邊流着眼淚,一邊說:「孩子,你怎麼就偏偏生在我們帝王家呢!」

然後,崇禎用左袖掩著臉,右手揮劍想殺死女兒,可砍偏了,他只砍下了長平公主的左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兒,崇禎渾身顫抖得厲害,他再也下不了手了。

他轉身離開,在昭仁殿,他又親自動手,將自己年僅6歲的女兒昭仁公主,殺死了。

儘管生命已到了最後時刻,但他仍然涌動着求生的慾望。

在殺死女兒昭仁公主后,崇禎讓宦官王承恩坐在他的面前,陪他一起喝了幾杯酒。

半夜三更時分,他讓人給他換上便服,然後帶着幾十個宦官一起出紫禁城,試圖突圍而出,結果他們跑了幾個城門,要麼被守城部隊炮擊而退,要麼就是根本打不開門閘,一直折騰到臨近天亮,崇禎這才徹底死了心,退回到紫禁城中。

此時,時間已經是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將亡國的當天。

在紫禁城中,崇禎又命令內官們敲鐘召集百官,鐘聲響了一遍又一遍,前殿卻始終空蕩蕩:

臣子們,沒有一人前來。

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也攻破了北京內城,並迎著黎明的清暉,開始向紫禁城迅速挺進。

倉惶之中,崇禎帶着太監王承恩跑到紫禁城後面的萬歲山壽皇亭,由於跑得太急,他左腳的鞋子也跑丟了。

在一棵樹下,他最終選擇了上吊自盡,和自己17年的帝王生涯,以及34歲的生命做了永別。

陪伴他的,是太監王承恩。

在崇禎死後,王承恩也以自殺的方式,選擇了為崇禎殉死。

帝國的最後殉葬者,是一個讓大明帝國的皇帝們,又愛又恨的太監。

他死後,人們在崇禎身上,發現了他的遺詔: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至死,他都不忘了埋怨臣子們誤國,此前,剛愎自用的他曾跟太監說:「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個個可殺。」

然而對於北京城內的黎民百姓,他卻表達了深刻的同情,並在遺書中懇求李自成,不要屠城報復,希望李自成能給老百姓們一條活路。

他努力過,也奮鬥過,只是,除了死,他已無力回天。

崇禎自盡、子女離散,使得南明未能形成有號召力的抵抗中樞。圖源:影視劇照

06

儘管崇禎上吊自盡,但當時,由於北京城內亂成一團,農民軍一直到崇禎上吊自盡兩天後,才發現了他的屍體,隨後,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的屍體從萬歲山中抬出,停放在北京東華門旁邊;在李自成的指示下,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才得以被裝殮、放進了柳木棺材。

大明皇帝死了,除了太監王承恩,明朝工部尚書范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等40多人,也紛紛跟隨崇禎皇帝一起自殺;但是對於這些「不識時務」的老臣,着急着想要投靠李自成和大順政權的大部分勛戚及文武百官,根本無暇理會。

就在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停靈期間,翰林院庶吉士周鍾在經過靈柩時,直接策馬而過,連去祭拜一下做做樣子,都不願意了;當初那些被崇禎提拔擢用的大臣,也紛紛跪在了紫禁城門外,一個個等待着新主子、大順皇帝李自成的接見。

幾乎沒有人前往弔唁崇禎皇帝,反倒是一些過往的路人,紛紛停駐嘆息。

後來,昌平州官吏趙一桂在《狀中州》中,講述了他參與埋葬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經過。

趙一桂說,李自成雖然下令埋葬崇禎,卻完全沒有撥給經費。

由於崇禎生前沒有陵墓,在此情況下,趙一桂和士子、村民們一起好不容易湊了「三百四十千錢」,最後「督工四晝夜」,至1644年農曆四月初四日,在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半個月後,他們最終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屍骨,草草葬入了當時已經先逝世的崇禎的愛妃、田貴妃墓中。

崇禎、周皇后、田貴妃,三個人被潦草合葬一處,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最後一個陵墓:思陵。

崇禎皇帝畫像。圖源:網絡

崇禎自盡后,他的兒女們,也飽經了顛沛流離和苦難。

當時兵荒馬亂,為了保護崇禎皇帝的血脈,宦官們於是急忙將16歲的太子朱慈烺、9歲的定王朱慈炯,送到周皇后的父親、嘉定侯周奎府外,然而,由於擔心攬禍,周奎卻將自己的兩個親外孫拒之門外。

崇禎走投無路的三個兒子,最終被宦官們一起獻出,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親自審訊太子朱慈烺,並命令他下跪,沒想到這位16歲的亡國太子卻倔強地說:

「我是絕對不會向你屈服的!」

李自成於是嚴厲叱問朱慈烺說:「你知道你家為什麼失去天下嗎?」

朱慈烺回答說:「我哪裏知道!百官們自然很清楚。」

他接着反過來問李自成說:

「為什麼不殺我?」

對這個問題,李自成倒也顯示出了氣量,他回答說:你本無罪之人,我不殺你!

於是,太子朱慈烺當即向李自成提了三條建議:

「第一是不可驚擾我祖宗陵墓;第二是禮葬我的父母;第三是不可殺我百姓。」

李自成一一答應,隨後,崇禎三個兒子被收押監管。

然而,在1644年、農曆四月底的山海關大戰失敗后,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在亂軍之中全部失蹤,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兩個人,更是從此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迷雲之中。

兩年後,被斬斷手臂后僥倖逃生的長平公主,最終在思念父母和故國的憂鬱中病逝。她死後,在後世撰寫的武俠小說中,她化身成為一個武功高強的獨臂神尼,終生為反清復明的大業而不懈奮鬥。

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她只是一個17歲就芳華永逝的末代公主,褪去小說里高強武功的浪漫傳奇,在真實的歷史中,伴隨她的,卻是血腥和永恆的夢魘。

康熙四十七年,在山海關大戰後失蹤的崇禎的兒子、永王朱慈照,最終在76歲時,被人發現舉報后被捕,康熙於是下詔將朱慈照凌遲處死,朱慈照的幾個兒子也全部被判斬立決。

至此,大明末代皇帝崇禎一家,徹底消失於歷史的煙雲之中。

在山海關大戰中失敗的李自成,則在無奈下率軍匆匆撤出北京,一年後,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殺,多爾袞則率領清軍尾隨其後入關、佔領北京,隨後清軍又相繼擊敗了南明各路軍隊和各支流民大軍,最終一統江山。

而回顧1642-1644年,大明帝國在最後三個年份的人與事,人們可以發現,當帝國積弊深重,一切奮鬥,似乎都已無力回天,儘管部分細節帶有偶然,但歷史的車輪仍然在一條必然的軌道上曲折前進,只是天下興亡,未免苦了蒼生。

那時,歷史還將在暗夜中踉蹌前行近四十年,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領清軍水師收復台灣,這一場晚明帝國衍生出的歷史風雲大戲,才算最終落下帷幕。

一個帝國覆滅,一個帝國新生,只是,換皮之後,帝國是否蛻變成蝶了呢?崇禎不知道答案,李自成不知道答案,康熙也不知道答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蠱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蠱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章明朝的滅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