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唐建國(1)——初入長安

第二章 李唐建國(1)——初入長安

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九,經歷了將近半年的浴血奮戰,李淵終於攻克長安,入主關中。說起來,李家父子的入主關中之路,走的是當真的不容易,稱得上是篳路藍縷,一步一個腳印。

當初,李淵晉陽起兵的時候,他手上的家底僅有區區三萬義軍。然而,經過將近半年的血戰、擴充軍隊,一路從山西殺入關中。等到李淵率軍挺進關中,兵臨長安城下之時,那時的他,已是擁兵二十萬,兵強馬壯,直至最終,攻克長安。可以說,李家父子入主關中的歷程,那就是一段逆襲的傳奇。當然,在這其中,不排除李家父子個人超群的能力,更有幾分的幸運與時運。

現在,李淵進入長安,成為了長安城的主人。李淵如今佔據着河東、關中的廣大地區,這時的李淵,已經不是隋王朝的一方封疆大吏了,而是隋末亂世群雄中舉足輕重的一位關鍵人物。

可是,佔據關中,並不代表李淵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相反,攻克長安,僅僅是李淵帝業的開端,大唐開國大業的一個起點。當時,李淵在入主長安后,所面臨的問題千頭萬緒。那麼,李淵是如何一個個處理這些複雜的問題呢?他又是如何為即將到來的大唐王朝,鋪平道路呢?

而李淵最終又是如何正式取代隋王朝,開創大唐基業,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君——唐高祖。在隋亡唐興的歷史重要關頭,這其中到底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風雲際會?為什麼大唐最後能夠傲視群雄,一統天下?

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李淵率領二十餘萬義軍,攻入長安。一時間,關中易主,十三朝古都,城頭變幻大王旗。然而,初入長安的李淵父子,卻面臨着著種種複雜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旦處理不好,李淵在長安關中是站不住腳的,很有可能會讓將近半年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當時的李淵父子,究竟面臨着怎樣複雜的問題呢?簡單地來說,李淵在內部所面臨的是政治問題,而外部面臨的則是軍事問題。對待政治問題,需要的是安撫;而對待軍事問題,則需要的是征伐。

首先,先來看內部的政治問題。

李淵面臨着怎樣的政治問題?當時,長安城內人心惶惶,風聲鶴唳。幾乎所有人,都對李淵集團持觀望態度。因此,如何安撫長安關中地區的百姓,如何安置隋朝在長安的宗室、百官,如何對待代王楊侑,成為了擺在李淵面前的重中之重。對於李淵來說,這些問題,是必須解決,而且又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其次,再來看外部的軍事問題。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群雄割據。尤其是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兵變之後,隋末農民起義的規模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當時,農民起義軍的兵鋒,東起山東,西達寧夏,北至河北,南到江淮,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

時所在盜起,……各聚眾攻剽,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山東苦之。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習兵,郡縣吏每與賊戰,望風沮敗。

正是在農民起義的大背景之下,才奠定了隋末群雄的基本格局。到了隋朝末年,全國的割據勢力數不勝數,這就是評書演義中通常所說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就以幾個著名的割據勢力為例。

當時,瓦崗軍領袖李密坐擁三十萬瓦崗軍,佔據河南中原大片領地;隴西薛舉、薛仁杲父子,稱霸隴西;河西李軌攻奪涼州,佔領河西五郡;竇建德率領河北起義軍,稱雄河北;定楊可汗劉武周,盤踞山西;蕭銑、杜伏威縱橫江淮……

在這樣的情況下,初入關中的李淵,他所面臨的局面是,內部人心不安,局勢動蕩;外部群雄勢力,虎視眈眈。所以,李淵所要做的是,對內穩定長安關中的政治局面,鞏固河東、關中局勢;對外則要隨時應對其他割據勢力的發難,打破各地實力派對於關中的覬覦。從這一點來看,李淵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任務一點都不輕鬆。

關鍵是,李淵究竟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既然要解決問題,那也要一個一個解決,不能操之過急。於是,李淵定下了「先內后外」的原則,先穩定好內部的政治局面,再應對來自外部群雄的發難。

李淵穩定內部的第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安撫百姓。

從李淵一路入主關中的作戰,可以看出,李淵一貫秉持着秋毫無犯的作戰、行軍原則。因此,李淵義軍一路向關中進軍,軍紀嚴明,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擄掠、搶劫的擾民事件,更不要說是濫殺無辜了。

所以,在當時許多人眼中,李家父子所率領的義軍,是一支當之無愧的仁義之師。正是因為李家父子的仁義之舉,在他們挺進關中之時,關中各地的李氏宗親、豪強勢力,紛紛起兵響應李淵。

在攻克長安之後,李淵依舊奉行他一貫的行軍原則:秋毫不犯。《資治通鑒》中有明確記載,李淵進入長安后,效仿漢高祖劉邦當初入關「約法三章」的做法,「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這段文字的意思是,李淵進入長安后,與長安百姓約法十二條;同時,又下令廢除了隋朝全部的苛捐雜稅。

其實,早在總攻長安之前,李淵就曾經嚴令義軍將士,一律不得擅離軍營,不許踐踏長安周邊百姓的莊稼,不許掠奪百姓財物。攻克長安,並沒有讓李淵迷失自我,李淵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在李淵看來,進入長安后,更應該嚴明軍紀,不能因為一時的軍事勝利而忘乎所以。

因此,在破城之前,李淵三令五申,告誡義軍將士,進城后禁止縱兵擄掠,襲擾百姓。於是,李淵在攻克長安后,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維持長安城正常的治安秩序。他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率領本部人馬,依照攻城前的約定,封存府庫,收集圖書典籍,嚴禁士兵擄掠,同時派兵駐守長安的各個糧倉:

帝乃遣二公率所統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庫,收圖籍,禁擄掠。軍人勿雜,勿相驚恐。太倉之外,他無所干。吏民安堵,一如漢初入關故事。(《大唐創業起居注》)

在李淵奉行秋毫無犯,嚴明軍紀的原則之下,義軍入城后,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劫掠事件。因為李淵很清楚,長安如今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如果進城之後,大肆擄掠,這樣只能激化社會矛盾,還有可能引發民變、動亂。以李淵的老辣,他還不至於會到那樣愚蠢的地步。

更何況,李淵所率的義軍,素來被冠以「仁義之師」的稱謂,一路上秋毫無犯,善待百姓。所以才能一路從太原挺進關中,直到攻下長安。李淵這樣做,也是為了賺取民心。他是以這種方式向天下人表示,我們李家是可以肩負起平定四海,一統天下的重任。同時,也為日後取代隋朝,建立大唐,贏得廣大民眾和社會底層的支持。

上一章節提到過,隋煬帝三下江都之前,曾讓老臣衛文升輔佐代王楊侑。然而,李淵挺進關中之後,衛文升就因為憂懼成疾,一病不起,從此不再過問政事。所以,衛文升病重后,長安城基本上是由兩個人主事:左翊衛大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骨儀。

對於陰世師和骨儀這兩個人,李淵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李淵兵臨城下之時,曾經希望可以兵不血刃地佔領長安。所以,李淵在攻城前,派遣使者勸降陰世師、骨儀二人。可是,這兩個人卻執迷不悟,選擇了頑抗到底,拒絕了李淵的勸降。

不僅如此,陰世師和骨儀兩個人更加喪心病狂。在李淵起兵之初,這兩個人為了敲山震虎,殺了留在長安的李淵親屬(其中就包括李淵十四歲的幼子李智雲),而且還挖了李家的祖墳,毀壞了李淵家五代以內的家廟。這種行徑,不要說放在以前,就是擱在現在,也是喪盡天良,要遭天譴的。因此,對於陰世師、骨儀,李淵說什麼都不能原諒,血海深仇如何釋懷,這兩個人必須要殺。

當時,李淵攻進長安的時候,衛文升已經病故,陰世師、骨儀等人俱被擒獲。於是,李淵當眾揭露陰世師、骨儀「貪婪苛酷,且拒義師」的種種罪責。然後,李淵命令長子李建成,將陰世師、骨儀,當眾處斬於朱雀街道,其黨羽十餘人也一併處死,其他人一概不予追究。從佔領長安到李唐建國的這個過程中,李淵總共就只殺了這十幾個戰爭罪犯。

李淵的態度很明確,就是四個字:只誅首惡。李淵的做法是,只是殺了負隅頑抗,罪惡滔天的首惡之人及其黨羽,絕不株連任何一個無辜之人。這樣,可以有效地安定人心,徹底消除所有人心中的恐懼,一舉扭轉長安城中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的現狀,使得長安重新回歸到了正常的軌道。

自從李淵入主長安以來,經過他一系列安撫百姓,穩定人心的舉措,嚴格軍紀、只誅首惡等等。很快,就讓長安城的面貌煥然一新,家家戶戶紛紛回歸到了正常的生活狀態。並且,李淵的一項項義舉,令他得到了長安關中地區百姓的一致擁護,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與暴虐無道,視人命如草芥的隋煬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

余無所問,京邑士女,歡娛道路,華夷觀聽,相顧欣欣。

所以,李淵進入長安后,穩定內部政治環境的第一個措施,安撫百姓。在短短時間裏,就圓滿地完成了。緊接着,李淵便開始實施自己的下一步措施。這個措施,對於李淵而言,也是至關重要。

李淵穩定內部的第二個措施:尊奉隋室。

為什麼說李淵的這第二個措施至關重要?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天下人對於李淵的看法。李淵當初從太原起兵,打出的旗號是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儘管李淵知道,這次起兵的目的就是為了反隋,為了取代隋朝。但是,李淵就是不能打出反隋的旗號,只能依舊打出擁護隋朝統治的旗號。

雖然隋王朝此時已經大廈將傾,名存實亡,可是畢竟隋朝還沒有正式滅亡。如果誰要是在這個時候公開打出反隋旗號,那勢必將會成為天下群雄的公敵,會置於風口浪尖之上。故而,李淵起兵之時,提出「廢昏立明」的口號,仍然擁護隋朝統治。

既然要「擁護」隋朝統治,究竟怎樣才算「擁護」呢?或者說,如何對待隋朝的宗室、百官?李淵實行的第二個重要措施,就是尊奉隋室。尊奉隋室,對於一個人的態度就非常重要,誰呢?代王楊侑。

事實上,在總攻長安之前,李淵就反覆告誡諸將,入城后,不許傷害代王楊侑,不許傷害長安城中的隋朝宗室成員,也不得毀壞隋朝宗廟:

強弩長戟,吾豈不許用之。所冀內外共知,以安天下。斯志不果,此外任諸公従民所欲。然七廟及代王並宗室支戚,不得有一驚犯。(《大唐創業起居注》)

應該說,李淵攻破長安,代王楊侑實際上已經成了李淵的階下之囚了。那麼,李淵會如何處置這個身為俘虜的隋朝皇室子弟?會不會殺了他呢?才不會。李淵留着代王楊侑,還有大用處。

當時,長安城破之際,城內局勢不明,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代王楊侑此時正住在東宮,城破之時,他身邊左右親衛,全部都四散奔逃,只有侍讀姚思廉留在代王身邊。李淵的義軍士兵呼啦啦地衝進東宮,似乎要對代王不利。這個時候,姚思廉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面對這些身經百戰的義軍將士,厲聲呵斥:

唐公舉義兵,匡帝室,卿等勿得無禮。(《資治通鑒》)

姚思廉呵斥道,唐國公舉起義旗,是為了匡複皇室,爾等不得無禮。沒想到,姚思廉的一頓呵斥,居然鎮住了全場,所有的士兵都站在殿下,不敢上前,「眾皆愕然,布立庭下」。(《資治通鑒》)

不一會兒,李淵來到了東宮。見到代王楊侑后,李淵恭恭敬敬地向代王行禮,然後,恭請代王楊侑遷居大興殿。姚思廉扶著代王楊侑,走下順陽閣,李淵則站在代王身後,非常謙恭地禮送。

姚思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著名才子。關鍵時刻,姚思廉能夠以一介書生之軀,護衛舊主,其氣節確實非比常人。唐朝建立后,姚思廉成為了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曾與魏徵一起編修史書。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梁書》、《陳書》,都是出自姚思廉之手。

不久,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淵備好法駕,舉行大典,擁立十三歲的代王楊侑,在天興殿即皇帝位,改元「義寧」,遙尊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從此,大業十三年又被稱作義寧元年,楊侑就是隋朝歷史上的「隋恭帝」。

那麼,李淵擁立楊侑為帝,他自己又在朝中是什麼地位呢?其實,小皇帝楊侑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李淵的階下囚,就是李淵扶持的一個傀儡皇帝。楊侑現在也是身不由己,泥菩薩過江。

所以,楊侑剛剛登上皇位,就任命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作為李淵的丞相府。並且,楊侑還專門下詔,丞相所發佈的命令,不再稱「教」,改稱為「令」:

萬機百度,禮樂征伐,兵馬糧仗,庶績群官,並責成於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時禘祫奏聞。(《大唐創業起居注》)

小皇帝楊侑這是在表態,日後朝中的一切政務都交由丞相李淵處理。除了重大的祭祀活動,需要皇帝出面以外,其它的事務皆由丞相處置。李淵剛開始假意推辭,不能顯得太過心急。最後,麾下公卿將佐再三進言:

公負孺子當朝,豈得辭乎攝政,公不入相,王室何依臨茲大節,義無小讓。

在大家的一致勸說下,李淵裝模作樣地嘆息一聲:「王家失鹿,遂使孤同老狼。」於是,李淵接受了小皇帝楊侑的冊命。至此,李淵完全掌控了隋王朝的朝政大權,成為了長安城中的實際掌權者。

李淵在掌控朝政大權之後,他接下來就是要分封晉陽起兵的首功之人,以及入主關中的所有有功文武。首先,李淵需要冊封的就是自己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

最初,李淵從太原起兵的時候,讓李元吉留守太原,防備劉武周。所以,李元吉全程沒有參與攻打關中的戰爭。因此,從晉陽起兵到入主關中,一直跟在李淵身邊的兩個兒子,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

並且,李建成和李世民在跟隨父親李淵入主關中的過程中,是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尤其是李世民。在李淵起兵之初,李建成是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路軍;李世民是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率右路軍。當時,李淵將軍隊分為三軍,他自領中軍,等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分別是左、右兩軍的主帥。

從太原到長安,這一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艱難險阻。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一直是並肩作戰,為父親李淵入主長安,殺出了一條血路。特別是李世民,無論是力克霍邑,還是建議繞過河東郡,直入關中,李世民都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而且,李世民後來率領右路軍先行挺進關中,經略長安周邊,為父親李淵進入關中掃清障礙。可以說,李世民居功至偉。

所以,李淵對於這三個兒子的分封,直接關係到李唐建國后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最終,李淵還是依照立嫡立長的古制,冊封長子李建成為世子。冊封李建成為世子,這樣等於是確立了唐朝建立后,李建成的太子儲君地位。

對於其他兩個兒子,特別是李世民,李淵究竟又是如何分封的?李淵明白,如果沒有李世民這一路的浴血拚殺,如果沒有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李淵是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攻入長安。並且,每當義軍遭遇重大危機之時,李世民總能力挽狂瀾,反敗為勝。因此,李淵還是很倚重這個二兒子的。

那麼,李淵該如何分封李世民呢?當時,李淵的封爵已經從唐國公晉封唐王,正式進位王爵。所以,李世民的爵位自然也要晉陞一級。晉陽起兵之時,李世民的爵位就是敦煌郡公,李淵攻克長安,以李世民為秦國公、京兆尹;四子李元吉為齊國公。同時,李淵又改太原留守為鎮北府,總領山東諸郡。

李淵分封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為世子,次子李世民為秦國公,四子李元吉為齊國公。這樣的分封看似是各有所得,實際卻為日後李建成、李世民為爭奪太子之位的手足相殘,埋下了禍根。當然,這些都是后話。

在分封完三個兒子之後,李淵緊接着又開始委任一批晉陽起兵的有功之人,設置丞相府官屬,任命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考功郎中竇威為司錄參軍。應該說,李淵這個時候,除了沒有皇帝的頭銜,基本上已經擁有了皇帝的一切權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絕對的無冕之王。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既然李淵已經擁有了皇帝所能擁有的一切權力,那李淵為什麼不直接稱帝呢?其實,在李淵攻入長安不久,跟隨李淵晉陽起兵的不少文武將佐,都紛紛建議李淵稱帝,取代隋室:

天厭隋德,曆數在唐。謳歌在路,被於遐邇。兵起晉陽,遠定秦雍,百餘日間,廓清帝宅。神武之速,此謂若飛。非天啟聖,孰能如是昔漢高入關,不即自王,項羽后至,悔無所及。公雖卑以自牧,須安天下。(《大唐創業起居注》)

面對眾人請求自己稱帝的建議,李淵作何反應呢?史料記載,李淵「愀然改容」,臉色立刻變了,連忙說道:

舉兵之始,本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劉季不立子嬰,所以屈於項羽。孤今尊奉世嫡,復何憂哉。

李淵這話雖然說得冠冕堂皇,但並非真心實意。李淵不是不想稱帝,要不然他也不會晉陽起兵。李淵之所以沒有稱帝,那是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還不是稱帝建國的絕佳時機。還是前面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槍打出頭鳥。

因為此時隋煬帝還在,隋朝還沒有滅亡,如果誰要是公開稱帝,那就是公開反隋。而且,李淵這次起兵,打出的是匡複隋室的旗號。如果現在公開稱帝,無異於是徹底顛覆隋朝統治,將會成為天下群雄的眾矢之的。因此,當時天下群雄中稱公稱王的不少,卻很少有人稱帝,他們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李淵目前只能採取尊奉隋室的措施,他在等待時機。

李淵穩定內部的第三個重要措施:招攬人才。

為什麼李淵能夠以起兵時的三萬義軍,一路所向披靡,入主長安?不正是因為李淵身邊籠絡一大批濟世良才。李淵的兒女就不用說了,一門龍鳳。李建成文韜武略,李世民軍事天才,唐王朝未來的「軍神戰魂」,平陽公主更是巾幗不讓鬚眉,女中豪傑。

除了有這些個個出類拔萃的英雄兒女,更重要的是,李淵身邊聚集著一群經天緯地的文武奇才,文有劉文靜、裴寂、任瑰,武有劉弘基、殷開山、長孫順德等人。有了這些謀臣武將的輔佐,李淵才能一路勢如破竹,定鼎長安。

攻克長安之後,李淵為了穩定內部安定,同時,也為日後李唐開國加固統治根基,更加註重招攬人才的工作。李淵明白,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統治的重要性。那麼,李淵進入長安后,是如何招攬人才的呢?就以兩個人為例,哪兩個人?一個是李靖,另一個就是屈突通。

先來看李靖。

李靖是何許人也?那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為唐王朝的統一戰爭和對外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建立后,先後經歷了平定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江南蕭銑、輔公祏的統一戰爭;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又率軍北滅突厥、西破吐谷渾。因為赫赫戰功,封衛國公,死後陪葬唐太宗昭陵。唐玄宗統治時期,李靖又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

初入長安的李淵,是如何將李靖這樣一位不世出的一代名將,招攬到李家旗下?首先,有必要介紹一下李靖其人。

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人,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李靖出身將門,他的祖父李崇義,曾任西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親李詮,官至隋朝趙郡太守。而且,李靖的舅父,更是「隋初四大名將」之一的韓擒虎。根據《舊唐書·李靖傳》的記載,「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李靖從小就表現出天資不凡,他時常對父親李詮說道:

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舊唐書·李靖傳》)

志向遠大,當然是李靖身上出彩的地方。不過,更讓李靖出彩的,還是他的軍事天賦。李靖熟讀兵書,精通兵法,他經常與舅父韓擒虎在一起談論兵事。韓擒虎這樣的當世名將,居然對自己這個初出茅廬的外甥,讚嘆不已,甚至將他比作是孫武、吳起那樣的名將:「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不僅是韓擒虎對李靖十分欣賞,當時,許多知名人士也對李靖青睞有加。比如,與韓擒虎共列「隋初四大名將」之一的楊素。李靖初入仕途之時,先是擔任長安縣功曹,後來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

可是,唯獨楊素卻認為,李靖未來前途不可限量。當時,楊素官至尚書左僕射,卻拍著自己的坐床,對初入仕途的李靖這樣說道:「卿終當坐此。」意思是說,小夥子,你好好努力,將來你一定可以坐到我的這個位子。

那麼,李淵是怎樣將李靖這樣一位未來的名將,招攬到自己的麾下呢?其實,李靖原來和李淵是有私怨的。

大業末年,李靖擔任馬邑郡丞,隸屬於李淵麾下,與突厥作戰。此時,隋末天下大亂已成定局,各地農民起義摧枯拉朽,已成燎原之勢。身為隋朝山西軍政首腦的李淵,自然也有謀奪天下的雄心,經常私下招兵買馬,擴充軍備。

李靖顯然察覺出了李淵背地的「小動作」,因此,他便想揭發李淵。於是,李靖假扮成囚犯的樣子,準備前往江都,向隋煬帝告密。等到了長安后,關中此時已經陷入了一片戰亂,通往江都的道路,已經完全堵死故而李靖沒能去得了江都。

不久,李淵在太原起兵,然後一路血戰,攻克長安。攻克長安之後,李靖便被李淵的義軍所俘虜。李淵覺得,李靖當初差點壞了自己的大事,因此,便想殺了李靖。在臨刑處斬之際,李靖壯志未酬,突然慷慨激昂地高聲吶喊:

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舊唐書·李靖傳》)

聽到李靖的這樣一聲吶喊,李世民立刻有一種預感,此人將來必定是平定天下的一名將才。因此,李世民慧眼識珠,發掘出了李靖這樣一位軍事奇才,便請求父親李淵刀下留人。李淵這個時候也覺得李靖是個人才,於是便放了李靖。

不久之後,李世民便將李靖召入自己的幕府之中。從此,李靖便為唐王朝南征北戰,平定四海,立下不朽的累世功勛,逐漸成為了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將。

再來看屈突通。

屈突通前文介紹過,李淵起兵之後,他以左武侯大將軍之職,率領數萬「驍果」,駐守河東郡,阻擊李淵義軍。李淵在攻克霍邑,斬殺宋老生之後,屈突通所駐守的河東郡,成為了隋軍保衛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

李淵兵鋒直逼河東郡,第一次攻打河東郡,就見識到了屈突通的厲害,攻擊受挫,河東郡沒能攻下。進攻河東郡受挫,李淵另闢蹊徑,在李世民的建議下,繞過河東郡,直取長安。當時,李淵命令李世民率領右路軍,向長安挺進;同時,讓李建成率領左路軍,駐紮於潼關,防止屈突通支援長安。

果然,屈突通在得知李淵進軍關中的消息,立刻讓鷹揚郎將堯君素留守河東郡,自己親自率軍馳援長安。而李淵早有準備,當屈突通行軍至潼關時,被駐紮在潼關的李建成部所阻擊,無法前進,錯失了救援長安的最佳時機。

當時,隋將劉綱負責戍守潼關,屯駐於都尉南城。屈突通本來打算與劉綱合兵一處,沒想到,李建成左路軍大將王長諧,搶先一步,佔領了都尉南城,斬殺了劉綱。沒有辦法,屈突通只能引兵退守都尉北城,與義軍對抗。

既然已經錯過了救援長安的時間,屈突通只能在潼關與義軍硬扛。事實證明,屈突通果然是一塊硬骨頭,義軍在他手上吃了不少虧。甚至可以說,屈突通這個對手,一度曾讓義軍在潼關蒙受巨大損失。

屈突通率軍在潼關,與義軍相持了一個多月。由於屈突通急於向前推進,便決定故技重施:夜襲。於是,屈突通派遣麾下大將桑顯和,率軍夜襲義軍大營。因為隋軍發起突襲,義軍來不及抵擋,損失較大。

緊接着,桑顯和率軍連續突破義軍兩道防線,只有劉文靜固守的那道防線,沒有被突破。桑顯和又揮軍猛攻劉文靜部,義軍死者數千人,混戰之中,連劉文靜都被流矢射中。一時間,義軍士氣大挫,開始出現潰敗趨勢。

本來,隋軍已經勝券在握。然而,就在此時,情勢卻發生了反轉。怎麼回事?原來,隋軍由於連續作戰,士兵都疲憊不已。桑顯和為了養精蓄銳,當即下令,部隊原地休息,埋鍋造飯。

劉文靜抓住難得的戰機,馬上重新構築工事。正巧,此時義軍的數百游騎,從南山呼嘯而來,猛烈側擊隋軍的背後。劉文靜一聲令下,正面的義軍順勢從工事裏掩殺出來,兩邊前後夾擊,隋軍幾乎全軍覆沒,桑顯和僅以身免。

此戰之後,屈突通徹底陷入了絕境,主力傷亡殆盡。當時,許多人都勸屈突通投降。誰知,屈突通泣不成聲地說:

吾蒙國重恩,歷事兩主,受人厚祿,安可逃難?有死而已!(《舊唐書·屈突通傳》)

並且,屈突通還摸著自己的脖子,擺出一副要自殺殉國的樣子,義憤填膺地說:「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耳!」根據《舊唐書·屈突通傳》的記載,當時在場之人,「勞勉將士,未嘗不流涕,人亦以此懷之」。

然而此時,李淵已經攻克長安。李淵聽說屈突通還在負隅頑抗,便派遣屈突通的一名家僮,前去勸降屈突通。屈突通二話沒說,立刻殺了這名家僮,誓死不降。屈突通決定率領主力東去,投奔洛陽的越王楊侗,留下桑顯和駐守潼關。

不料,屈突通前腳剛走,桑顯和後腳就獻關投降。義軍佔領潼關后,劉文靜派遣副將竇琮、段志玄等人,率領精銳騎兵,與桑顯和一道追擊屈突通。終於,義軍在稠桑追上了屈突通。

屈突通擺開陣形,要和義軍決一死戰。這時,竇琮讓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前往勸降屈突通。沒想到,屈突通見狀,破口大罵:「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讎。」甚至,還下令左右要射死兒子屈突壽。

忽然,桑顯和策馬來到陣前,朝着對面的隋軍大喊道:「京師陷矣,汝並關西人,欲何所去?」聽到這話,隋軍士兵頓時沒了鬥志,紛紛扔掉武器投降。屈突通知道大勢已去,下馬朝着東南方向,拜了三拜,號啕大哭起來:「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祗,實所監察。」

就這樣,隋朝最後的一絲希望——名將屈突通,向李淵投降,被押送至長安。李淵見到屈突通后,欣喜若狂,對屈突通說:「何相見晚耶?」可是,屈突通卻羞愧不已,說道:

通不能盡人臣之節,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

當然,李淵並沒有殺了屈突通,而是既往不咎,授予屈突通兵部尚書之銜,封蔣國公。後來,屈突通成為了秦王李世民的行軍元帥司馬,跟隨李世民平定薛舉父子、打敗洛陽王世充,為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

從李靖和屈突通的例子,可以看出李淵招攬人才的特點:不計前嫌。無論是曾經自己的對手,還是原先的敵將,只要能夠為自己效力,李淵一律既往不咎,繼續對他們委以重任。

比如屈突通,曾經是那樣死硬的一個隋朝將領,一旦投降李淵,李淵馬上將與他的恩怨一筆勾銷,繼續讓他擔任軍職。這就是李淵知人用人,招攬人才的特點。

李淵父子初入關中,面對動蕩不安的關中局勢,以及錯綜複雜的內部政治環境,老謀深算的李淵處置得當,不偏不倚。通過安撫百姓、尊奉隋室、招攬人才三項重要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穩定了長安原本風聲鶴唳的混亂局面,使得內部的政治環境逐漸趨於平靜。應該說,李淵對於政策的火候,掌握得還是非常到位。

在解決了內部政治矛盾之後,長安的局面逐漸穩定下來。接下來,李淵便能騰出手來,應對來自外部群雄的挑戰。如果說,穩定內部局勢,需要講究的是政治策略,需要權衡利弊;那麼,應對來自外部群雄的挑戰,則是完全憑藉純純粹粹的軍事實力,或者,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字:打!

前文屢次提及,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初,僅有三萬微薄兵力,等到挺進關中,兵臨長安城下的時候,已經擁兵二十餘萬。進入長安后,李淵獨攬朝中軍政大權,肯定會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

畢竟在那個亂世,所有人都信奉「槍杆子裏出政權」的法則。雖然,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李淵到底擁有了多少軍隊。可是,不妨大膽推測,李淵此時手上,至少也應該有不少於三十萬大軍。因此,李淵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即使如此,李淵當時的處境也不容樂觀。前文提過,隋末天下大亂,基本上全國都是群雄割據的狀態。李淵入主關中,佔據長安,各地的群雄勢力,無疑對這一股崛起的新興力量,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一口吞掉新生的李淵集團。這樣看來,初入長安的李淵,所面臨的外部局勢是,強鄰環伺。

針對虎狼並起,強敵環伺的外部軍事局勢,從佔據長安到李唐建國的這一年時間中,李淵先後進行了兩次重大的軍事行動,以此應對來自各地群雄的軍事威脅。這兩次軍事行動,分別是:西抗薛舉、東征洛陽。

首先,來看一看李淵佔據關中后的第一次軍事行動:西抗薛舉。

自從李淵佔據長安后,各方群雄勢力蠢蠢欲動,都對這個新生的李氏集團虎視眈眈。而隴西的薛舉,正是第一個向李淵集團發難的群雄勢力。說到薛舉向李淵的發難,就要先介紹一下薛舉此人。

薛舉,原本是河東汾陰人,後來跟隨父親薛汪,遷居金城郡,也就是今天的甘肅蘭州。根據《舊唐書·薛舉傳》的記載,「舉容貌瑰偉,兇悍善射,驍武絕倫,家產巨萬,交結豪猾,雄於邊朔。」薛舉自幼長得高大威猛,精通騎射,武藝超群。大業年間,薛舉曾經擔任隋朝的金城府校尉,也算是隋朝的一個中級武官。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隴西地區的農民起義亦是此起彼伏。金城令郝瑗為了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大量招兵買馬,招募數千人馬。郝瑗將這數千人馬,全部交給薛舉,由薛舉負責鎮壓農民起義。並且,郝瑗還為薛舉提供武器和鎧甲。

可是,薛舉這個時候,卻生出了其它的心思。當時天下已經大亂,薛舉便想趁勢而起,成就一番霸業。於是,薛舉與部下私下密謀,決定發動兵變,奪下金城郡的軍政大權。正好,有一個機會來了。

郝瑗為了振奮軍心,大擺酒宴,宴請將士。因此,薛舉便決定在宴席上動手,扣留郝瑗等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薛舉與兒子薛仁杲(又稱「薛仁果」)等十三名同謀,突然在宴會上拔出兵器,當場挾持了郝瑗等人。挾持了郝瑗,薛舉對外謊稱,郝瑗謀反,自己奉朝廷之令將其拘押。就這樣,薛舉通過一場沒有流血的軍事政變,成功地奪下了金城郡的軍政大權。

薛舉掌控金城郡后,立即開倉放糧,賑濟饑民。此舉,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薛舉的實力開始不斷壯大。不久,薛舉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秦興,加封長子薛仁杲為齊國公,少子薛仁越為晉國公,隴西賊帥宗羅睺前來投奔薛舉,被封為義興公。至此,薛舉正式與隋王朝分庭抗禮。

在薛舉建立西秦政權之後,便開始在隴西地區攻城略地。由於隴西地區自古民風彪悍,加上薛舉本人勇猛異常。因此,西秦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隋朝在隴西數座城池,《舊唐書·薛舉傳》記載,「兵鋒甚銳,所至皆下」。

隋朝官府當然不能坐視薛舉席捲隴西,當時,隋軍將領皇甫綰,率領一萬兵馬,駐兵枹罕,欲在此地截擊薛舉。薛舉便決定滅了皇甫綰,親率兩千西秦精銳,突襲隋軍。兩軍拉開陣勢,準備進行決戰。可是,剛一開始,突然狂風大作,而且風勢還是順着薛舉的方向颳去,戰局對薛舉非常不利。

按道理,皇甫綰應該抓住這天賜良機,順勢反攻。沒想到,皇甫綰一介庸才,居然無動於衷,白白錯失了這一戰機。不一會兒,風向逆轉,刮向了隋軍陣中,隋軍頓時陷入了一片大亂。薛舉抓住這個絕好機會,策馬上前,率領西秦軍隊,直衝隋軍陣地。一戰下來,隋軍大敗,緊接着,薛舉趁機攻下枹罕:

初,風逆舉陣,而綰不擊之;忽返風,正逆綰陣,氣色昏昧,軍中擾亂。舉策馬先登,眾軍從之,隋軍大潰,遂陷枹罕。(《舊唐書·薛舉傳》)

攻下枹罕,標誌着薛舉在隴西崛起之勢已然形成。不久,兩萬羌人前來歸降薛舉。這樣一來,薛舉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之後,薛舉封長子薛仁杲為齊王,授予東道行軍元帥一職;少子薛仁越為晉王,兼領河州刺史;大將宗羅睺封為義興王,作為薛仁杲副將。沒過多久,薛舉開始大舉攻略隴西各地,連克鄯、廓二州。短短數日間,薛舉幾乎佔據了整個隴西地區,軍隊擴充到了十三萬之眾。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也就是李淵在太原起兵的同月,薛舉在蘭州公然稱帝,冊封妻子鞠氏為皇后,尊母親為皇太后,起墳塋,置陵邑,立太廟於城南。當月,薛舉陳兵數萬,祭拜掃墓,然後大饗士卒。

在當時,所有人都對稱帝諱莫如深,唯恐避之不及。可是,薛舉偏偏不信這個邪,公開稱帝。在薛舉看來,天下唯強者居之,隋朝已經大勢已去,只有自己有資格橫掃天下。由此可見,薛舉對於自己實力的自信。

薛舉稱帝之後,繼續對外征討。當時,薛舉已經佔據隴西,他將目光瞄向了河西地區。於是,薛舉命令薛仁杲圍攻秦州,薛仁越直趨劍口,攻略河池郡,結果被駐守在那裏的河池太守蕭瑀所擊退。

可是,在薛舉大規模用兵的過程中,他卻遇到了一個十分強勁的對手,他就是盤踞在河西地區的軍閥李軌。在薛舉派兩個兒子分兵出擊的同時,他又命令部將常仲興率軍渡過黃河,攻打河西李軌。

常仲興渡過黃河后,與李軌部將李贇在昌松,展開了一場大戰。不曾想,常仲興戰敗,全軍覆沒。所以,薛舉西擊李軌的軍事計劃,以失敗告終。但是不久,薛仁杲攻克秦州,薛舉便遷都秦州。

既然攻打河西受挫,薛舉索性改變進攻方向,將矛頭直指關中地區。這個時候,李淵已經攻克長安,佔據關中。薛舉認為,與李氏集團早晚會有一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的第一次軍事行動,西抗薛舉,便拉開了序幕。

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率軍進犯扶風。當地的豪強實力派唐弼,組織部隊,抵抗薛仁杲,西秦軍一時行軍受阻。最初,唐弼擁立傀儡李弘芝為天子,擁兵十萬。後來,薛舉遣使招降唐弼,唐弼立刻翻臉不認人,殺了李弘芝,向薛舉請降。

薛仁杲趁著唐弼沒有防備,率軍突襲,一舉擊破唐弼所部,盡收其部眾。唐弼僅率數百名騎兵出逃,最後被扶風太守竇璡所殺。薛仁杲大破唐弼之後,西秦兵勢大盛,號稱三十萬大軍。薛舉此時的胃口大了起來,打算下一步,直取長安。面對薛舉的咄咄逼人,李淵必須要有所作為。

扶風是拱衛長安的西大門,扶風一旦被西秦軍隊攻破。到時候,薛舉的隴西鐵騎不費任何力氣,就會攻到長安城下。薛舉是李淵攻克長安后,碰到的第一個勁敵,也是唐王朝日後統一天下所遇到的第一個強敵。

李淵知道,薛舉、薛仁杲父子不是善茬,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佔據隴西,必定有過人之處。面對這樣的勁敵,李淵將委派何人,去支援扶風呢?這一次,李淵使出了自己的王牌,派出了一位軍神級別的軍事統帥,——李世民。

之所以派李世民迎戰薛舉,李淵有他的考慮。當時,李建成已經被冊立為世子,那就是未來大唐的太子。所以,李淵是不會讓他輕易上戰場。至於李世民,整個攻打關中的戰爭,李淵就發現了這個兒子的軍事才能。並且,經過入主關中的戰陣磨礪,李世民已經鍛造成了一把鋒利的利劍,一位合格的軍事統帥。所以,由李世民去迎戰兇悍的薛氏父子和西秦軍隊,最為合適。

對於李世民而言,支援扶風,迎戰薛氏父子,是他進入長安以來的第一仗。所以,這一仗必須要打好。可是,李世民這一次所要面臨的對手,不是有勇無謀的宋老生,而是威震隴西的薛氏父子。

李世民在唐王朝建立之後,在大唐王朝的統一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大唐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可以說是功勛卓著,是李世民打下了李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唐朝的統一戰爭,一共包括七次重要戰役。其中,李世民就單獨指揮了四次戰役,佔整個唐初統一戰爭的一半不止。

可以說,李世民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鮮有敗績。可是,薛家父子卻成為了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一個噩夢。李世民平生唯一一敗,就是拜薛家父子所賜。關於這個問題,後面的章節會提到。

薛仁杲擊破唐弼后,兵勢大增,以十萬西秦大軍,號稱三十萬之眾,進逼扶風,陳兵於渭水之濱。那麼,李世民該如何這匹兇狠的「西北狼」呢?

李世民率領主力精銳,馬不停蹄馳援扶風守軍,等趕到扶風時,與薛仁杲的西秦軍狹路相逢。雙方遂在扶風城外,展開一場血戰,李世民指揮部隊,大破西秦軍,薛仁杲敗北。然後,李世民率軍一路追擊,一直追至隴山,攻略西秦土地,殺敵一萬餘人,大獲全勝:

會薛舉以勁卒十萬來逼渭濱,太宗親擊之,大破其眾,追斬萬餘級,略地至於隴坻。(《舊唐書·太宗本紀》)

李世民旗開得勝,扶風一戰,大破薛仁杲十萬西秦大軍,成功消除了這次威脅長安的軍事危機。由於李世民擊敗西秦入侵,使得李淵西抗薛舉的軍事行動,獲得圓滿成功。扶風之戰,李淵集團暫時解除了來自西北方向的軍事威脅。

很快,在扶風大破薛仁杲后,佔據關中的唐王李淵,憑藉着隋朝中央正統的名號,成功使平涼、河池、扶風、漢陽等地,相繼歸附自己。

不久,進軍山南的李淵堂侄李孝恭部,也順利擊敗朱粲,打通了由西城郡進入蜀地的通道。一個月後,雲陽令詹俊和武功縣正李仲袞,奉命領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巴蜀之地盡歸李淵所有。

由此可見,此番的西抗薛舉,不僅使得剛剛佔據關中的李淵集團,站穩腳跟,打退了西秦薛氏的進攻,還乘此機會,收割了一大波紅利,將巴蜀之地納入囊中,可謂雙喜臨門。

再來看一下李淵的第二次軍事行動:東征洛陽。

在完成西抗薛舉的軍事計劃之後,李淵便開始籌劃下一步軍事行動。這一次,李淵決定主動出擊,打算獲取戰果,為日後統一戰爭的實施,奠定基礎。李淵此次,將目標鎖定在了天下英雄的焦點——東都洛陽。

洛陽這個時候,已經成了一片廝殺的戰場。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陽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三十萬瓦崗軍,不斷對洛陽城進行圍城猛攻;王世充率領隋軍主力,苦苦堅守洛陽,與李密的瓦崗軍苦苦鏖戰。

李淵認為,趁著李密和王世充混戰之際,可以大舉進兵洛陽。即使不能拿下洛陽,也可以攻佔下河南中原地區的一部分領土。李淵這次想法是,不求完勝,至少能夠取得局部的軍事勝利。

當初,李淵從太原起兵,向長安進軍。為了能夠讓李密牽制住洛陽的隋軍主力,自己好順利進軍關中,故意放低身段,麻痹李密。可如今,今非昔比,李淵已經佔據長安,入主關中。

因此,他和李密之間所謂的「盟友」關係,也就名存實亡了。所以,李淵為了這次攻打洛陽,找到了一個借口:救援洛陽。因為當時李密正在圍攻東都洛陽,自己作為隋朝欽封的大丞相,理應出兵救援洛陽。於是,李淵發佈命令:

李密趑趄鞏洛,自許當塗,王城如毀,憂心孔棘。束都危逼,有若倒懸。西人之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統諸軍,並宜誡嚴,以時式遏。有徵無戰,是謂義師,招諭不従,勿難還也。初年孟月,春作方興,不奪農時,宜知其速。(《大唐創業起居注》)

義寧二年(618年)正月,李淵任命長子世子李建成為左元帥,次子秦國公李世民為右元帥,率領左右二府諸軍十萬兵馬,引兵於滻水之北,攻打東都洛陽。同時,李淵以尚書蕭瑀為相府司馬,劉文靜為左元帥府長史,尚書竇璡為掾,殷開山為右元帥府長史司馬。李建成、李世民共同率領十萬大軍,直撲洛陽。

這是兄弟二人進入長安后的第一次聯合作戰。同年三月,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向洛陽進軍途中,李淵徙封李世民為趙國公。那麼,李家兄弟的這次進軍洛陽,情況到底如何,各方勢力又持怎樣的態度?

四月,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十萬大軍,抵達洛陽,駐軍於芳華苑。堅守東都洛陽的王世充,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關閉城門,不與唐軍正面交鋒。與此同時,圍攻洛陽的李密,也派出一支軍隊,與唐軍相爭。可是,兩軍只是稍微一接觸,瓦崗軍就自行退去。而且,當時洛陽城中,有不少人願意作為唐軍的內應。

王世充堅守不出,李密虛與委蛇,十萬唐軍駐兵城外。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冷靜地分析了戰場態勢,認為此時還不是攻打洛陽的最好時機。李世民的觀點是,即使打下洛陽,也未必守得住。所以,眼下的重點,還是經營好關中之地:

吾新定關中,根本未固,雖得東都,不能守也。(《資治通鑒》)

最終,李建成和李世民經過商議,決定撤軍。但是,李世民不愧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他判斷,王世充看到我軍撤兵,必定會派遣軍隊前來追擊:「城中見吾退,必來追躡。」因此,李世民專門留了一手,在三王陵佈置了三路伏兵,以逸待勞。

果然,李世民的判斷是正確的。王世充看到唐軍撤退,立即派遣大將段達,率領一萬兵馬,出城追擊唐軍,結果,軍至三王陵,中了埋伏,被唐軍的三路伏兵,打得大敗。段達新敗,李世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洛陽城下,斬首四千餘級。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的一萬兵馬,在熊、谷二州設置了新安、宜陽二郡,命令行軍總管史萬寶、盛彥師鎮守宜陽郡,呂紹宗、任瑰鎮守新安郡。不久,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十萬唐軍,回師關中。

此次東征洛陽,雖然沒能成功攻下洛陽,但是由於李世民審時度勢,及時撤軍,避免唐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在撤軍途中,李世民冷靜分析戰局,巧妙布下伏兵,重創王世充所部。可以說,李淵此次東征洛陽的軍事行動,雖然沒能攻下洛陽,卻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西抗薛舉,東征洛陽,是李淵在立足關中后,進行的兩次重大的軍事行動。這兩次重大的軍事行動,使得李淵成功破除了來自外部群雄的挑釁,為大唐王朝的建國,營造了一個較為穩定的軍事環境。

李淵佔據關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憑藉着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過硬的軍事手段,成功地擺平了李氏集團所面臨的內、外困境。對內,李淵穩定長安局勢,獨攬朝中大權;對外,接連挫敗薛舉、王世充兩大勁敵的發難。應該說,擺在李淵面前的政治、軍事局勢,一片大好。

這正是李淵稱帝建國的大好時機,李淵此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獨攬隋朝的軍政大權,小皇帝楊侑不過是李淵的傀儡。可是,李淵卻遲遲沒有稱帝。很簡單,現在稱帝就差一個契機,李淵正在等待這個契機。

就在李淵耐心等待契機的時候,從江都突然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立刻改變了目前的僵局,也改變了天下大勢的走向。隨着這個消息的傳出,一個嶄新的王朝——大唐王朝,拔地而起。那麼,這究竟是一個怎樣驚人的消息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巍巍大唐:開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巍巍大唐:開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李唐建國(1)——初入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