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大秦的求助

第298章 大秦的求助

第298章大秦的求助

大秦訪齊專使、文華殿大學士、內閣次輔兼禮部尚書駱仁鏡身穿深藍色的長袍,腰間系著寬大的腰帶,坐在火車包廂里的一張軟椅上,雙手捧著一本《新管論》,眉頭緊鎖,彷彿在努力理解書中的內容,看得異常入神,渾然不覺天色已漸晚,光線也是越來越暗,眼睛也是愈發貼近書本。

有時,他停下來,抓起一支毛筆,不斷在紙上揮舞,記錄下自己的思考。他沉浸在這份專註中,彷彿整個世界都變得安靜了。時而,他抬起頭來,望向窗外,那窗外的景色與書房內的書卷一同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閣老,該用膳了。」工部虞衡清吏司員外郎孫延民輕輕地敲了敲房門,半天無人應答后,遂小心地推開虛掩的木門,探頭向裏面張望。卻見駱仁鏡靠坐在椅子上,書本扣在胸前,雙眼望着對面的牆壁,正在獃獃出神。

「哦……」駱仁鏡聽到呼喚,慢慢回過神來,將書本拿起,放置在几案上,然後伸手使勁揉了揉太陽穴,「現在什麼時辰了?」

「回閣老,現在約莫戌時一刻。……嗯,也就是漢洲時間傍晚七點二十。」孫延民從懷中掏出一隻懷錶看了看,恭敬地回道。

「這本《新管論》,你可讀過?」駱仁鏡問道。

「回閣老,下官數日前已在火車上一口氣將其讀完。」

「嗯。」駱仁鏡點了點頭,再問道:「既然通讀全本,心中可有所感?」

「閣老……」

「無須顧忌,但說無妨。」

「閣老,富國裕民,乃是歷朝歷代所孜孜以求之事,且皆為之不懈努力,傾盡一切。有開國之初而勵精圖治者,有國政時艱而欲變法圖強者,有末世而希冀力挽狂瀾者,但千年以降,鮮有實現之。要麼半道而卒,要麼人亡政息,要麼杯水車薪難挽頹勢。此為何也?或……無道可循矣!」

孫延民抬頭看着駱仁鏡,神情頗為激動,言辭懇切地繼續說道:「我大秦自太祖皇帝代明而立以來,逐清虜,破漠北,恢復神州一統。其後,我大秦厲兵秣馬,再於西北戰準噶爾,奪西域,犁草原,無往不勝,方有今日煌煌國勢。然,我大秦歷五十餘年,雖威服東方,震懾群宵,但國內經濟仍顯疲敝,百姓民生艱難,朝廷府庫不盈,尚未可稱國富民豐。而齊國立基於漢洲,在短短數十年間便迅速崛起,吞南洋,略印度,謀波斯,占黔州,據殷洲,握萬里疆土,擁千萬子民,驅億兆役民,制霸海洋。其國勢亦蒸蒸日上,百姓富足,國藏豐盈,已遠勝我大秦多矣!」

「觀《新管論》一書,恰如齊國之發展理論依據,施政之綱要參領,乃是不可多得之奇書寶典。閣老,若我大秦將此書引入,依據而行,參鑒而為,定可促我大秦實現富國裕民之舉。另外,此書,當可對我大秦學問界為之變動,對於群之交際、國家之政治亦為影響深遠。下官以為,該書一出,或可左右世界,平衡天下。」

「你真的認為我大秦可以此書為憑,完全複製齊國之崛起路徑?」駱仁鏡問道。

「閣老,這有何不可?」孫延民不解地看着駱仁鏡,「秦齊兩國雖分據南北,遠隔重洋,但皆為華夏苗裔,漢人之國。以齊國所行所為,我大秦效仿之,倚為路徑,可事半功倍呀!」

「話雖不錯,秦齊兩國同宗同源,皆為華夏苗裔。但你可想過,曆數十年之久,齊國已然與我神州大陸迥然相異,走向了華夏文明的另一方。國情、文化、地緣,乃至思想和行為,與我大秦相去甚遠。彼之良方,未嘗不是我之毒藥?」

「閣老……」孫延民聞言,不由瞪大了眼睛,「富國裕民,乃是我輩文人所終極所求,更是萬民之所願。以《新管論》為徑,以齊國崛起之路為鑒,此為術矣。縱使秦齊兩國之巨大差異,但並不阻礙我大秦以之為循例呀!」

「在很多時候,思潮之亂,人心之變,往往就是以術亂道,以言惑眾。」駱仁鏡嘆了一口氣,伸手拍了拍几案上的那本《新管論》,輕聲說道:「此書若是全本流入我大秦境內,不知又會生出幾多風波,幾多爭議。」

「閣老之意,是以為此書傳至大秦后,會引起巨大爭論?」孫延民聽了,頗有不甘地問道。

「此為必然。」

「但是,閣老,此書大善呀!」孫延民急切地說道:「經濟之大道,民生之發展,皆可以此書解惑,以此書為徑,富國裕民當可不再盲人尋路,圖驥不可索!」

「但是,你卻忽略了秦齊兩國的實際情況。」駱仁鏡搖搖頭說道:「正如書中所言,齊國經歷工業革新后,已邁入規模化工業國家之列,而我大秦尚處於蒙昧而原始的農業狀態之中。即使以此書為憑,按圖索驥,就能輕易實現富國裕民之舉?此事,且細細斟酌,再徐徐圖之。」

「……」孫延民聞言,頓時無語而言。

有些事情,總得想着法子去試一試,做一做吧。

做了,不管結果如何,總有一絲希望。

可要是畏難而避,輕言不為,那可是一點希望都沒有呀!

我大秦,難道就此滿足於現狀?

《新管論》中指出,一個國家不管自身多麼富有,資源稟賦多麼完善,如果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百姓就不會有較高的工資,整個國家也就不會有明顯的發展和進步

其中,書中專門例舉了神州大陸來說明這一點:「華夏大陸擁有世界上最為優渥的自然環境和極佳的農耕條件,也有世界上最為勤奮的百姓,向來也是世界上最富有之地。然而,許久以來,它似乎就停滯於靜止狀態了今日秦國的現狀與數百年前比較,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秦國農人終日勞作,所得報酬卻只夠買些許稻米,僅能果腹生產技工的狀況就更加惡劣了,齊國技工可悠閑自在地在自己的工廠內等待顧客,而秦國技工卻是攜帶器具,為乞求工作而不斷在街市奔走秦國下層百姓的貧困程度,遠遠超過了齊國最貧乏國民的貧困程度……秦國雖有數百上千現代工廠,但其效率低下,管理混亂,未對整個國家提供應有之進步力量,使國家仍處於靜止狀態,宛如死水一潭」

可以說,神州大陸有廣闊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和勤勞的人民,早就達到了封建制度的繁榮階段早在漢朝,中國就已經成為了強盛的大國,但自此以後的進步卻越來越小就像一個早熟的孩子,早期發育得過快,後期卻再也長不大了

有些齊國經濟學者在經過長期的研究后,把大陸定義為「超穩定的靜止社會」,也正是因為這種難堪的經濟停滯性。究其原因,或許是數千年來形成的頑固保守意識,以及故步自封的態度所致

這個時期,隨着秦齊兩國之間的實力不斷拉大,上至秦國官員,下至黎庶百姓,在面對齊國時,已開始產生一種莫名的心理弱勢,甚至有時候還會以仰望的姿態來看待齊國。

齊國的富庶,讓人羨慕不已。

齊國的強大,更是讓秦國上下忌憚非常。

那些到訪過齊國的官員和商人,在見識到齊國恐怖的工業生產力、強大的海上艦隊,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繁榮的商品市場,無不為之震撼,並迷醉其中。

齊國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價值觀,深入人心,他們的堅韌和自信,讓人不敢有一絲挑戰它的想法。這個國家的力量無處不在,像一張巨大的網,籠罩了整個海洋,讓人無從躲避。

然而,儘管秦國的官員和商人內心充滿對這個國家的忌憚,但他們仍無法擺脫對它的羨慕和嚮往。

置身於齊國,看着那裏的人民,想像着他們身上流淌的那股獨立、堅韌、自信和勇氣的氣息,彷彿讓每一個外來者都感受到了自己的夢想在這個國度里也能得到了最完美的實現。

在大秦,且不說每年都有無數的百姓想方設法偷渡至齊國--不論是其漢洲本土,還是臨近大秦的海外領地,皆為偷渡目標--尋求更好的生活,就連許多官員士紳也對齊國進口的商品和他們的生活方式趨之若鶩和爭相模仿。

這讓一些頑固守舊人士不禁大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斥之為棄儒家傳統,循「南蠻」之偏俗。

但求之於勢,不責於人,誰叫人家齊國確實比咱大秦強大,比咱大秦更為富庶,比咱大秦更富有活力(自由)。

普通大秦百姓,但凡有親戚身在齊國,不論是何身份,從事何種職業,只要說與鄉鄰,都是極為有面子的事。

而大秦的豪商大賈,在藉助齊國外貿渠道,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卻不顧朝廷法令,將獲得的金銀偷偷轉移至齊國境內或者周邊海外領地,買房置地,投資產業,使得大秦的財富隱然出現倒流現象。

至於大秦朝廷,歷五十餘年,已累計向齊國借貸白銀超過三千萬兩,幾與財政收入泰半,每年所支錢息就高達一百六十多萬兩。

他們這支訪齊專使團來漢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代表大秦朝廷與齊國政府協商,就最近幾筆需到期償還的借款,請求允許延期支付。

話說,最近大秦的境況還真的有些流年不利,造成國內財政大幅虧空,以至於無法清償陸續到期的借款。

戊申(1728年)大旱,造成整個北方赤地千里,數百萬災民流離失所,不僅大大影響了正在進行的第二次秦明戰爭,使得前方軍事供給出現嚴重短缺,而且還迫使朝廷不得不擠出兩百多萬兩白銀用於賑災救民。

大旱之後,必有蝗災。

乾元四十八年(1730年),山東、河北、河南蝗蟲成災,遮風避日,無盡的蝗蟲如同黑色的潮水,從地平線湧來,它們成群結隊,覆蓋了整個北方大地。蝗蟲所過之處,綠色迅速退去,轉瞬間,只剩下枯黃,隨後就是一片片的焦黑。

為此,朝廷除了蠲免北方數省錢糧賦稅外,又拿出數百萬兩白銀賑濟災區,通過陸路和海路,將寶貴的糧食輸往北方。

同年八月,福建、浙江兩地遭遇超強颱風襲擊,並伴隨洪水泛濫,沿海數十餘府縣受創甚重,房屋毀壞萬餘間,百姓死傷、失蹤兩千餘。

為了不使海外諸夏看笑話、撬牆角,朝廷又挪用大筆庫藏資金,以賑濟沿海災害地區。

屋漏偏逢連夜雨,乾元四十九年(1731年)六月,北庭都督府為了徹底鼎定西北局勢,覆滅準噶爾汗國,冒險進兵巴爾喀什湖,遭遇一場重大失利,損失兵力四千餘,馬匹駱駝一萬餘,不得不退守伊犁。

烏斯藏再起波折,雪山大和尚受準噶爾使者蠱惑,指使信徒掀起叛亂,驅逐大秦駐藏官員和少量軍隊,威脅青海和川西兩地。

這戰事一起,動員的軍力和民役何止十萬,耗費的錢糧何止百萬。

在此情形下,大秦朝堂稍事思量,遂決定向齊國尋求幫助,請求對方允許延期支付即將到期的幾筆政府貸款。

除此之外,大秦還希望引進齊國的電報技術,以提升邊疆地區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其實,早在數年前,大秦就準備引進電報技術,但齊國人的要求比較苛刻,必須要參與電報公司的具體運營和管理。

不過,這個要求遭到大秦的強烈反對,便將此事暫時擱置了。

開什麼玩笑,電報公司若是交給你們齊國人運營和管理,那我們大秦朝廷與各個地方往來的信息和情報豈不是讓你們齊國看個透!

那我們大秦朝廷還有什麼機密可保?

那麼,現在轉過頭又來找齊國尋求電報技術,自然是朝廷想到了應對之法。

電報信息往來,需要特定的編碼和信號,那我們大秦完全可以再增加一套編碼,即,密改號數的方案。

「隨時密改號數,如空谷傳聲之法,則即經理者尚不知某號為某字,況他人乎」?

延期還款,求取電報技術,獲得必要之物資援助,自然不能讓齊國平白應允,是需要大秦為之付出一定代價的。

故而,此次大秦使團也獲得了必要授權,在貿易、通商口岸、鐵路營建、關稅減讓以及朝鮮事務和安南事務等方面,對齊國做出一定的讓步。

就是不知道,齊國會不會在我大秦艱難之時趁機勒索,迫我許以更大讓利。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風再起之帝國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漢風再起之帝國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8章 大秦的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