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肝膽兩崑崙

第一百二十六章 肝膽兩崑崙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九曲黃河流經陝州,攜沙帶浪,奔騰而來。相傳當年大禹治水,揮神斧將大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引黃河之水東去。自此,人稱此地為三門峽。

亭亭河上亭,魚躑水禽鳴。九曲何時盡,千峰今日清。卻說寇凖在陝州府衙,閑來無事,常到黃河邊的河上亭中飲酒抒懷。看中流砥柱,觀大河奔涌。

河風鼓盪,遠山疊翠。一亭盡攬天來水,幽室能觀世外天。閑來暢飲三百杯,若個書生萬戶侯。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寇凖雖說人不在朝堂,心思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社稷殫精竭慮,廢寢忘食。

這天,寇凖正在黃河堤岸極目遠眺,但見綠草如煙,綿綿無際,春雨過後,岸邊的花兒愈發紅艷,有感而發,口佔一絕,詩云:堤草惹煙連野綠,岸花經雨壓枝紅。年來多病辜春醉,惆悵河橋酒旆風。

雲捲雲舒,去留無意。望着天上飄浮不定的白雲,寇凖想起自己數度被貶,到處流落,覺得自己就與這白雲相仿。

抬頭看天,低頭觀水,那寧靜的河水倒映出野雲的影子,岸邊孤峭的奇峰也倒映在水中。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謂孤獨成就偉大,孤獨是放飛思想的翅膀,在孤獨中,摒棄喧囂的天地,靜思人生,淡雅而純凈。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越是容易被人遺忘的地方,越容易生髮出奇俊不凡之事物。望着白雲和遠山在水中的倒影,靈感蓬勃而出:卻愛野雲無定處,水邊容易聳奇峰。

寇凖反覆把玩自己的這兩句詩,覺得自己的思想也得到了澄清和升華。望着遠處田野里耕作的農夫,又想起後梁布袋和尚的《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禁不住啞然失笑,頓然釋懷,心情大快。有道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w他鄉遇故知

陝州不但與黃河相依,更有雄關相伴。這裏就是紫氣東來的發生地,千古雄關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函谷關因其身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得名函谷。這裏是西入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要塞,必經之地。老子曾於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方得出關;孟嘗君也是靠着門客學雞叫,才得以矇混過關,逃出生天。

千百年來,此地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當年齊楚燕韓等六國合縱攻秦,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敗兵於此。

千古雄關,能擋住千軍萬馬,也能迎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是景德三年的暮春時節。

草堂春睡足,窗外雨蒙蒙。今日衙門無事,難得的清閑。寇凖斜倚在床頭,隨手撈起一本《春秋》,懶散地翻閱著。昨夜的酒還帶着余香,翻了一會兒書,寇凖又躺下閉目養神。

半山半水半雲煙,半醉半醒半酣眠。昨夜一場如酥雨,聽音猶如故人來。

這時,門吱呀一聲開了,書童走進來,奏報:老爺,有故人來訪。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寇凖一聽就來了精神,連忙起身坐起,梳洗一番,換好常服,跟著書童,急急奔往前院。

你道來的是哪一位?此人正是平生意氣凌清虛的魁奇豪傑,治蜀能臣,吏部侍郎張詠張復之。

一把油紙傘,一襲青衣,細雨如霧,但見一人立在堂前。

寇凖高聲道:復之兄,請了——!你可想死平仲矣。

張詠抱拳施禮道:杏花蒲天野,好雨潤心田。數年不見,寇相一向可好?

虛堂寂寂草蟲鳴,欹枕難忘是舊情,我在陝州君在蜀,相逢猶恐是夢中。寇凖快步上前,二人拍肩相悅,寇凖牽起張詠的手臂,相邀進中堂。

二人落座,書童進茶。寇凖命書童去把張詠的家將和隨從安頓好。

人間風雨季,家國情纏綿。豪傑遇豪傑,多年不見,自然話得投機,肝膽相向。這兩位在朝堂上都能呼風喚雨的鐵骨忠臣,打開了話匣子。

從東說到西,從南扯到北,里裏外外,上上下下,千古興亡,榮辱喜怒。

最後論及此次罷相,張詠慨然道:風雨飄搖之際,寇相恰如這黃河之中流砥柱,挽狂瀾於不倒,扶大廈之將傾,力主聖駕親征,振奮軍心,鼓舞士氣,何來什麼『孤注一擲』?完全是王欽若小人作祟,故意顛倒黑白,混淆聖聽,將一件千古奇功,說成是『城下之盟』,甚為可笑!當日,詠若在朝,也會勸官家親臨澶淵,驅除韃虜,護我中華。

寇凖端起茶盞,吔了一口:聖上坐鎮澶淵,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三軍兒郎軍民百姓各個奮勇爭先。與我大宋相比,遼軍就差老鼻子了,主帥蕭撻凜恃勇陣亡,加上長時間的深入大宋腹地,糧草不濟,師老兵疲,士氣低落,蕭太後進退兩難之際,主動提出兩國罷兵言和。

寇凖端茶的手有些輕抖,他放下茶盞道:戰爭本來就是最殘酷的殺人怪獸,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兒郎,為着保家衛國,埋骨他鄉,不知有多少白髮蒼蒼的父母,盼不回在遠方戍邊的兒子,又不知有多少躲在寒窯里的怨婦,再也等不來魂牽夢繞的夫君。

張詠道:如今兩國各自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澶淵之盟若能開國家百年之安,豈非仁者之功?邊地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弔膽的過日子,想來也真是千古一件奇談盛事,寇相端的是立了奇功一件,區區小人顛倒黑白,將功說成有過,可笑之至。

寇凖道:今古興亡,榮枯有數,想那阿房宮冷,銅雀台荒,善因果報,得失難量。倒不如歌一曲歸去來兮,且將詩酒猖狂來得快活。

張詠啞然一笑:當你身處高位時,看到的都是浮華,當你身處卑位,才有機會看到世態真相。想那建邦元輔宰相趙普,尚能三次入閣,寇相青春鼎盛,正值壯年,說什麼泄氣的話。倒是乖崖老矣,兩鬢風霜,又頭上生瘡,梳洗大為不便。聖上憐憫,不想讓詠太過勞累,召回京師。

寇凖道:復之兄將蜀川治理得政通人和,萬民安樂,百業興旺,雖諸葛孔明復生,亦不能及也!

張詠擺手道:寇相過譽了!

寇凖又道:此次入朝,復之兄有何打算?

張詠道:詠是一介武夫,心也野慣了,與其整天在官家身邊,低眉順目,倒不如躍馬江湖,多做一些利民濟民的之事。見到官家,詠就想在京師之側討一個閑職,頤養天年。

寇凖慨言道:常懷為民之心,常做利民之事,復之兄至人也!

張詠笑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太白之謂也。

二人又論及了一些江湖與廟堂之事,書童進來傳飯。

雖非山珍海味,卻也儘是鄉野奇珍。酒逢知己千杯少,二人你來我往,推杯交盞,喝得好不痛快。

關山有限情無限,席間,寇凖問及張詠在杭州和成都過往,張詠也不隱瞞,打開了話匣子。真可謂說不完的知心話,吐不完的摯友情。

w知杭州為政以德

張詠自號乖崖,乖是乖張怪僻,崖是崖岸自高。意思是說,我是個有脾氣有原則的人,別指望我會按常理出牌。

咸平元年,真宗即位,擢升張詠為左諫議大夫給事中戶部使御史中丞。咸平二年夏,張詠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這一年,杭州發生了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欠收。百姓苦不堪言,難以為繼,尤其是沿海鹽居民災情更為嚴重。為了活命,不少鹽民多鬻私鹽以自給,百姓犯罪者甚眾。

鹽是朝廷專賣,不得私自貨賣。鹽民私自賣鹽,犯專賣禁令,衙門逮捕犯者數百人,決定以破壞鹽法專賣罪為由,從嚴判決。一時間,人心惶惶。

張詠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悉寬其罰,而遣之。對這些百姓從輕處罰后,全部解散回家。

屬下官員感覺不理解:不痛繩之,恐無以禁。

張詠解釋道:錢塘十萬家,飢者八九,苟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告訴下屬,自古官逼民反,為了防止百姓蜂擁為盜的禍害發生,這只是權宜之計,等秋天收穫了,你們還要依照舊法辦事。

由於張詠,審時度勢,及時從寬處理私鹽案,杭州又出現了民獲安濟的祥和局面。

張詠對待下屬也非常體貼入微。一天張詠辦完公務出廳室,看見一個小差役正在酣睡。張詠把他叫醒,並沒有責怪的意思,問他道:你這麼倦乏,是家裏發生什麼事了嗎?

差役道:家母病了很久,家兄在外地許久,至今未歸。

張詠親自派人去察訪,事實果真如此。

第二天,張詠專門派一名場務,去協助差役做事。

張詠關照道:竟然敢在公堂之上睡覺,這人的內心是何等的憂傷煩悶,否則給他倆膽也不會這樣,我憐憫他,你去幫他分擔點公務,給他減輕負擔,多照顧一下家裏。

w神斷家產案

張詠智慧過人,謀略超群,斷案如神,大公無私,清正廉明,體恤民眾,愛民如子,留下了不少經典判例。

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張詠每天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稀奇古怪的卷宗。有一件民事糾紛,一富翁家的兒子與姐夫訟家財案。

杭州有個富翁,病重將死,兒子才三歲,富翁只得將家產託付給自己的女婿,並立下遺囑:將來分割財產的時候,三成財產給兒子,七成財產給女婿。

富翁家的兒子長大后,不同意姐夫這種分財產的方法,將其告上衙門。

張詠審理此案,姐夫從懷中掏出岳父的遺書,上面的確寫得清清楚楚:他日分財,以十之三與子,而七與婿。

張詠一見,哈哈大笑,命人取酒來,差役很快拿來酒和碗,張詠以酒酹地,心中暗道:老阿翁,你的心意本官已知曉,放心吧,本官一定為你做主,給你一個公道。

隨後轉身,坐回大堂。眾人面面相覷,張詠一拍驚堂木:

姐夫小舅子,狗扯羊肚子。你的岳父是聰明人。當時他兒子年幼,不得已把兒子託付給你撫養,如果他當時把家財的十分之七分給自己的兒子,說不定他的兒子早死在你的手上了。

於是當庭立判:以七成財產分給兒子,三成財產分給女婿。

圍觀百姓聞聽,立即歡呼起來,眾人皆服其明斷,拜泣而去。

一天,有個叫沈章的男子,投上訴狀,告他哥哥沈彥侵吞家產。

張詠一拍驚堂木,沈章緊張得渾身一哆嗦。張詠安慰道:你不要怕,請如實招來。

沈章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道來。原來,沈家兄弟的父親過世得早,沈章年幼,兄嫂把他養大成人,家產也一直由兄長沈彥掌管着。

三年前,沈章娶了親,沈家兄弟就分了家。沈章總認為哥哥分的財產比自己多,虧待了自己,就想找官府討個公道。

於是,告到杭州府,要求重新分割家產。結果,知府老爺駁回沈章的訴求,打了他幾板子,稍作懲罰,轟出府衙。

沈章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得知新的杭州知府走馬上任后,便再次前來告狀。

張詠道:既是如此,顯然是你的不是了。你兄長辛辛苦苦把你養大成人,報恩就不要說了,你難道連最基本的『五倫八德』都不懂嗎?

說着,張大人再次舉起驚堂木:來人吶!將這個不知好歹無情無義的昏漢給我拉出去,打他幾板子,讓他長長記性!

沈章受了笞刑,所告不準,再次被轟出大堂。

五倫里有長幼有序之說,八德里有悌之理。悌敬兄長是弟弟的本份。沈章從小沒了父親,長兄如父,兄長沈彥照顧他長大成人。作為弟弟的斷然不能忘記這份恩情,敬重兄長,義不容辭。沈章這廝不懂得敬重感恩兄長沈彥,反而將兄長告上公堂。這大大悖於五倫八德,兩任知府,同一種判罰,就是想要教訓一下沈章這無情無義之徒。

如果這事到此就完了,也顯不出張詠比別人有什麼高明之處。

半年後,張詠經過沈章所說的街巷時,問左右道:以前有個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分家產不公,好像就住在這裏?

左右道:就在這條巷子裏,兄弟倆對門而居。

張詠立即下轎,命人將沈家兄弟叫出來答話。

張詠對沈彥道:你弟弟到府衙告你,說你父親去世后,家財一直由你掌管着,家產分得不公平,虧待了他,本官問你,你這家產到底是分得公平呢,還是不公平?

沈彥上前施禮道:回大人的話,草民這家產分得很公平,兩家的財產數量一樣多。

張詠又問沈章,沈章依然咬定說:不公平,一點也不公平,我哥家裏多,我的家裏少。

沈彥爭辯道:不是這樣的,我們兩家財產完全相等,沒有多寡之分。

清官難斷家務事,沈家兄弟二人,各執一詞,各說各的理。

張詠清了清嗓子,說道:你們兄弟倆為這家產之事,爭執多年,難道還要讓本官派人幫你們一一查點家產,代你們分家嗎?這成何體統!

張詠接着又道:既然當哥哥的說兩家財產完全相等,那麼兩家對換並不吃虧。本官下令,你們兄弟二人對換家宅,各自帶上全部家人到對方家宅居住,家財一絲一毫都不能動。即日起,哥哥的財產全部歸弟弟所有,弟弟的財產全部歸哥哥所有,這樣總該公平了罷!

在場的人聽到張詠這個別出心裁的判令,紛紛拍手叫好!

沈彥道:謝大人為草民做主!我同意大人的判罰,這就把宅子換過來。

沈彥望着沈章道:兄弟,你看呢?

沈章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腦袋梗向一邊,悻悻地應道:換就換,反正我沒吃虧!

張詠欣然地點了點頭,公事繁忙,張詠留下兩名衙役處理善後,隨即匆匆上轎離開了。

用互換家宅這麼簡單的手段,輕鬆化解了糾纏數年的家產糾紛案,平息了訴訟,維繫了手足之情,雖讓人覺得有些突兀滑稽,但也在情在理,張詠處事就是這麼乖崖古怪。

w百姓獻圖

《論語》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夫子的從政為官之道就是為政以德,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基本原則,而非嚴刑峻法。從政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如星辰一樣圍繞在你這個北極星周圍。

北極土星,從此被稱為政星,成為象徵朝廷以為政以德的正文星。

咸平四年九月,張詠任期已滿,要離開杭州。州民詣闕獻土星圖一銀百兩乞留知州。

杭州百姓獻北極土星圖,言下之意,就是讚揚張詠是一位真正勤政為民的德官好官。又獻上紋銀一百兩,希望他能繼續留任杭州。

朝廷詔褒獎張詠,代還其銀,調知永興軍府路,拜尚書右丞。

皇上有命,把銀子退還百姓,朝廷褒獎了張詠,永興軍那裏更需要他,讓他即刻上任。杭州百姓的好意,張詠只能放在心裏,他不敢停留,通知手下,連夜啟程,乘船離杭北上。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得到這麼多百姓的認可,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w深夜不速客

宋初四十年裏,蜀地先後發生過全師雄兵變王小波李順起義劉旴兵變王均兵變等四次較大的叛亂,這是其他任何地區所沒有的,川蜀的安定歷來是朝廷最揪心的大問題。

咸平三年,王均亂蜀,佔領成都,咸平四年,王均之亂雖平,但民尚未寧。

咸平六年四月,真宗以知永興軍張詠前在蜀,為政明肅,勤於安集,遠民便之,提拔張詠為刑部侍郎充樞密直學士,兼任益州知州。希望張詠能使蜀郡從戰亂的衰弊中重新恢復生產安定民心。

這是張詠第二次做益州知州,成都百姓聽說張詠又回來擔任益州的父母官,心情無比振奮。雖說張詠對益州非常熟悉,但是他依然秉公職守,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再任蜀川,張詠作《感懷》詩一首,詩云:官職過身鬢已衰,傍人應訝退休遲。從來蜀地稱難制,此是君恩豈合違。兵火因由難即問,郡城牢落不勝悲。無煩苦意思諸葛,只可頒條使眾知。

一天,夜半三更,一隊人馬到達益州北城門,高聲吆喝,叫城門守軍開門,要求入城。

城門官盤問過後,得知是皇宮的大太監,不敢怠慢,立即去向張詠請示。

大宋的律法《宋刑統》裏對城門的開啟有嚴格的規定,對擅自跨越城門者不按照規定開關城門者不用鑰匙開啟城門者,都會受到嚴厲的制裁。官員不加查證而擅自開啟,罪加二等。如有戰爭或者緊急軍情,城門已經關閉的,經過當值官吏的查證驗實之後,可以依照規定予以開啟。

張詠道:川蜀先後連續數次叛亂兵災,朝廷特地派我來治理,城門哪能說開就開的,內侍有什麼着急的公務需要夜半進城,驚擾百姓不說,還與朝廷的法令不符,內侍也不能搞特殊,斷然不能放他們進城!

城門官剛走,張詠覺得還有些不放心,隨後親自趕往北門。

張詠道:內侍半夜三更叫城,老百姓都嚇醒了,不知道有何緊急公務需要這個時間進城?

內侍傲慢地回道:領皇上旨意,前往峨眉山燒香祈福。

張詠道:你深夜造訪,驚擾百姓,觸犯了法律,你是想讓我先斬後奏,還是先奏后斬呢?

在大宋朝,張詠是有名的本事大脾氣大之人。

內侍一聽,臉都嚇綠了,趕緊說道:大人請念我初次出宮當差,不了解州郡府衙之事,煩請您大人有大量,網開一面。

張詠道:那好吧,有勞內侍大人一行,今晚就在城外過夜吧,天亮進城。

第二天一早,內侍進城,來到公堂,給門下人遞上拜帖,上面寫着:奉敕往峨眉山燒香入內侍省王某某。

張詠收到拜帖,提筆在名片,傍批道:既是有王命在身,不敢奉留,請於小南門出去。

太監不敢造次,一行人乖乖地穿城而過,從小南門,一溜煙地跑了。

此時,正好朝廷派遣謝濤巡視西蜀,真宗令他傳諭張詠,道:有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

w雙釘案

南宋鄭克的《折獄龜鑒》記載,有天,張詠外出巡查,聽到有女子在乾嚎。

聞人哭,懼而不哀。

張詠覺得這哭聲有些怪怪的,怪在哪裏呢?哭得太假,像是在演戲。這哭聲里沒有哀怨,倒像是有一種恐懼在裏面。

張詠命人把那女子叫到跟前,問她為何哭泣?

女子哽咽地答道:丈夫得疾病身故,故而痛哭。

張詠覺得此事並沒這麼簡單,於是,就留下一名吏員,負責調查此事。

吏員讓仵作仔細檢查了死者的屍身,並沒有發現任何中毒受傷的地方。回到家后,吏員忍不住跟自己的妻子一頓吐槽。

吏員的妻子道:那你們就沒檢查死者的頭頂,看看頭髮內有沒有傷?

吏員一拍大腿,道:對啊,仵作將全身都檢查了,唯獨頭頂處因為有頭髮遮蓋着,沒有仔細查驗。

一想到這裏,吏員趕緊起身出門,再次帶人前去查驗。扒開死者的頭髮,果然,一枚黑漆漆的大釘赫然釘在死者的頭頂上。

吏員立即命人將女子拘押起來,帶到府衙。向張詠彙報過案情,張詠重賞了吏員和辦事的隨從。

張詠覺得吏員這次辦事乾淨利落,和以往大不相同。便隨口問了句:這件差事,你辦的不錯!老實跟我說,你向誰求助的?

吏員摸著自己的後腦勺,不好意思地笑道:我家堂客,人聰明得很,是她教我的。

眾人一聽,都笑了,張詠也跟着笑了起來。笑着笑着,這笑容似乎一下子僵在了張詠的臉上,他突然想起,吏員跟他的這個妻子不是原配,兩人結合的時間並不長。於是反問道:你家堂客,不會有問題吧?

這話說得吏員頓時感覺心驚肉跳,心道:大人,你老是搞這麼一驚一乍的,不要嚇我!

張詠道:你去把你堂客叫到府衙,就說本知府要見她,當面謝她辦案有功。

很快,吏員把自己的妻子叫到府衙,張詠早已升堂,專候她的到來。

吏員的妻子向張詠作揖行禮,張詠一拍驚堂木,吏員的妻子嚇得差點跳起來。

張詠嚴厲地說道:大膽惡徒,你是如何知道她人如此隱秘的殺人方式的?還不從實招來!

吏員的妻子百般抵賴,死活不招。

張詠一拍驚堂木,怒道:來人吶!若不大刑伺候,你這婆娘恐難招認!

衙役拿來夾具,給吏員的妻子上了拶刑。女子受刑不過,只得招認自己也用這種方法殺害過前夫。

果然,張詠一猜即中。

隨後,張詠派人將案犯押赴前夫墳塋之地,開棺驗屍。棺材之內,白骨森森,一根黑漆漆的長釘,赫然直貫腦骨。一切都昭然若揭。

兩名殺夫惡婦,全部判了死刑,秋後開刀問斬。

新案牽出舊案,兩位惡人伏誅,真是大快人心。

w發明交子

自李順叛亂后,民間錢幣日益減少。

張詠與西川轉運使黃觀一同商議,決定因陋就簡,就地取材,不鑄銅幣鑄鐵幣。於嘉鄧二州鑄景德大鐵錢。銅錢鐵錢,相兼行用。朝廷規定銅錢一文兌換鐵錢十文。

史載:川界用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折大錢一貫。大錢一貫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

買一匹絹就要花費重達上百斤的小錢,這還只是零碎小物件,大的更不要說了。錢幣在蜀地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

張詠看着街頭來來往往滿載着鐵錢的大車小車,和那些揮汗如雨的商販,心中道:這是大問題,得治!

天底下本沒有什麼現成的買賣,需求多了就產生了生意。

為了服務攜帶巨量鐵錢的商人,鋪戶保管應運而生。商人把鐵錢交給鋪戶保管,鋪戶開具一張等額的紙卷票子,交給商人,同時收取一定的保管費。商人拿着紙質票子進行商品交易,並根據需求隨時兌換成鐵錢。

長此以往,這種用紙質票子代替銅錢鐵錢流通的新型交易形式便出現了,商人們把這種紙質票子稱為交子。張詠也發現了交子的方便之處,覺得可行。

隨着交子影響逐步擴大,很多不法之徒進來攪水。

景德二年,張詠開始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那些不法之徒,選出十六戶大商人,由他們聯合製作發行交子,開設專門的交子鋪,經營銅錢與交子的兌換業務。

這種紙質交子,製作精良,規格嚴密,還加蓋了難以複製的圖章和畫押,用來替代銅錢鐵幣。至此,交子的發行正式取得了官府的認可。

張詠推廣發行的交子,成為世界最早的紙幣,他本人也被譽為世界紙幣之父。

十八年後,大中祥符六年,益州知州薛田上書朝廷,把交子的發行權收歸官府。官辦交子有國家的支持,發行量持續增加,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到了南宋時期幾乎遍佈全國。

商人們也真正實現了貨通天下,交子為大宋的商業繁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今天,在英國倫敦的英格蘭銀行,中央天井裏,種著一棵在英國少見的中國桑樹,英國人用這種獨有的方式致敬那位名叫張詠的中國人。據說,張詠發行交子所用的紙張,就是用這種桑樹葉製作的。

w《霍光傳》不可不讀

巢由莫相笑,心不為輕肥。

張詠曾說自己出仕不是為了富貴,他的這種恬退淡泊的性情,深得蜀地百姓的愛戴。其言行被蜀人編錄並刊印,廣泛流傳,其治蜀之功,宋人將之比作蜀漢名相諸葛亮。

景德元年,遼軍南下,飲馬黃河。寇凖力挽狂瀾,終於有了澶淵之盟。他自己因功,升為宰相,權傾朝野,成為眾人仰慕的明星,大出風頭。

張詠評價道: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總歸是開卷有益,趙普公『半部論語治天下』,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看來此話不虛。很快,王欽若把澶淵之盟說成是屈辱的城下之盟,寇凖和他的同僚,竟然無言以對,連句反駁的話都沒有,只能聽之任之,聽天由命。

卻說,陝州府衙,寇張二人,推杯換盞,不亦樂乎。

經書一部傳千古,秋月幾回覓老聃?兩人談到在此留書五千言過函谷關的老子。

張詠道:老君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寇凖道:不笑不足矣為道,這世間這麼多的下士,老君已經做好了被千萬人恥笑的準備。

張詠道:道之所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寇凖笑道: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走!喝酒去!

如此逗留兩日,張詠請辭。

十里長亭,寇凖端起踐行酒,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臨行,凖有一言,所謂『知我者稀,則我者貴』,復之兄,何以教凖?

張詠想了想,低聲道:《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凖點頭,二人灑淚而別。

寇凖回到府衙,命人取《漢書霍光傳》來讀。讀了數日,讀到光不學無術,謀於大理時,寇凖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原來,張復之是說我不學無術啊。

霍光是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西漢的能臣和權臣。漢昭帝去世,霍光擁護並廢立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即位,掌權攝政,權傾朝野,女兒為漢宣帝第二任皇后。因讀書太少,霍光難免不明事理,最終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霍光死後,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首位,卻給子孫留下抄家滅族的後果。兩年後,全族坐罪處死。

張詠提醒寇凖,要引以為戒,在為仕途奮鬥的同時,不要忘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宦海漂流,一生功勛卓著,何人不想練就凌波微步,求得仕途順風順水,善始善終。鐵打的寺廟,流水的僧,同樣的道理,鐵打的相位,流水的宰相。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寇凖始終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知道自己多年來奔波勞碌於政事,荒廢讀書。感於張詠的善意提醒,寇凖致書感謝。

《陋室銘》云: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寇凖深有同感,他決心向開國名相趙普學習,鑽研《論語》。閑來無事,正好調素琴,閱金經。

卻說,張詠這邊離了陝州,非止一日,來到西京洛陽地界。早有軍校在城門處等候,迎進留守府。

原來這河南府知府兼西京留守向敏中,與張詠是同榜進士,太宗朝時,和張詠一道被提升為樞密直學士同知銀台通進封駁司兼掌三班院。二人是曾經的同事,彼此又意氣相投。聽聞張詠回京就職,向敏中老早就派人在城門口盯着了。

向敏中,字常之,開封府人。我們上次提到向敏中,是他和右僕射張齊賢,兩個宰相同搶一個寡婦的鬧劇。

實際上,向敏中這回不單單是要盡地主之誼,最主要是他碰上了一樁蹊蹺的奪身謀財殺人滅口的淫僧殺人案。

這是一件被寫進《宋史》的民間奇案,離奇詭異的巧合,讓它一出場就迷霧重重,疑慮重重,真假難辨。

張詠聰明過人,斷案如神,是大宋朝有名的神判。這請都請不來的活神仙,自己送上門來了。借力使力不費力,向敏中自然不會錯過這次絕佳的大好機會。

這正是:鐵案如山搖不動,和尚延頸待秋決。神機妙判開金鎖,萬民稽首念彌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那些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那些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肝膽兩崑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