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兩種模型

第421章 兩種模型

而如何將這一條「斷頭絕路」走通,孟周心中也早就有了一些大約的思路。

現在,因着「眼前」所見,觸動心中所感,這思路變得清晰了許多。

而具體到當下,他要做的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

只見他的「視野」就像是在向前整體推進。

類似的體驗,孟周已經藉助金甲靈蟲經歷了一次。

不同的是,那一次在「視野」深入推進的同時,「視野」區域也在變得越來越集中。

在「視野」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中,「視野」也在不斷朝着某一個「線段」聚焦。

在他的感受而言,就像是倍數不斷放大的顯微鏡。

視野不可避免的變得越發集中的同時,也讓他窺見了更深邃,尋常狀態下更難洞察到的至理。

這既是不斷「明道」的過程,也是不斷攀援而上,越來越接近,乃至觸摸到所行之道對應的天地法則的過程。

可現在的情況是,孟周雖然在渡「道心劫」之時就已「明道」,可問題在於,他所明之道,乃是他私心臆造,真實的天地法則中,並不存在與之對應的一條。

這就帶來了一個奇妙的效果,即他的「視野」雖然在向前持續推進,但視野區域卻沒有變得越來越集中,反而越來越鬆散。

隨着「視野」的不斷推進,那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視線漸漸化作了顏色不一的淡淡光霧。

它們呈現在孟周「視野」中的效果,就像是夜空中遍佈天宇的群星。

每一團光霧,便對應着一顆「星」。

孟周的目光落在一團金色光霧上,他之所以對這一顆「星」有特別的關注,是因為這團金色光霧所代表的法則之力,恰好就是那烙印於金甲靈蟲血脈深處的法則之力。

這絲法則之力,賦與了金甲靈蟲以特性明確的真靈血脈。

而此刻,在孟周的「視野」中,這卻只是漫天繁星中極不起眼的一點。

而且,隨着「視野」的不斷推進,進團金色光霧的質地,其中顯露出來的法則氣息,很輕易就超過了金甲靈蟲耗盡所有「行動力」才最終觸摸到的那少少的一點。

「金甲靈蟲這條路,我也是可以走的。」

「而且,憑着強橫的體魄筋骨,還有其他方面遠超金甲靈蟲的優勢。

這於我而言,眾多可選道路中極不起眼的一條,起步階段的成就,就能將金甲靈蟲甩出好幾條街。」

念及於此,孟周越發感受到世界的參差。

他若果真做出這種選擇,可以說是極不明智,自甘墮落的表現,可這卻已經是金甲靈蟲踮着腳都無法夠到的高度。

「視野」還在持續推進著,那些「群星」也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亮。

就在下一刻,接連數顆「星」很忽然的消失不見。

這些「星」所對應的法則之力,都是孟周這一路行來,有涉獵,但涉及相對較少,感悟也相對沒那麼深的那種。

比如最先消失的「星」中,就有關聯著毒道法則、血道法則的。

這意味着孟周當下在這些領域積累的極限。

這並不是說他在這些方面的成就會止步於此,只不過,要想在這些道路上有更多成就,就必須重新積累。

這就像是一個信號,自此以後,「視野」每推進一步,「星」的數量就會少去一些。

「視野」持續推進,「星」的數量持續減少。

留到最後的那些,近乎完全實質的化「星」,基本都和五行萬象體、青蓮劍體、通明道體已經靈師、繩結師這些緊密相關。

但最後,隨着孟周的「視野」不斷推進,這些「星」也最終消失不見。

最後,只剩下唯一的一顆散發着盎然生機的綠色大星孤零零的懸於孟周「視野」的前方。

那些隨着他的「視野」不斷深入而不斷消失不見的「群星」,也沒有真的消失。

在第一顆「星」消失的時候,「里世界」那廣袤的,完全由孟周心造臆設的法則水域的某處,便忽然多了一片形態奇特的「礁石」。

因其完全被水域浸沒,從水面上看去,看不出絲毫不同。

而隨着孟周的「視野」不斷推進,「群星」一顆接一顆的消失,這片存在於「里世界」中的、廣袤的法則水域之中,便相對應的多出一片又一片被完全浸沒在水面之下的「礁石」。

且越往後出現的「礁石」,其規模便越大,距離水面便也越近。

終於,第一個探出水面的「礁石」出現了。

若是將心力專註於這塊「礁石」之上,就會感覺到,這哪裏是礁石,分明是各種各樣的風的凝聚體。

微風、清風、狂風、颶風、龍捲風、罡風……

在「里世界」法則水域中,明明是一塊沉穩厚重,大半浸沒在水中,部分露出水面的礁石,可一旦將心力完全沉入其中,感受到的,卻完全是一個動到極致,完全由「風」組成的世界。

而繼這第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之後,又接連有更多「礁石」露出水面。

且這些后出現的「礁石」,同樣遵循此前的規律,越往後出現的,其整體規模便越大,露出水面的部分自然也更多。

若是心力探入其中,能夠發現,這些新出現的「礁石」中,既有完全由各種各樣的「雷」組成的,也有由各種各樣的「冰」、「火」、「土」、「木」、「金」、「劍」等組成的。

越往後出現的,規模便越大,漸漸的已經不能稱之為「礁石」,而應該是一座座「海島」才對。

只不過,這些「海島」相比於這無垠水域來說,還是太小了些,且上面的景緻也非常的單調,全都是光禿禿的一片。

這些「礁石」以及「海島」,彼此之間的區別,除了大小規模之外,其顏色以及外觀質地也都各有不同。

最後出現的一座「海島」,規模比上一座大了許多,色澤質地也最是與這片遼闊水域本身相近。

若不知細看,甚至會誤以為這座最為巨大的「海島」就是整片法則水域的一部分。

若是心力探入其中,便會發現,這座「海島」,就像是各種各樣的「水」的集合體。

從水霧、水滴,到涓涓溪流,到奔涌的江河,到巨浪滔天的大海……

而對應在孟周的「視野」探索,恰好就是「群星」盡沒,只有一顆生機盎然的綠色大星孤零零的懸於視野前方的時刻。

這些隱沒的「群星」,以及它們關聯的天地法則,就如同烙印在金甲靈蟲的血脈深處一樣,一一烙印在了「里世界」的法則水域之中。

這其中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金甲靈蟲的血脈,再怎麼說那也是實實在在存在於現實界的真實物質。

而「里世界」中的一切,並不是現實界的真實存在,追根到底,全是孟周的念頭所化。

但,孟周的念頭在天劫下被洗去了所有濁氣穢物,原本虛無縹緲的念頭已經開始具備了真實的力量;

而後又在「道心劫」下鑄就了堅不可摧的內核,並趁機完成了「開天闢地」的壯舉;

而這兩者,還都是基礎。

更重要的是,純由孟周心造臆設的這片法則水域,「海納百川,包容萬物」可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這片法則水域成功的將那些「群星」所代表的法則烙印全部接住了。

這讓孟周成功接住了這些繁雜的、深淺不一的法則烙印,讓他可以借之調動、觸摸、更深入的領悟相對應的天地法則這些益處就不說了。

這一鍋「大雜燴」被成功包容在這一片法則水域之中本身,更是成為這片水域最強有力的證明!

何為真?

何為假?

並不存在與之對應的天地法則,就是假的?

可其發揮出來的作用卻又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孟周根本不執著於「真」「假」。

即便現在為「假」,孟周也有信心,終有一日,自己能夠修假成真。

……

最後那顆生機盎然的綠色大星,隨着「視野」的不斷推進,也終於消失不見。

而就在這瞬間,「里世界」中,發生了相對應的巨變。

這一次,沒有出現一座新的,規模最大的「海島」。

而是遍佈「里世界」的遼闊水域,忽然蒙上了一層彷彿與生俱來的生機造化之能。

這玄妙的變化,讓孟周心中不受控制的生出許許多多的靈感。

不過,孟周很快就主動將這些念頭鎮壓了下去。

專註於眼前,這已經完全變得空曠起來的「視野」。

隨着「視野」中最後一顆大星消失無蹤,孟周驚訝的發現,自己並沒有從這奇妙的狀態中退出來。

成功渡過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一百零八道天劫,這賦予了孟周遠超金甲靈蟲的「行動力」。

雖然,走到這一步的孟周,走得已經比金甲靈蟲遠了很多很多。

但「行動力」依舊沒有用完。

「視野」中雖然變得空空蕩蕩,孟周發現,自己的「視野」依舊可以繼續向前,或者說向更深處推進。

「還要繼續向前嗎?」

「還有必要繼續嗎?」

面對這種什麼都沒有的空曠,一些念頭很自然的便在孟周心中浮現,並生出是否還有繼續下去的必要這樣的疑問。

但就在這疑問生出的瞬間,就被孟周主動消滅。

為什麼不繼續?!

即便真的什麼收穫都不會再有,在沒有把「行動力」耗盡之前,再沒有深入到自己極限之前,他都不可能主動從這狀態中退出來。

在這樣的信念下,孟周的「視野」持續推進。

在這過程中,他的念頭也忍不住發散開來。

「這一路所見,層次是非常分明的。」

「最初所見,也是相對來說浮在更淺層,距離『現實界』更近的,是『天地烙印』,也可以說是『天地檔案』。」

「它們來自於不同時代、不同生命,被世界『抓拍』到的華彩瞬間。

只要世界不滅,這樣的記錄就不會停止。」

「某種意義上,它們代表了這個世界的『古往今來』。」

「具體到每一個印記本身,卻是完全獨立的。」

「每一個印記,都只能代表它們自己。」

「這就是一個又一個『點』。」

「古往今來的無數印記,形成了恆沙河數的,近乎無窮的『點』。」

……

「那些縱橫交錯的線,很可能就是在那些數量龐大,近乎無窮的『點』的基礎上的自然升華。」

「由『點』而成『線』,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從形態不一、源頭不一,形形色色的『印記點』變成一根又一根差別不大的『線』,從『具象』逐漸到『抽象』。

這應該就是從『淺層』向更真實界更深處『沉澱』的必然過程。」

「循着這一過程,持續『沉澱』,不斷『升華』,最終,便很自然的,都指向了一個個天地法則。」

當孟周將親身經歷的過程從頭到尾的復盤了一遍,已一種更簡潔的模型呈現在心中,幾乎不需要太過複雜的智力活動,只從這現象本身,他心中便很自然的浮現出了這樣一個變化的脈絡。

看上去,真的就是一目了然。

可這個脈絡,卻再次顛覆了許多被修行界視為鐵則的修行觀念。

按照孟周心中理出來的這條線,那些更接近現實界,位於最「淺層」的「天地印記」,才是後續一切的基石。

後續的一切,包括天地法則,最終都要落在這基石之上。

可修行界奉行的,被視為鐵則的觀念,模型結構恰好相反。

「道」是源頭,不同的天地法則,都是「道」衍生出來的不同側面。

而不同的天地法則更進一步稀釋、衍生,最終生出了天地萬象,一切的一切。

求道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逆流而上,復歸源頭」的過程。

隨着修為提升,境界和視野隨之提升,一點點觸摸到真實界,深入真實界,觸摸、感悟乃至掌控天地法則,便是一步步「近道」的過程。

這和修行者的實際體驗吻合。

是以,從來沒有人對這套模型有過懷疑。

這已經成為修行界中最基本的一種常識。

可現在,孟周根據自身體驗在心中自然生成的模型,與之恰好相反。

而眼前這片一無所有的「空曠」,則讓孟周更進一步堅定了心中判斷。(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苟道不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苟道不死
上一章下一章

第421章 兩種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