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老李原創:油燈及風匣

東北大老李原創:油燈及風匣

油燈及風匣

我的老家在遼西農村,小時候,有兩樣東西給我的印象很深,一是油燈,二是風匣。

油燈,在不通電的農村,是那時農家必備的照明工具,記憶中,油燈是由油燈頭和油燈座組成的。

做油燈頭需要一個大小適中、帶鐵蓋兒的玻璃瓶

(如果沒有鐵蓋兒,也可以用剪圓的馬口鐵或罐頭盒蓋兒代替),先在鐵蓋兒中間開一個筷子粗細的小洞兒,將一根用馬口鐵捲成的筷子粗細的空心圓鐵筒豎插在小洞兒中,再將用燈(煤)油浸透的捆紮在一起的幾十根長棉線從圓鐵筒中穿出做燈芯,最後在玻璃瓶中注入多半瓶燈油,一個油燈頭就做好了。

油燈座的底盤通常是一塊圓形的木板,在中間豎釘一根拇指粗細的木杆,為了能讓油燈頭坐穩,豎桿一般都不會太高,也就二三十厘米,此外還會用上一個蔫蘿蔔,大頭一端插在木杆上,小頭一端中間根據油燈頭大小挖一個合適的圓窩,然後再將油燈頭穩穩地坐在窩中就可以了。

夏天天熱,天黑的也晚,油燈很少用,冬天,天黑的早,夜又長,於是油燈便有了大顯身手的地方。

漫漫冬夜,外面北風煙兒雪,屋內爐火正溫,在炕頭兒牆上掛鐘的「嘀噠」聲中,孩子們會在油燈下嬉鬧、玩耍、寫作業,婦女們會在油燈下縫連補綻,納鞋底,繡花布,男人們會在油燈下編筐兒、編蔞兒、編炕席,或是一口一口地抽蛤蟆癩(旱煙)……

油燈之所以能點亮,全賴以燈油,用燈油的油燈煙少明亮。

燈油很貴,農家人節儉,常常自力更生,於是也會用豆油或大麻籽(蓖麻籽)油代替燈油,其缺點就是煙大昏暗,以我的記憶,用豆油還可以,用大麻籽油時,油煙很大,點上一會兒,總要有人被嗆得咳上幾聲。

小時候,每逢臘月,總有瞎眼藝人到村裏人家說書賣藝,因為時間常在夜晚,所以,聽書的人除了角八分的零碎賞錢之外,要是帶上些燈油常能多聽幾宿,當然了,瞎眼藝人是用不上燈油的,聽書時點上油燈是為了讓觀眾看清他說書時的豐富表情。

光陰如水,一逝如流,回首曾經的漫漫長夜,油燈雖然不甚明亮,亦是黑夜中的一縷光明,它見證了父母的辛勞,見證了學子的寒窗,也見證了新婚燕爾的幸福與甜蜜。

……

風匣,有的地方也叫風箱,現在看來應該算是人力吹風機了。

小時候,風匣是灶房用具的標配。

風匣的主體是一隻長、寬、高大致為一米、零點三米、零點五米的長方體木箱,箱體前後各有一個巴掌大小、安有折頁、可以分別向裏外翻動的橢圓形進氣門。

風匣的前面是兩根上下平行的拉杆兒,拉杆兒進出的地方安有滑道,兩根拉杆兒外端用橫木連接並形成拉動手柄,兩根拉杆兒位於箱體裏面的一端連着一個比風箱截面小一圈兒的長方形木板,木板的四周用線纏着密實的雞毛。

風匣的一側底部安有一個茶杯口粗細的錐形出氣口,這樣,在拉動風匣手柄時,伴着前後進氣門「呱嗒嗒、呱嗒嗒」的響聲,那出氣口便會呼呼地吹出風來。

風匣通常會安在灶台邊,灶台靠近風匣的一側,也會在中間底部掏一個直通鍋底的小口兒,這時將風匣的出氣口對準這個小口兒,拉動風匣時,帶有充足氧氣的空氣就會源源不斷地吹向鍋底,那鍋底的柴火也會火借風勢,燒得更旺。

風匣的用處很大,尤其是碰上陰天下雨,柴草濕而難燃,這時拉動風匣,常常能收到奇效。

每年臘月,勞碌了一年的人們,常常要殺雞、宰豬、蒸粘豆包、煮餃子,為了能早點吃上美味,心急的人們需要猛火快燒,這時,風匣的功用也就更為明顯,於是,家家戶戶便會響起「呱嗒嗒、呱嗒嗒」的拉風匣聲。

拉風匣是一個磨人心性的活計,剛拉幾下尚覺聲音抑揚頓錯,頗有打板先生的風範,但是時間一長,便會覺得兩膀發酸,渾身乏力,興緻全無。

小時候,拉風匣、添柴燒火通常都是小孩子們的事,如果說那時候小孩子過年有啥煩惱的話,拉風匣絕對能排在第一位。

拉風匣,小孩子怕,舊社會作為小孩子的童養媳更怕,那時候,很多老太太都有做童養媳的苦難經歷,於是總能見到她們在和別人嘮嗑(聊天)時撩起額頭的幾綹白髮,然後一臉凄涼地對人說:「看,這個大疤瘌,是我小時候天不亮就起來給他們家拉風匣,因為實在太困在灶台上磕的。」

關於風匣,還有一個歇後語,叫做「耗子鑽風匣——裏外受氣!」如此看來,還真是不錯。

時光荏苒,社會進步,如今拉風匣已不在是孩子們的煩惱,但不知為什麼,前兩天參觀東北民俗館,看到久違的風匣,我總是想過去痛痛快快地拉上幾下,真的,現在想來,那「呱嗒嗒、呱嗒嗒」的聲音還真是挺好聽的。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51世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51世紀
上一章下一章

東北大老李原創:油燈及風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