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星星之火

第七十三章 星星之火

這一次的出征以失敗告終,而且是慘敗。如果說這次的出征還有一點戰果的話那就是佔領了遼河以西的武厲邏,並在這裡設置了遼東郡通定鎮。其餘那可以說是一敗塗地,慘不忍睹,一無所獲。同時這次出征因為勞累以及天氣等原因病死的大臣除了直接參与指揮作戰的兵部尚書段文振以外,還有天才的建築家工部尚書宇文愷、內史令元壽、觀德王楊雄也在隨駕途中病故。士兵的死亡人數更是不計其數,據說到了唐貞觀十九年(645)的時候在當時的戰場舊地上依然是「骸骨相望,遍於原野」。

然而這場征遼的最嚴重後果並不僅僅是這些,因為征遼一事引發了天下反隋的序幕,這才是征遼一事對於隋王朝最嚴重、也是最直接的政治後果。

自從楊廣登基之後,營建洛陽新都、開鑿運河、修建長城、開馳道以及大規模的巡視天下可以已經讓隋朝的每一個階層的人的生活都受到了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作為最底層的普通老百姓。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皇帝楊廣的這些偉大工程,有好多好多的普通老百姓沒日沒夜的服役在工地上,有的累死在工地上,有的被勞役弄得家破人亡.......。在完成這些工程之後原以為皇帝楊廣可以讓他們休息了,沒有想到皇帝楊廣在大業七年的時候表示要大規模征遼,這年天公也不作美,秋季,山東、河南發生大水,大業七年(611)十月初三,黃河大水衝垮了砥柱,出堤逆流數十里,人或為魚鱉。那個時候可以說是發生天災區的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掙扎著,站在人民的角度去看的話,他們的皇帝楊廣這個時候應該停止為了征遼大業而大規模的征徭役,然而高高在上的皇帝楊廣並沒有停止他征遼的腳步。於是膽子小一點的民眾只好賣身為奴以求生存,膽子大一點的也只好鋌而走險冒死抵抗徭役,就這樣歷史上波瀾壯闊的隋末農民大起義在最底層的農民中拉開了序幕。

大業七年(611)十月,齊郡鄒平人王薄因兵役繁重,與同郡孟讓首先起兵反抗徭役,自稱「知世郎」,即自稱是通曉當今世事之人。作《莫向遼東浪死歌》號召群眾反對出征高句麗。《莫向遼東浪死歌》曰: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莫向遼東去,迢迢去路長。

老親倚閭望,少婦守空房。

有田不得耕,有事誰相將。

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龍堆憶故鄉。

又莫向遼東去,從來行路難。

長河渡無舟,高山接雲端。

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

日落寒山行不息,蔭冰卧雨摧心肝。

又莫向遼東去,夷兵似虎豺。

長劍碎我身,利鏃穿我腮。

性命只須臾,節俠誰悲哀。

功成大將受上賞,我獨何為死蒿萊!

歌謠鼓動煽惑水深火熱中的民眾奮起反抗,不要去遼東送死,要拿起刀槍造反,不抗役只有死,反暴政雖斬頭也榮光。歌謠唱出了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廣大民眾的心聲,農民擁護王薄,於是王薄和孟讓擁眾據長白山(山東章丘),「避征役者多往歸之」,一時眾至數萬,首先揭起反抗楊廣重徭役的大旗,橫行於齊郡(山東濟南)和濟北郡(山東東阿)之郊,揭開了武裝反徭役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開端。

齊郡以北的平原郡(山東陵縣)有豆子航,為一個鹽澤,「負海帶河,地形深阻」。自北朝高齊以來、這裡就是逃避徭役的人的藏身之地。逃役者既有窮人,也有富豪,如劉霸道雖「累世仕宦,貲產富厚」,但是征遼的繁重徭役也使他破產。劉霸道為人豪爽,遠近避役的農民紛紛來依附於他,於是他據豆子航為裉據地,反抗官役,也掲起了反楊廣重徭役的大旗,有眾10餘萬,號「阿舅賊」。

覦縣(山東夏津縣)人張金稱,聚眾於河曲(黃河邊),篠縣(河北景縣)人高上達聚眾千餘人於淸河(河北淸河)境內,也揭起反隋義旗,不久,義軍擴至數萬,稱「東海公」。

貝州漳南(山東德州)人竇建德,世代為農夫,本人「耕于田中」,少時就尚義氣,膽力過人。有鄉人因貧無以葬父,竇建德主動幫助操辦喪事,大為鄉黨所稱。他曾任里長,大業七年(611)募兵時以勇力過人選為二百人長。時山東大水,人多流散,同縣人孫安祖的家被水漂沒,妻子餓死,但是縣府仍要孫安祖從征高麗。孫安祖向漳南縣令訴苫,縣令竟大怒,鞭撻孫安祖,孫安祖激怒之下刺死縣令,逃奔到竇建德處,建徳將他藏於家中。據史書記載,孫安祖在竇建德家裡的時候,竇建德給他分析天下局勢時說「文皇帝時,天下殷盛,發百萬之眾以伐遼東,尚為高麗所敗。今水潦為災,黎庶困窮,加之往歲西征,行者不歸,瘡痍未復,主上不恤,乃更發兵親擊高麗,天下必大亂」。勸孫安祖與其等死,不如造反。他還說:「大丈夫不死,當立大功,豈可為逃亡之虜也,我知髙雞泊中廣大數白里,莞蒲阻深,地勢險要,可以避難。承間而出虜掠,足以自資,既得聚人,抖觀時變,必有大功於天下」。真不知農民出身的竇建德能把後來隋朝天下看的那麼徹底的情況下為什麼自己去「大功於天下」,而把他口中那麼好的「機會」讓給自己的好友孫安袓呢。不管事實是怎麼樣,反正孫安袓經此點撥霍然開朗,遂決定舉旗反抗楊廣暴政。竇建德於是招集數百名逃亡士兵和逃役無業者,讓孫安祖率領進人高雞泊(河北故城縣),孫安祖號「摸羊公」。

竇建德暗中籌劃反隋起義,同時應付縣衙門的差役。當時往來於漳南的農民軍,都不侵擾竇建德鄉閭,郡縣吏於是懷疑竇建德與義軍通謀,便將竇建德的家屬收捕,全部殺死。竇建德這下無奈了,只好公開反朝廷了,於是他率麾下200人投奔更早起義的清河高士達,高土達任建德為司兵。不久,孫安祖被張金稱火拚死後,其部數千人盡歸於竇建德,而後竇建德獨自領兵,勢力漸盛,有眾萬餘人。建德「能傾身接物,與士卒均勞逸」同甘苦,於是逃役之人爭相歸附,為致死力,高士達、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遂成為河北山東間一股勢力。

也是在大業七年(611),韋城(河南滑縣)人翟讓、章丘(山東章丘縣)人杜伏威等也相繼起兵。反隋小股武裝不可勝數,他們多聚保山林川澤,部伍均為逃避征役的農民,分佈在今山東、河南、河北間。史稱「自是所在群盜蜂起,不可勝數,徒眾多者至萬餘人,攻陷城邑」。

楊廣在大業八年(612)征高句麗失敗回來后,又下詔征天下兵集涿郡,修繕兵器,貯運軍糧,準備來年再戰。這就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民眾大飢,米穀踴貴,卻閉倉拒賑。「是時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籾,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藁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食」。

聽到了再度征遼的這個消息,人們最後一根弦被壓斷了。在忍耐到了極限之後,再次的遠征將更沉重的勞役壓向民眾頭上。走投無路的百姓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敢:

「忽聞官軍至,提劍向前盪。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對於各地報上來的農民起義的消息,皇帝楊廣並不怎麼在乎。從三國到隋初,政治一直是貴族們的遊戲,還從來沒有哪場農民起義能夠改變歷史的大方向。他認為這些起義烽火不過是帝國的癬疥之癢,而高句麗才是帝國的心腹之患務必要剷除。所以他只是部署了地方官「加緊剿捕」,要求他們務必在出徵得勝回來前把這幾處烽火滅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暴君的偉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暴君的偉大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 星星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