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追風箏的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這是拉米爾的導師阿辛汗在給拉米爾的信中的一句話,而這句話,也真正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拉米爾,作為本書的主人公,出生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富人家庭,有一個身材魁梧的勇敢智慧的父親,而他的母親卻在生他的時候難產出血而死,另外他家還有一個因小兒麻痹症萎縮了一隻腿的僕人阿里,阿里還有一個名義上的兒子哈桑。

哈桑比拉米爾小一歲,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一起,形影不離,但拉米爾卻是哈桑的主人,哈桑稱拉米爾為少爺,但拉米爾內心深處卻始終對於哈桑懷有複雜的感情,雖然拉米爾會時不時的捉弄哈桑,比如說在給不識字的哈桑講故事的時候故意講自己編的故事內容,還有拉米爾從來不會在有客人出現的時候和哈桑一起玩。但我個人而言,這些並不足以成為我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拉米爾的理由,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我處於拉米爾的環境和位置,我會不會做得比他更過分,我不敢保證,因此我也無法指責些什麼。

可能,關於阿米爾和哈桑,最讓讀者感到觸動的點在於哈桑對於阿米爾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與阿米爾在面對哈桑受到阿塞夫侵犯時的「為我,要視而不見!」,而哈桑之所以被阿塞夫如此對待,除了阿塞夫對於哈夫拉人的歧視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於哈桑對於阿米爾的付出和保護,在阿米爾和哈桑第一次被阿塞夫堵在小巷子裏時,是哈桑勇敢地舉起了彈弓幫助了二人順利脫險,在阿米爾企圖贏得追風箏大賽的冠軍以獲得父親的肯定時,是哈桑獨自一人追回了那隻藍風箏,為了保住拉米爾少爺的這隻藍風箏,哈桑被兇殘的阿塞夫無情地給侵犯了,而這一幕,卻被去尋找久久未歸的阿米爾看在了眼裏,在讀者看來,本應該向哈桑為他千千萬萬遍那樣阿米爾也應該為哈桑勇敢那一遍,可是彼情彼景下的拉米爾卻讓讀者失望了,拉米爾就躲在一旁,眼睜睜地看着哈桑被阿塞夫侵犯著,當時的拉米爾看見哈桑被侵犯時稍稍轉過頭,拉米爾瞥見哈桑的臉龐,看見哈桑那逆來順受的神情。我想,或許這個時候,哈桑便已經看到了躲在一旁的的阿米爾。

我不禁在想,如果我是哈桑,即便我是奴隸,即便我對主人忠心耿耿,但是如果我遇到了這樣的事,不說我會不會對主人產生怨恨,至少在我和主人之間的關係會在我的心裏出現裂痕,但可惜我不是哈桑,也慶幸哈桑不是我。

哈桑以被阿塞夫侵犯為代價保住了阿米爾的藍風箏后,阿米爾假裝沒有看到剛才的一幕,哈桑也沒有說什麼,只是在穩住了晃晃悠悠的身子后把風箏遞給了阿米爾,而阿米爾從哈桑的眼中所看到的也只有真誠的奉獻,這是阿米爾不願意看到的,他也假裝看不見哈桑腳下那片被哈桑雙腿間流下的血染成了黑色的血。

在哈桑被侵犯的那件事發生之後,因為那天的懦弱,阿米爾飽受着內心良心的煎熬,但他卻找不到救贖之道。與此對比之下,哈桑卻一如既往地為阿米爾真誠奉獻著,試圖修復二人之間關係上的裂痕,可是保守內心良知煎熬的阿米爾卻沒法接受,他希望阿米爾能夠打他,罵他或者是恨他,不管怎樣,只要不是一如既往地「為他,千千萬萬遍!」他的內心都會好受一些,可是哈桑卻都沒有,即便是在阿米爾用石榴砸哈桑時,哈桑也一直沒有還手!這樣的哈桑,這樣溫柔善良的哈桑,讓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和膽小產生了更深的自責,同時阿米爾的內心也有了一種無力感!

而無法完成自我救贖的阿米爾便選擇了逃避,他不敢再去面對善良真誠的哈桑,他企圖說服他的父親讓哈桑離開自己家,在被父親態度強硬地拒絕後,他選擇了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和錢,因為他的父親和他說過他最痛恨的行為便是盜竊,然而當這個事鬧到了父親那裏,當父親質問哈桑時,哈桑本可以說不是他偷的,但是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卻回答了「是!」,再一次,哈桑為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中的一遍」!事後,阿裏帶着哈桑離開了阿米爾家,而這,也是阿米爾最後一次見到哈桑了!

後來,阿富汗戰爭爆發,阿米爾一家移民去了美國,邂逅了他的妻子索拉雅,索拉雅是一位阿富汗將軍的女兒,也有着自己難以啟齒的過往,她選擇了向阿米爾坦白,完成了她的救贖,而在此之後,阿米爾也開始踏上了他自己的救贖之旅!

阿米爾再一次回到了阿富汗,試圖彌補當初自己對哈桑的虧欠,因為戰爭的影響,昔日熟悉的景色大多都已經成為了一片殘垣斷壁,昔日熟悉的人也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而哈桑,卻永遠活在了拉米爾的記憶之中,在拉米爾離開的這麼多年裏,哈桑已經娶妻生子,並且還回來和拉辛汗一起照顧著拉米爾在喀布爾的故居,最後,為了守護拉米爾的房子,哈桑和他的妻子雙雙斃命於槍口之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哈桑依舊為着拉米爾真誠奉獻著!

雖然哈桑已經不在了,但是拉米爾得知哈桑還有一個孩子索拉博,在經歷的一番心理鬥爭之後,拉米爾最終決定踏上救贖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拉米爾得知了哈桑原來是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兄弟,自己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會承認的、合法的一半,而哈桑則是沒有名分、沒有特權的一半,那繼承了爸爸身上純潔高貴品質的一半。

在經歷了千辛萬苦百般波折幾乎九死一生之後,拉米爾最後成功把索拉博帶回了美國收養,也讓同樣經受了諸多苦難的索拉博臉上出現了一個斜斜的微笑!而這一切,也離不開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的傾力支持!

最後,在美國,阿米爾為索拉博追着風箏,就像哈桑為阿米爾那樣,阿米爾對自己說:為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唇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這是我第二遍讀卡德勒·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了,第一遍讀的時候還是在高中,在讀這遍之前,唯一還能夠記得起來的便是哈桑被侵犯的一幕,其餘的情節都已經記不太清了,而再次拜讀這本《追風箏的人》,卻有了更多不一樣的感受,親情與友情的交織,戰爭與和平的對比,男性和女性的差異,都不禁讓我感到慶幸,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之內,生活在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之中,生活在一個民族平等的環境之間!

而關於《追風箏的人》,譯者說: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而哈桑身上的真誠勇敢,正是阿米爾人格中所缺少的那一部分,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講,哈桑也是阿米爾人格上的「風箏」吧!

或許,人生之旅,便是追逐「風箏」的過程,亦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追風箏的人》,推薦給大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浮生漫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浮生漫談
上一章下一章

《追風箏的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