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題記

作者題記

翻閱本地文化志書,戲劇電影,洋洋大觀;文學藝術之中,民間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都有齊備介紹。然而本地最盛的曲藝,特別是鼓書着墨極簡極少,僅半張紙而已。

感於此項藝術發展很快,投身於此的人物很多,取得的文藝成就較大,且大鼓藝術以鼓盆歌之名,已入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試着提起拙筆記錄一鱗半爪,些許盛況,以聊補遺憾。

這裏位於湘西北,是洞庭湖西岸的一塊小小的平原。澧水奔流而過。大部分平原在澧水南岸,又稱澧陽平原。

看過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我常常驚嘆於這平原之小,小得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它。

平原都是肥沃的農作區。這裏的平原主產水稻和棉花。在海拔稍低的地方,人們挖塘養魚。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裏的人們達到了人均一擔魚的水平。典型的魚米之鄉啊!

也正是四十多年前,當地文物管理所的一名幹部騎着一輛自行車瞎轉悠,對一片高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後發現了人類建設的很早很早的城池。有城牆,有居住區,有墓葬區,有水稻種植區,有陶作區,初現了城市的雛形。

自此之後,考古工作不斷湧現新成果。這塊平原成了神奇的土地。

我甚至猜想,象江漢平原那樣大的平原,古代很可能也有很多城址和遺存,但被浩浩蕩蕩的長江沖毀了,淹沒了,沒有保留下來。

而處在武陵山脈余脈太青山旁的幸運的澧陽平原卻如掛坡地一般,保存着諸多的史前文化遺址。

我甚至猜想,大平原的文化、建築、人口在一波波洪水襲擊下不斷改變,生活棲息地不斷變遷。

而澧陽平原的人們洪災時可以搬到高處,洪水退去后可以馬上下到平原耕種播撒,堅守原地。

人口在繁衍,文化在播遷,建築在不斷增加,但人們活動的範圍沒有太大改變,也許這便是小小平原的神奇之處。

有一種藝術也恰好落在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山海經》上說,東海有獸,蒼身而無角,名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

一面鼓,兩根鼓棒,一個說書人,一種神奇的藝術誕生了。

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莊子喪妻之後,拿了一個瓦盆鼓盆而歌,才產生了這門藝術。

還有不少專家學者考證了這門藝術各自的源頭。源頭固然重要,發展的歷程也不容忽視。

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這門藝術得到了長足發展。以前只能在孝堂生存,現在進入了茶館酒肆;以前一個縣只有幾個人幾十人的小眾藝術,而現在成了幾百上千人參與的文化藝術;以前是中年男人的專利,現在是帥哥美女的行當。

鼓書傳播了思想和文化。梁山的好漢,瓦崗的英雄等等固然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宣傳工作當中,鼓書也成了很好的宣傳工具。人民群眾喜愛這種文藝形式,黨的方針政策靠着這種形式走進了千家萬戶。

我不知道大鼓是什麼時候來到我們的土地上,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很早很早的時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鼓書藝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鼓書藝人
上一章下一章

作者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