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後世番外四

第248章 後世番外四

話雖這麼說,但是連說這話的黃教授在內,心裏其實都沒譜,只是事已如此,他們所能做的也只有趕緊收拾好心情,好好完成剩下的清理髮掘工作。

不過作為歷史學界的教授,尤其還是專業研究大安史的頂尖專家,這次的考古發掘工作結束不久,連黃教授在內的幾人,就被官方派人請去翻譯那本已確認為正寧帝手札的書冊。

雖然已經做好可以從中發現大秘密,解開某些歷史謎團的思想準備。

但是真正看到正寧帝手札中所記載的內容時,還是讓黃教授等人大吃一驚。

他們能看到的雖然不是原版,卻是由官方提供的複印版,逐頁拍攝複印的那種,內容完整。

這份正寧帝手札的書寫日期,並非是從其登基后,才開始書寫,而是從承華帝出生之前的那段時間,就已開始記起。

即便每段內容都不長,也能從中可以看得出來,在承華帝出生前的那段時間裏,因其父英宗因忌憚自己手下最賢能的兒子瑞王,在京中掀起一翻腥風血雨,給正寧帝帶來極大壓力。

這種擔憂與恐慌情緒,在安英宗為對外展示自己雖因『不得已』重罰了瑞王等兒孫,實則還是一位關愛兒孫的慈父,當眾關心他的子嗣問題時,達到頂點。

讓正寧帝十分擔心他的父皇會因他已近而立之年,卻還沒有兒子,讓為對方認為他不爭氣、讓其丟臉,從而順手罰他。

再加上經濟壓力等方面的因素,正寧帝在自己的第三個嫡女出生時,毅然決定將其充作兒子養。

當然,手札上沒有直接寫他將嫡女充作嫡子的事,只是黃教授等人結合後來公開的真相,不難從中看出這一路的心路歷程。

有了『兒子』之後,消息上報到宮裏,得了賞賜,表達出對他的滿意態度,正寧帝才覺壓力減輕許多。

後來的時間裏,正寧帝一家都過着深居淺出,或者說是非必要,便堅持不出門的生活。

為了避免沾惹是非,盡量閉門不出的日子裏,正寧帝留在家中親自養名義上的唯一一個兒子。

正寧帝手札中所寫的內容雖然不多,有些僅是隻言片語,卻能讓人清楚的從中看出正寧帝在當時的心態變化。

這段內容可以充分證明,正寧帝並非像後世某些史學家們所猜測的那樣,是位心機深沉,十分擅長隱忍,為奪皇位,在私下裏做了很多不為人知的謀划的野心之輩。

與此同時,還為後世人解答出另一個謎團,就是正寧帝為何會在承華帝出生后,就將其充作兒子養,彷彿提前知道自己肯定能繼位般的疑問。

只能說,這一切都不過是機緣巧合而已,後面的打札內容,也更加證明了這些。

最讓黃教授等人感到震驚的,則是正寧帝在其親自養『兒』的那段時間裏,所記錄的他與嬰幼兒時期的承華帝相處的內容。

那些內容的著默相對較多一點,打個比方,就是之前記錄某一天的所遇之事時,會隨筆寫上兩三句,多則三五句。

後來卻慢慢多了起來,從幾句增加到一大段,有十幾一十句之多,使得手札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有趣起來。

而這些內容,可謂是栩栩如生的向所有讀者,都展現出一個生來不凡的孩子,打小就展露出的成長曆程與天才表現。

例如年僅半歲的承華帝在可以坐起、翻身後,就開始展現出的強大記憶力、反應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等。

這是正寧帝首次親自養孩子,孩子的表現讓他無比欣喜,在這個女兒還不會走路時,就開始為她讀書,教她認字與寫字。

於是父女一人一個敢教,一個敢學,都適應得非常良好。

除了這些教學日常,還有就是承華帝從小就表現出極有主見,能識忠奸的一面,對身邊照顧她的人賞罰有度。

正寧帝對這個充作兒子養的女兒的信任,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與日俱增。

剛學會走路的承華帝,在看到自己的幾位姐姐因養的寵物兔子丟了,就聽信身邊人的慫恿,差點打死負責養兔子的女使后,救下女使,回頭就讓正寧帝給姐姐們上了一桌全兔宴的事,正寧帝也有如實記錄下來。

在不懂心理學的正寧帝看來,這是承華帝關愛姐姐之舉,十分支持承華帝,絲毫不知此舉會給他那幾位大女兒帶來的心理陰影。

看着正寧帝寫下的那些誇讚之語中,所透露出的毫不掩飾的欣慰與期待,黃教授等人都很無語,只能暗自感慨,正寧帝對女兒的濾鏡實在太厚了些。

在承華帝成長到徹底學會說話的階段后,手札中出現的父女對話越來越多。

雖然並不詳實,而是隔三差五地才寫一回,並不連續,在不知前因後果的情況下,看着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但是黃教授等人都能從中看得出來,當正寧帝自以為是在教『兒』時,小小年齡的承華帝已經在不動聲色地反向點撥她爹。

從府中收入支出花銷等方面的事,到正寧帝奉召入宮時的應對等方面,都已表現出這個事實,只有正寧帝自己毫無所覺,還以為是自己想到的。

曾一度壓得他差點精神崩潰的那些壓力,也在養『兒』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消失。

誰都看得出來,當時尚在潛邸中,非必要,不與旁人往來的正寧帝,就是一位只想當閑散宗室,在宮中內外都無權勢的郡王。

英宗在其駕崩前的兩三個月中,將自己的一些皇孫接入宮中教養。

時人眼中年僅三歲,實則不滿三周歲的承華帝也被一起接入宮中,一兩個月後,正寧帝毫無預兆地突然被封為太子,誰也不知道這期間到底了發生了什麼。

再後來,就是即將過年之際,英宗突然駕崩,正寧帝這位太子倉促繼位一事。

許是因為接連出現的變故,使得正寧帝應接不暇,心慌意亂之下,他只偶爾在手札上隨便記下某日發生某事,並沒有記下其中的詳細過程,讓黃教授等人看着都覺得有些遺憾。

因英宗駕崩的時間點,正值年末,正寧元年到來后,正寧帝才正式舉行登基大典。

毫無準備地當上皇帝后,一邊忙着為大行皇帝辦喪事,一邊清理家當時,正寧帝才發現英宗為他留下的不僅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國庫,還負債纍纍。

看到正寧帝在手札上記下的那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赤字,讓黃教授等研究大安史的專家,都感到不敢置信。

因為這個數據遠比大安對百姓公開,被記錄在正史上的數據還要差得多,但是專家們都知道,這份手札中記載的這一切,才是最可信的。

迫不及待的繼續往下看,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當時已被英宗在遺詔中欽定為皇太子的承華帝,在知道這一情況后,當機立斷,派出英宗為他們父女留下的暗衛,將英宗為自己修建的那座超級奢華的皇陵中,所有可以變現的金銀器具和建築,都給弄了出來。

將還未送入皇陵中的金銀材質的陪葬品,都替換成鍍金、鍍銀的那種。

最終趕在大行皇帝的棺槨被送入皇陵前,成功摳出一大筆錢,以正寧帝私產的名義,充入國庫中,解決當時的燃眉之急,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

能在朝廷窮得一貧如洗之際,拿出這麼大一筆錢,極大了緩解了當時的朝廷困局,也成功讓正寧帝初步坐穩皇位。

即便是在時隔千百年後,專家們也能從中看得出來,正寧帝絕對是懷着萬分複雜的心情,記下這麼一段不光彩的事件。

此舉完全相當於是在英宗的棺槨還沒入土前,先被其兒孫給『盜』了一遍。

在當年那個最為推崇忠孝的時代里,這種操作絕對堪稱是大不孝之舉,只是正寧帝父女在忠孝面前,毅然選擇要忠於國家與百姓。

在承華帝的幫助下,成功渡過這道難關后,從手札中不難看出,正寧帝變得對承華帝更加信任,甚至可以說是依賴。

而承華帝雖然年紀小,卻在當時就已意識到自己一家只能進,絕對不能後退,退一步便是萬丈深淵的處境。

從手札中記錄的內容后,承華帝在後來,不僅時常找機會向其父母姐姐們灌輸這一思想,言行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強勢。

正寧帝則在經歷過一段思想鬥爭后,才態度堅定地選擇聽從承華帝的建議,徹底放棄抬舉外戚、宦官,讓他們與朝臣形三足鼎立,相互制約的朝堂局勢的打算。

只是正寧帝的這個選擇無論在何時看來,都會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黃教授等專家在看到手札之前,同樣會感到難以置信,可是他們看到手札中的記載,知道前因后,又因身為後世人,本就知道後果,就變得特別能理解這一切的發生。

只是當他們看到正寧帝在這段時所產生的猶豫和掙扎時,感同身受之餘,即便自身還擁有上帝視角,也忍不住對此感到提心弔膽。

畢竟當時的正寧帝所做的決定,可謂是直接影響華國後世千百年的發展大勢。

對黃教授等專家而言,這本手札完全相當於是一本爽文,能為他們解惑,還邏輯滿分的爽文,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最後,卻又不舍漏掉其中的哪怕一個字。

懷着激動的心情廢寢忘食的看完手札后,黃教授等人才在手札的最後,看到正寧帝留給後輩的一段話。

在這段話中,正寧帝講述了自己幾經猶豫,最終還是決定將手札留給後人,任由某些本來可以被塵封在歲月中的真相,在後世被公開的心路歷程。

他早早退位,不僅活得久,還在晚年混跡於民間,深知民姓對他的感激與尊崇,可他對此一直深感慚愧。

畢竟他心裏比誰都清楚,他在位期間所取得的那些政績,實施的那些惠民政策,都來自他的女兒承華帝。

因自身的無能,讓女兒小小年紀就開始為國操勞也就罷了,還這般將女兒的功績據為己有,讓正寧帝深感慚愧。

哪怕何殊自己並不在意,曾一再安撫他,讓他不必介懷這些得失,更不要因此而感到有壓力,告訴他,就憑他所提供的全心信任與全力支持,他就值得那一切。

可是正寧帝雖因這些勸慰不再糾結於那些,但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後,終於還是選擇留下這本記錄着一切真相的手札。

就算裏面的內容不易公開,也希望後輩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經驗與教誨,就算大安終究會走向滅亡,也不要出現那種讓大安國力衰落,讓百姓民不聊生的昏君。

看完手札中的內容,尤其是最後一段內容,黃教授的心情十分複雜。

「即便現在知道了這些歷史真相,我也堅持認為,正寧帝不負聖皇之位。」

就算這位聖皇本身並不具備當皇帝的能力素養,但是他的英明果斷,執行力強,敢於相信自己年僅三歲的女兒,就足以彌補他的所有缺陷。

另一位也已看完手札內容的專家深有同感地點頭,「是啊,正寧帝的執政能力雖然不足,但是僅憑他能在那麼艱難的環境中,為大安選擇一條康庄大道的功績,就算得上是功德無量。」

在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魄力在接手一個爛攤子后,敢聽信自己年僅三歲的女兒提出的建議,對自己親爹的陵墓與陪葬品下手,從而擺脫已無路可走的困局。

從後面的內容中,也不難看出,負責出謀劃策的承華帝,是位頭腦靈活、極具創新精神與意識,思想與格局都很開闊的人。

正寧帝則是一位對新想法、新事物接受度極高,思想極具包容性的人,正因如此,父女一人才能在那麼多年裏,一直配合默契,從無紛爭。

「哎呀,看完這些,我更佩服這對父女了,能在接手那樣一個爛攤子后,合力將其打造成前所未有的盛世,真是太厲害了。」

古往今來,都不缺認為後世太過高估三聖功績的人,說什麼三聖的歷史地位虛高,是後來的政/客為討好百姓,才會這麼推崇三聖,三聖若真那麼有能力,大安也不至於滅朝,

而事實上,縱有三聖這等成功將一個朝代發展到鼎盛,後來由盛轉衰,才是正常的歷史發展規律。

根據手札透露出的歷史真相看,若沒有承華大帝的出現,大安根本堅持不了多少年,甚至極有可能會直接亡於正寧朝或是其下一代。

因為在正寧朝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是朝廷一沒錢,就加想方設法的加征賦稅,將朝廷的壓力轉嫁到地方百姓身上。

再遇上各種天災**,加重這種惡循環,使得百姓在失去活路后,跟着揭竿而起,從而導致一個王朝徹底走向覆滅。

可是正寧帝沒有通過加賦稅的奏議,而是選擇聽信承華帝的建議,不惜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通過剋扣他親爹的陪葬品來渡過難關,由此就能看出正寧帝的大愛。

幾人就此討論了一會兒后,才說起正事。

「來前還真以為是讓我們幫忙翻譯,來后才知道,上面是讓我們幫忙整理出可公開的部分,這……也太難了些,依我個人之見,是最好封存起來,設定機密等級,只允許擁有相應許可權的人查閱。」

聽到這個建議,在場眾人頓時面面相覷,武教授面帶猶豫地回道。

「許教授的建議很有道理,可是正寧帝手札出土的消息,現已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若不公開,恐怕難以服眾,我們還是好好想想,該怎麼整理原稿內容吧。」

許教授一臉不滿地回道,「不是說,所有參與趙慎言大墓考古發掘事宜的人,都簽了保密協議嗎?為什麼消息還是外泄了?」

對於自己沒能參與到這次考古工作的事,許教授本就有意見,他這也算是借題發揮。

之前還給對方留面子的武教授聞言,立刻皺眉回道。

「發掘出趙慎言大墓的消息,早在挖出封土時,就已外泄,官后媒體又在後來當眾證實了這一消息,再結合軍方大費周章地保護現場之舉,輪不到我們泄露,外面猜也能猜得出來,這世上可不缺聰明人。」

這明顯是某些極其關注相關消息的人,沒有要機會接觸到相關信息,便引導輿論倒逼官方公開此次的發掘收穫之謀。

黃教授也直言道,「武教授說得是,與正寧帝手札相關的討論從不曾停止,只是這次引起的議論聲更大而已,我個人持可以直接公開的態度。」

「畢竟這裏面所記載的內容,可以說是人類最具智慧的思想結晶,它從各個方面,向我們展現出一位聖皇身上堪稱完美的人性光輝,理該讓我們後世所有人都有機會共享。」

聽到他的話,武教授的臉色大變,直接反對道。

「這怎麼行?從我們的角度看,一位聖皇為解朝廷的困局,選擇對英宗的陵墓與陪葬品下手,固然是大義之舉,可是以一位聖皇所處的時代看,這絕對是他們身上的污點,萬萬不可直接公開。」

許教授也迅速拋開自己的那點私怨,趕緊附和道。

「對、對,武教授說得對,絕對不能直接公開,對我們而言,這是人性的光輝,可是在那些黑子口中,這絕對是一位聖皇身上最大的污點,他們可不會考慮此舉背後的重大意義與影響。」

在場幾位專家頓時就此展開激烈討論,眼看各持己的雙方誰也說不服誰,最後只能在正式的研討會上,當眾採取舉手錶決的方式做最終決定。

最終的表決結果,還是採取半公開的方式,有選擇地挑出部分內容公開。

不過官方最終還是選擇聽取專家們的意見,放棄本來只打算公開部分經美化后的譯文的計劃,而是採取用原文結合譯文的方式,彙編成書。

面對這個研討結果,黃教授雖覺有些遺憾,但在總體上,還算滿意,畢竟在他與同伴們的極力爭取下,公開的內容多達八成多。

在官方公開證實傳說中的正寧帝手札已經出土的消息的同時,出版社也同步放出這本被起名為《聖皇語錄》的新書預售。

得到消息的眾網友可謂是瞬間秒光預售,並對此議論紛紛,大多數網友都認為,官方放出來的肯定是經過篡改的內容,不會放出原文。

直到以超高效率出稿並刊印出成品的新書順利上市后,首批收到書的網友們才發現,這是一本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良心之作的好書。

書中不僅有網友們預料中的譯文,還直接複印出正寧帝手札的原文,沒有半點水分,絲毫不存在網友們所猜測的隱瞞、粉飾與美化加工。

網上各大平台也在短時間內,被這些看到書中內容的網友屠版,哪怕他們還只看到一部分內容。

「天啊,所以說,我們這是有幸見證了一代聖皇承華大帝的成長錄嗎?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聰明的人,這是過奈何橋的時候,忘了喝孟婆吧?」

「雖說從古至令出的神童不少,但是能神到像承華大帝這般的,應該是舉世獨一份吧,這也太讓人難以置信了,這基因若能傳下去,大安說不定能傳承萬代!」

「只有我很好奇,承華大帝的腦子是怎麼長的嗎?怎麼可以反應這麼快,這麼聰明睿智……讓我詞窮!」

……

隨着收到《聖皇語錄》的人越來越多,與之相關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並由此誕生出一個熱梗,就是『皇兒怎麼看?』。

在這本《聖皇語錄》中,總在問『皇兒怎麼看?』的正寧帝,不僅沒有因為相關真相的公開,被所有人批其無能,不配聖皇之位,反而獲得更多的尊崇與認可。

畢竟這世上永遠是普通人占絕大多數,像承華大帝那種完美到不似凡人的人,只適合供到神壇上膜拜,反倒是正寧帝的形象,因此而變得更為飽滿,有親近感。

正寧帝手札末尾的那段心理獨白,更讓所有人都能從中認識到正寧帝淡泊名利,坦誠而灑脫大方的一面,令人發自內心地感到欽佩。

即便少不了會有人提出質疑,既然正寧朝的那些惠政都是出自承華大帝,正寧帝的聖皇之位水分太大,也被無數網人群起而攻之。

無數人眾口一詞地表示,就憑正寧帝生養出承華帝這個女兒,能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大環境中,無條件信任並支持女兒的一切決定,親手將其扶到自己的皇位上,就足以配得上聖皇之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8章 後世番外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