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後世番外二

第246章 後世番外二

鄭傑不服氣地抓着好友,堅持為他普及了一大段與正寧帝手札相關的說法。

「……所以說,從各方面的證據看,那份手札絕對真實存在過,而且並沒有放入正寧墓中當陪葬,在中正朝名相的裴久安的自傳中,更是直接提到過,中正大帝不僅見過手札,還曾在晚年當眾坦承,她看過正寧帝手札后,受教頗深,並且親自從中挑出部分內容,編入由她親自撰寫的《承華正錄》中。」

對於這些讓後世人難辨真假的過往,身為大安皇族的嫡傳後人,何文彬絕對比好友得知道的更清楚。

只是某些足以顛覆後世人認知的真相,實在不易讓其公開,例如正寧帝手札中記錄的那些,那是他們族中代代相傳的機密。

「既然你已知道,中正大帝不僅看到過,還從中挑出部分內容,編入《承華正錄》中,應該可以表明,就算真有正寧帝手札的存在,能公開的,已經被中正大帝公開,剩下那些,可能都是不便公開的部分,我們何必非要執著呢?」

鄭傑有些狐疑地看着好友道,「文彬,我發現,只要我們每次提及與正寧帝手札相關的內容,你不僅自己不感興趣,還總想勸阻我,這是為什麼?這也太不符合你身為安史研究生的身份了吧?」

何文彬聞言,不禁愣了一下,他還真沒注意到自己的反應,已經明顯到能讓向來粗心大意、不拘小節的好友察覺到異常的地步。

「我只是覺得,古人的手札,有些類似我們後世的日記、隨筆,屬於很私人的東西,出於尊重,我們不該抱着非要尋根究底的想法。」

這並不是何文彬的個人想法,後世有許多名人都抱着非要找到正寧帝的手札,探究某些歷史真相的想法,同期都會有許多名人明確表示不贊成這一做法。

鄭傑嘆了口氣道,「看來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是永遠達不成一致意,見了,正寧與承華二朝,為後世留下的謎團那麼多,正寧帝手札若能出世,肯定能解開其中相當一部分。」

三聖期間,經後世最大的謎團,就是為何會有歷經英宗、正寧、承華三朝的歷史名臣,都曾在自己的詩詞手書中,留下某些隱晦或不指名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承華大帝的無限欽佩與推崇。

而且其中有不止一位大佬近乎直言的表示,承華大帝乃是生而知之、智多近天人的聖帝。

可是後面那些僅歷經正寧、承華二朝,或是承華、中正二朝的那些歷史名臣,表現出都是對承華大帝的強大習以為常的態度。

同樣是在表達自己對承華大帝的尊崇,前者留下的那些信息中,透著三觀受到衝擊后,充滿難以置信的無限震撼與感慨,後者表達出的卻是正寧帝與承華帝都很強大,本該被尊崇的理所應當。

這其中的明顯差別,實在是很難不讓人多想,並由此而引發出無數猜測,卻沒找到可以支撐這些猜測的證據。

正寧帝手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無數熱衷於研究那段歷史的後世學者,堅定地認為,一定可以揭開那個謎團的關鍵證據。

面對好友的堅持,何文彬無奈地嘆了口氣。

他是懷着對自家先祖所締造的那段輝煌時代的好奇與嚮往,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那個時代的存在意義,對及它給後世所留下的影響,才會選擇學習歷史專業。

結果隨着他成功拜在業內頂尖專家門下,成為其手下的研究生,對這個圈子的現狀有了接觸與了解后,才發現大半研究安史的專家與學者們,都抱着一定要找到正寧帝手札,從而揭開某個歷史真相的目的。

行業外的人,大多都是想當然的認為,傳說中的正寧帝手札若是真的存在,卻又在後世的千百年中,始終不曾正式出世,肯定是被放入正寧帝的墓中陪葬。

這才出現一些以此為由,藉機慫恿官方打開正寧墓的聲音。

可是業內人士都知道,有許多跡象表明,正寧帝手札確實存在,並未給正寧帝陪葬,也幸虧沒有陪葬,因為修在一處的三聖墓都簡陋得很,根本不具備密封效果。

如今這千百年過去,三聖墓最具研究價值的,除了其本身的出現與存在意義,就只剩下上面的那些,刻有歷朝歷代許多百姓信息的萬民石磚。

所以除了個別另有企圖之輩,真正研究歷史的人,沒有一個會惦記着要去考古三聖墓。

因為它們好好屹立在那裏,成為世代都被重兵守護,可以凝聚大安民族代代人心的象徵,就是這世上最具價值,最為壯觀的歷史奇迹。

聽說兒子要去參加文山市挖地鐵隧道時,被意外挖出來的一座規格極高的古墓,何端義十分不滿。

「你想學歷史專業,我雖然不贊成,但也沒有阻止你,但是你現在竟然也跟着去考古?就太不像話了,你該知道外人都怎麼評價所謂的考古,那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盜/墓!」

雖然知道父親一直對考古,一直存在這種觀點,何文彬還是努力勸解道。

「爹,這屬於搶救性考古發掘,並非是主動發掘,跟盜/墓絕對是兩回事。」

何端義冷哼一聲道,「什麼兩回事,就算那些搞地下工程的,都沒找風水先生看看,那些搞歷史的,也能通過歷史記載,知道哪些位置葬有歷史名人,說不定就是提前溝通好了的。」

何文彬知道,過去那些年的考/古發掘工作中,不乏他父親說得這種現象。

「爹,我們也該改變一下舊觀念,暗地裏的一些操作肯定是不合法理的,但那只是某些人的個人行為,而考古發掘研究,是門很重要的學科,有其存在必要,我們應該尊重。」

何端義沒好氣地回道,「我們還要怎麼尊重?今年這裏挖出來一座何氏親王大墓,明年那裏又挖出一座何氏公主大墓,還有一些人,甚至惦記着要考古三聖墓,被他們天天研究的都是我們祖宗,你讓我怎麼尊重?」

看到他爹被氣得喘著粗氣坐一旁,滿臉的憤怒與慚愧,何文彬心裏也不好受。

「所以我才說,既然無法制止這種行為,我們就加入其中,努力站到高處,成為可以制訂規則者,阻止那些直接打擾亡者安寧的惡劣行為。」

何端義嘆了一口氣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你祖母他們的地位與影響力,都無法阻止這種現象,又何況是你,而且對於你開始參與考古的事,你祖母他們也很有意見。」

歷經千百年的發展,何氏早已泯然於眾,不再是昔日的皇族,但是大安亡國后,何氏只是失去了皇族統治地位,受到一些打壓而已。

歷經各種爭鬥,最終勝出並開創新朝的統治者,為安撫與拉攏民心,鞏固自身地位,將淪為傀儡后,主動禪位的大安末代皇帝封為衍安公。

後來的五百多年中,即便後來再次改朝換代,衍安公的位置也依舊是代代相傳,享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

到了近代,推翻之前曾萌芽過,或是實施過一段時間,卻被證明不可行的那些制度,吸取歷史上的各種經驗與教訓而創立出一種新制度,建立華安共和國。

何氏嫡支不僅在暗中支持這種新變/革,甚至還幫忙提供創新思路,變/革成功后,為鞏固改/革成果,還公開辭去衍安公之位,以示支持。

雖在早已失去皇族地位,又在數十年前主動辭去衍安公的爵位,再加上有意低調行事,何氏嫡支後人也已成為傳說中的存在。

但是何氏族人遍佈各行各業,人才輩出,在軍/政兩界的影響力,更是相當大。

只是何氏一直秉承祖訓,就算有族人有心從軍或從政者,也會以普通人的身份,與人一起平等競爭,只一心為民辦實事,從不拉幫結派的作風態度。

這也使得何氏在過去多年裏,一直是深受歷代統治者的信重,因為何氏後輩以實際行動表明,他們並沒有想要重現祖上基業的野心。

因為經歷過由盛轉衰的巨大變故與打擊后,何氏後人遠比普通人更清楚成為統治者的責任與壓力之大。

畢竟何氏後人在後來所經歷的一切,都印證上了祖訓,也就是承華大帝留給子孫的《告後人書》中所提及的內容。

只是雖已傳承許多代,但是三聖嫡支傳下的何氏宗族,人人都以祖先為榮的同時,也尤為重視自己的祖先。

看到自家族譜上有名有姓的先輩,哪怕只是旁支族人被相繼掘墳開棺,身為何氏嫡系後輩,難免會對這種現象產生反感情緒。

都知道歷史考古與研究的發展,乃是大勢所趨,就算他們何家出面,也阻止不了這種讓人很難界定的考古行為,何況他們還不方便出面,只要不太過分,只能聽之任之。

即便他會選擇投身於歷史研究這行,是帶着目標的,而且他目前尚未參與過大安皇族大墓的考古,但是何文彬打小便深受家族傳承的影響,對自己參與考古的事,也感到很矛盾。

「爹,祖母他們既然沒有出面阻止我,應該可以表明,他們也希望我可以成功,這件事,總要有人做。」

何端義再次嘆了口氣道,「也是,希望你能成功吧。」

何文彬遲疑了一下,終於還是忍不住道,「爹,目前有種種跡象表明,文山這次挖出來的墓,很有可能會是啟朝權相趙慎言的墓,他與當時的啟朝皇室關係極深,跡象表明,他很有可能見過正寧帝手札。」

最關鍵的是,正史上最後出現與正寧帝手札相關的信息,就與這個趙慎言有關,自他之後,傳說中的正寧帝手札,就成了只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一個傳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6章 後世番外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