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後世番外一

第245章 後世番外一

何殊也沒想到,她前世早亡,這輩子竟能高壽,而且是與沈卓一起,一直頭腦清醒的活到八十三歲,夫妻二人都沒出現她所擔心的那種晚年生活不能自理等傷尊嚴的現象。

退位后的十八年裏,她與沈卓很少回宮,哪怕發現孫女雖然繼承了她的政治理念,但在施政風格方面更為強勢,她也不曾試圖干涉。

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各種局勢與挑戰,對此,何殊當然是深有體會。

只是她因自身的經歷,謹慎周全慣了,早已形成固有的執政風格,再加上她早就認清一代人只能對一個時代負責,連大安朝未來都不一定能再傳多久的現實,所以堅持將精力放在夯實國家基礎,打造民族思想文化傳承教育等方面,沒想過要多擴張疆土。

畢竟受前世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經歷影響,何殊自己打骨子裏講,一直是個熱愛和平,尤其敬重生命的人。

所以她在這輩子被命運推上這麼一個位置時,哪怕受身份與大局形勢所迫,不得不做出某些看似冷酷的決定,也會盡量秉承剛柔並濟的風格。

寬仁,可以說是幾乎刻到她骨子裏的本能。

即便她也確實下過一些在部分後世人看來,有些殘忍的旨令,卻無人敢光明正大的指責她什麼。

因為設身處地的想想,沒人敢自信能比她做得更周全,取得更好的效果。

對何殊而言,她也確實做到了一生竭盡所能、問心無愧。

而後世對何殊的評價,也沒有辜負她的一生辛勞。

作為華國歷史上的首位女帝,在何殊執政的後期,她就已經成為舉世所公認的承華大帝,不再是之前的承華女帝。

大帝與女帝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涵義卻是大不相同,影響也更為深遠。

在世人對男女性別存在某些固有印象的大環境下,女帝意味着特例,才會特意強何殊是女帝。

大帝則代表着無上威嚴與絕對地位的象徵與認可,是由當時的異邦在呈給大安的國書中,率先將何殊尊為大帝。

「……這才是承華帝被尊為大帝的由來,縱觀世界歷史,能有資格被尊為大帝的統治者,本就屈指可數,像承華大帝這般,不是由自家自封,而是由全世界共尊的大帝,只有我們承華帝,這才奠定了承華帝在世界史上無人可撼動的地位。」

聖賢祠內,聽到帶隊老師的講解,有學生忍不住提問道。

「老師,中正大帝派大軍配合水師,將當時的大安近鄰,與西方各國殺得聞風喪膽,被尊為大帝也就算了,執政風格以沉穩保守著稱的承華帝,為什麼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更為崇高的威望與影響力呢?」

站在承華大帝的塑像下,帶隊老師神情嚴肅的為學生耐心解釋道。

「因為在承華大帝的指揮下,大安接連大勝當時的西方霸主古赤羅大軍,讓古赤羅敗得徹底,在後來再也鼓不起想要東征的勇氣。」

「而當時的古赤羅四處征戰、殖民各國,讓無數人都深受其害,卻接連東征失敗,讓古赤羅損失慘重,國力大降,從此走向沒落,直到徹底結束他們在西方稱王稱霸的歷史。」

有聽得的熱血沸騰的學生迅速接話道,「老師,這麼說來,也就相當於當時的大安是踩着古赤羅的威名,成就世界第一強國的威名和地位?」

帶隊老師笑着點頭道:「也可以這麼說,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打敗古赤羅,固然能讓大安因此而名震全世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的大安,所展現出的先進生產力,盛世繁華景象,征服了所有懷着各種目的到訪大安的外國人。」

「所以說,當時的大安所展現出的強大戰鬥力,只是硬實力,可以讓大安揚名一時,真正能讓大安在全世界範圍內,奠定強大地位與影響力的,卻是軟實力,也就是我們代代相承的安文明,也是從正寧、承華兩朝開始,大安文明開始在世界各域遍地開花。」

有學生笑着接過話道,「所以我們安語,才會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嗎?」

「是啊,會安語,走遍世界都不怕,不會安語,出國寸步難行,所以我們要永遠銘記和感謝偉大的先祖們。」

帶隊老師的話,讓一群十二三歲的中學生們,都聽得鄭重其事的點頭。

他們基本都是從小就聽着先祖們的事迹長大的孩子,知道什麼是代代相承的大安文明。

這是他們上初中,開始正式學習歷史課後,必上的一節課,就是被老師帶到附近的聖賢祠內祭拜聖賢。

這種聖賢祠在華國境內,如城隍廟般,是各地區的標配,不僅方便附近百姓過來祭拜,官方也會在重要日子來此舉行祭拜活動,同時也為方便教育學生。

在這些聖賢祠內,都供奉著許多史上明君、賢臣與名將的靈位,擁有塑像者,只有不到十人,其他人都是雕像,每位都曾在華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說這聖賢祠本叫先賢祠,是由承華大帝退位后,各地百姓自發為承華大帝建造的生祠改建而來,即便後來歷經朝代更迭與戰火,這些聖賢祠也大多都被保存得很好。」

有學生好奇地問道,「老師,為什麼要改建呢?」

「因為承華大帝一心為民,百姓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承華帝的感激與尊崇,才會自發地為她修建生祠。」

「但是承華大帝並不支持這種勞民傷財之舉,又不忍辜負百姓的心意,便提出由她的私庫出資,為各地建造先賢祠,在祠內供上當地百姓共推的明君、賢臣與名將。」

「承華大帝駕崩后,第一時間被請入大安境內所有先賢祠,先賢祠也從此正式改名為聖賢祠。」

有反應快的學生迅速回道,「難怪我知道的幾座聖賢祠中,除了都供奉的有三聖和沈皇夫外,供奉的其他先賢並不全都一樣。」

平時只要不忙,但凡路過聖賢祠,都會習慣性地進來上炷香的何文彬與他的室友鄭傑,在一旁將這段現場教學活動,聽了個大半。

兩人往外走時,鄭傑笑着說道,「也不知道那位老師自己,知不知道咱們承華大帝出資修建這些聖賢祠的真正目的?」

那位老師所講的那些與聖賢祠的來歷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世人皆知、代代相傳的常識。

但是對於他們這些真正研究歷史,而且是研究大安史的人而言,這些常識背後所蘊涵的某些政治意義與歷史影響,才是他們的目標。

何文彬不以為意的回道,「知不知道都無所謂,事實證明,承華大帝的此舉甚為成功,確實達到了她想要的目的。」

鄭傑聞言,深以為然地感慨道。

「也是,想想真是高啊,僅通過這一座座聖賢祠,就成功達成凝聚民族精神與信仰的目的,也讓那些蠱惑人心的教派,在華國境內失去生存空間。」

這是直到近代,國人才發現的一個事實,當外國百姓深受宗教信仰的影響與控制,進而出現各種動亂時,縱觀華國史,就會發現,華國從不曾因宗教信仰問題起紛爭。

當外國勢力試圖派人進入華國境內傳教,吸收教眾時,華國百姓的關注重點永遠是信你有什麼好處,發現沒有切實的好處可拿,迅速讓人有多遠滾多遠。

即便華國人也喜歡燒香求神拜佛,卻都很少會聽信那些道士與和尚的話,甚至連部分道士與和尚本身,都未必是虔誠的信徒。

但是華國人對先祖們的敬畏與尊崇,彷彿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那些代代相傳的道德與規則對華國人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的。

只有真正用心鑽研過某段歷史的有識之士,才會發現,所謂國人天性,都不過是來自後天無形的培養與馴化而已。

何文彬開玩笑道,「話說回來,就像是我們當年做的那些閱讀理解,說不定承華大帝出資建造這些聖賢祠時,想的只是不欲讓百姓們為她建生祠,從而才會出現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呢。」

聽好友提及那些年做過的閱讀理解,鄭傑就條件反射般地感到頭大,但他還是語氣肯定地回道。

「不會,綜合目前已經得到肯定的史料看,完全可以排除你說的這種可能,無數證據都已表明,承華大帝最顯著的一個做事風格,就是奉行一舉多得的原則,從不做無用功。」

見好友這麼較真,何文彬笑着搖搖頭道。

「行了,我只是隨口這麼一說,但是誰都無法否認的是,這也是一種可能,你這麼激動做什麼?」

鄭傑沒好氣地白了他一眼道,「明知道承華大帝是我的偶像,你還在我面前說這種話,開玩笑也不行,哎呀,差點忘了一件事。」

說完,剛走出聖賢祠鄭傑連忙轉身,對着深處正對着大門的三聖像施禮祈禱道。

「求諸位聖賢保佑,這次去文山考古,可以發掘出傳說中的正寧帝手札。」

等對方祈禱完后,站在一旁的何文彬才有些無奈地問道。

「都是些絲毫不可信的小道消息而已,都這麼多回了,就沒一次是真的,你怎麼次次都這麼當真?還次次求聖賢保佑,你這不是在為難聖賢嗎?」

鄭傑趕緊噓了一聲,「當着聖賢祠,你這傢伙怎麼說話的呢,怎麼叫為難,我又沒有強求,就是想要從諸位聖賢這裏汲取些力量而已,說不定這次就實現了呢?」

何文彬瞥了他一眼,有些費解地問道。

「那不知真假的正寧帝手札,就值得你這麼上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5章 後世番外一

%